因為從事做文化媒體記者的緣故,一直比較關注各種媒體同行對文化名人的各種訪談,一是希望獲得資訊;二是以同行的角度觀察學習如何做一場精彩的訪談——從訪談的字里行間揣摩同行做訪談的得失優(yōu)劣并聯(lián)想如果是自己來做該當如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對采訪者的第一要求是:別裝。然后就是訪談前的資料搜集準備,正如《訪問歷史》的記者李懷宇君引傅斯年所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一場好的訪談得費盡心思考慮主題、問題結構、讀者或觀眾的需要,為了將受訪者的智慧、風采最大限度地呈現(xiàn)給讀者或觀眾,訪問者得花費相當?shù)臍饬?,最后得失由人評判,甘苦則心中自知。李懷宇君感嘆說,“訪談是件苦差事”,我個人深有同感。
何謂“訪問歷史”?三十位文化老人每篇一萬字的訪談,作為個人史而言太短,剛調動起閱讀情緒就完結了;而且從訪談內(nèi)容和主題而言,還并不完全是個人口述史的體例。書名與其叫《訪問歷史》,不如另類一點叫《正宗“80后”訪談錄》——受訪者基本都是八十以上的老先生;或者好玩一點叫《文化牛人八卦人生》——老先生們說了很多有意思的八卦故事,也談了很多對于人生的感受,經(jīng)歷了那么多事,什么都看得開了,八卦起來很有境界。
整本書的內(nèi)容還是相當可看的,考慮到這些文化牛人的訪談都是報刊文章,屬于一次性消費的快餐閱讀文化,必須要有許多八卦故事做佐料,但選取何種八卦來談以便展現(xiàn)這些老文化人的精神魅力,看得出李懷宇君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畢竟八卦不是目的。我格外喜歡李懷宇君在每次訪談前所寫的采訪手記,對閱讀氣氛的營造很見一位好記者的文字功力。
讀過本書的冉云飛兄寫閱讀筆記很注重該書的一些歷史細節(jié),特別提及了書中涉及的一些不同知識人身處相同歷史時期,但不同環(huán)境下的遭遇,生發(fā)了很多感慨。這是一種閱讀該書的方式。不同的讀者對該書所包涵的信息量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我個人更喜歡這些文化老人在言談間吐露出的對人生的領悟,對人生境界的追尋,因為對我個人而言,歷史不會重演,而且當個人對歷史苦難的回憶成了文化消費的“景觀”,歷史也會失重,個人如何通過經(jīng)歷歷史達到對精神境界的修煉更為重要,而這些有道行的老人,給了我很多啟發(fā)。
這三十篇訪問可圈可點處有很多,當然,有的也純屬消費的文娛八卦。在這眾多的訪談中,我特別喜歡周有光、楊憲益、吳冠中、黃永玉、何兆武、高莽、辛豐年等老先生的。他們的達觀(如周有光、吳冠中、黃永玉對其人生苦難近乎輕描淡寫的知命解讀,還有何兆武對捧“大師”的調侃)、癡情(如楊憲益對戴乃迭,其實這篇訪談楊先生并未說什么,但恰恰能看到楊先生在失去愛侶之后的心灰意懶;如黃永玉、高莽之于繪畫、辛豐年之于音樂)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黃永玉先生的一句話值得在這里引述一下:對人生從容一點,別囂張,苦也別囂張,得意的時候更不要,這需要修養(yǎng),有知識的修養(yǎng),也有人生的修養(yǎng)。在我個人看來,黃先生這句話可以為這本《訪問歷史》的主旨。
和國內(nèi)老文化人有接近歷史經(jīng)歷的昆德拉說,我們生活在霧中,看不見后面的歷史,也看不見前面的路。也許認識歷史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老文化人八卦出來的人生故事和感悟,修煉自己的精神境界,這是中國式的智慧。
推薦理由:近年來,文化大家紛紛辭世,中國近百年歷史的親歷者漸行漸遠,使得訪問歷史尤顯難能可貴,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