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以來,很多中原人視柴達木為蠻荒之地,認為這里人煙稀少,因為在漢文文獻里很難找到有關(guān)柴達木史地的翔實記載。殊不知,柴達木是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匯的主要地方,吐谷渾西進、吐蕃北上以至和碩特蒙古南來、哈薩克族東下,使這里人嘶馬鳴不絕,民族攻掠和人口遷移的歷史風云綿延千年。吐谷渾的進駐,以及與吐蕃的角力,豐富和開闊了我國隋唐時期的歷史面貌,演繹和展示了柴達木地理區(qū)位,也為后世留下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
吐谷渾原為一個人名,是生活在遼東鮮卑慕容部可汗涉歸的長子。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春天,吐谷渾和弟慕容廆的馬群打起架來,已繼承父位的弟弟認為這場馬斗是吐谷渾蓄意為之,他派人指責吐谷渾說:“父汗在時早已分給你牛羊,你為何不走得遠遠的呢?那樣馬還會打起來嗎?”吐谷渾答道:“馬是牲畜,好斗是其天性,為何要遷怒于人呢?既然你要我走,我便去一個萬里之外的地方吧?!蓖鹿葴喴粴庵拢懵暑I(lǐng)自己的1700戶百姓,踏上了西遷之路。
吐谷渾部先到了內(nèi)蒙古陰山一帶,又經(jīng)河套、逾隴山、渡洮水,最終在今川、甘、青交界的地方定居下來。這支從東北輾轉(zhuǎn)遷到西北的鮮卑部族,逐漸把都蘭(當時叫白蘭)、昆侖山支脈布爾汗布達山(當時叫白蘭山)作為大后方和根據(jù)地,拉開了建國立邦的大幕。
吐谷渾的祖先,在魏晉兩代,都為世代相襲的藩國。歷代可汗都傾慕漢文化,學習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到吐谷渾時,其“傾慕華風”不減。所以慕容部來到青藏高原時,就有著文化上的很大優(yōu)勢。而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羌人自然不是對手,被吐谷渾逐漸降服是不可避免的。
吐谷渾活了72歲便下世了,立長子吐延為嗣。此人相貌雄偉,性格狂傲,號稱“項羽”。志向不凡,但對待百姓刻暴。而被他征服的羌人,又是個不畏強暴,民風強悍的民族。吐延的所作所為,引起羌人的強烈不滿,羌族首領(lǐng)姜聰尋機一劍刺中了吐延。吐延交待后事說:“我死后棺斂畢,你們趕快去保白蘭?!毖援呑约喊纬鰟Χ?。此事發(fā)生在晉成帝咸和四年即329年。同年其子葉延嗣位。自幼好學、仰慕中原儒家文化的可汗葉延,用祖父的名字作了王族姓氏,并立國號為“吐谷渾”,正式建立了國家政權(quán)。
以當時的形勢度之,葉延是在白蘭地方建國的,也就是說在今都蘭地區(qū)開始稱王。
390年,吐谷渾第五代國王視連被強鄰西秦伏乞乾歸拜為沙州牧、白蘭王。沙州牧是虛的,白蘭王為實,因為當時的吐谷渾實際占有白蘭地方。同年視連卒,其子視羆繼位為第六代國王。乾歸遣使拜視羆為白蘭王,視羆在政治上很有抱負,準備要干一番事業(yè)。所以不愿領(lǐng)這個情,拒不接受所封,使西秦覺得丟了面子,就派兵攻打視羆,大破之?!耙暳`遁保白蘭”。這是吐谷渾人二保白蘭。其后,吐谷渾第八代國王樹洛干欲東向稱霸未遂,被西秦打敗。又“奔保白蘭,漸憤而卒”。此為三保白蘭。到他的兄弟阿豺繼位吐谷渾第九世國王時,始通好南朝劉宋政權(quán),被封為白蘭王。
這中間還有一個十分著名的歷史故事。阿豺登位不到八年,便重病不起。臨終前,他召集王族重要成員到病榻前,在眾多的兄弟子侄中,唯命驍勇善戰(zhàn)又桀驁不馴的隔山兄弟慕利延,抽一支箭折之。箭立即被折斷了,又命他折十支箭。慕利延拿出了吃奶的力氣也折不斷。阿豺語重心長地說:“一箭易折,十箭難摧。你們當團結(jié)一心,方可保社稷。”這句至理名言,在中華大地上流傳千年而不衰,使古今多少人受益匪淺。阿豺折箭教子的故事,現(xiàn)已編進中學語文教材,告訴當代青少年團結(jié)就是力量的道理。
但慕利延違背阿豺的訓言,繼位不久,就挑起內(nèi)亂。這使北魏有機可乘,便遣伏羅王率兵攻打吐谷渾,慕利延大敗,“走奔白蘭”。此為四保白蘭。第二年,北魏又派出兩路大軍,由南北夾擊,白蘭被北魏攻破,慕利延率眾從柴達木盆地西部穿越沙漠,進入新疆南部。攻入于闐國,“殺其王,據(jù)其地”。魏軍撤退后,慕利延留親族守于闐,自己返回白蘭,從此,吐谷渾國土延伸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
同一時期,吐谷渾收服了乙弗無敵國。乙弗也是鮮卑族,這個部落比吐谷渾早十多年進入青海。據(jù)有今天峻、烏蘭及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等地,有3萬多戶,各類牲畜數(shù)十萬。他們與當?shù)氐谋昂颓既撕湍老嗵?,過著比較安定富裕的生活。但國小勢單,先后遭北涼、南涼、西秦的攻掠。最后被慕璝所收服,其長領(lǐng)成為吐谷渾的渠帥。
慕利延時佛教已傳入柴達木。有僧人釋慧覽游西域諸國后到達于闐,并到都蘭地區(qū)。慕利延的兒子慕利瓊聽其宏法,并送了不少的資財,在四川為這位僧人修了一座高大的左軍寺。
452年,樹洛干之子拾寅繼位為十二世國王。國勢雄強。《梁書·河南傳》記:“拾寅立,乃用書契,起城池,筑宮殿,其小王并王宅,國中有佛法?!蔽闹兴f的城池、宮殿、王宅就建在香日德地區(qū)。今日,在香日德、香加、巴隆地區(qū)共有古城遺跡四處,就是拾寅時代建筑的都城和王宅。史書記有“拾寅始居伏羅川”,并注“居伏羅川,猶未敢離白蘭之險也?!贝藯l的白蘭即白蘭山,也就是布爾汗布達山。在都蘭熱水鄉(xiāng)露絲溝,有一組崖畫,畫的是三世佛,佛像六尊,駿馬一匹。造型古樸,屬南北朝時期的石刻作品,印證了吐谷渾“國中有佛法”的記載。將馬和佛平起平坐地畫在一起,說明了吐谷渾人對馬的尊崇和高看,這與吐谷渾人“殺人盜馬者罪之死”的法律有關(guān)。
拾寅一代,拓寬了與中西亞、南北朝的貿(mào)易通道。大批貨物,從中亞經(jīng)吐谷渾香日德王城,分別流向成都、洛陽等地,而內(nèi)地的貨物也是通過香日德等吐谷渾屬地,流向中西亞,遠到歐洲。貨物中以絲綢為大宗,故這一條通道古稱白蘭道或絲綢南道、吐谷道。南道與北道相輔相成,在北道受戰(zhàn)爭隔絕時,南道則獨當一面,成為南北朝至唐中期最為繁榮的貿(mào)易通道,都蘭地區(qū)就成了東西方貿(mào)易、文化交流的中轉(zhuǎn)站。熱水古墓群一號大墓出土大批絲綢,品種有130多種,其中86%來自中原漢地,14%來之中西亞,制作工藝精湛。另外,還有大批粟特銀器,這是中西亞粟特城邦國的大宗高檔商品。從都蘭溝里、烏蘭等地前后出土古羅馬金幣三枚,其中出自都蘭溝里鄉(xiāng)的一枚金幣屬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王朝狄奧多西斯二世之物。該國王在位時間為公元408—450年,時空上與拾寅在位時代相銜接,此為拾寅與東羅馬帝國貿(mào)易往來的重要物證。拾寅大力發(fā)展南北關(guān)系,并不斷向南北朝遣使進貢。與南朝的關(guān)系勝于北朝,引起了北魏的大不滿。曾任澆河(今河南藏族自治州貴德)守將的曹安上奏北魏皇帝:“拾寅今保白蘭,多金銀牛馬,若擊之,可以大獲?!?60年,北魏兵分兩路,一路從今海南攻入,一路從涼州翻越祁連山達白蘭,拾寅退保布爾汗布達山,魏軍無功而返。
492年,吐谷渾十四世國王伏連籌繼位,進入鼎盛時期。北魏封伏連籌為都督西垂諸軍事,西海公、吐谷渾王。這是北魏政權(quán)正式封伏連籌為吐谷渾王。在賜封上又上了一個臺階,說明伏連籌時吐谷渾國已成為南北朝都十分重視的強大政權(quán)。伏連籌也為北魏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都蘭古墓群出土“謹封”古銅印一方,經(jīng)啟功先生鑒定,認為是隋唐時期之物,“彌足珍貴”。此印為古代行文保密之章,為上報重大軍事、政治奏報的專用章,只有極高等級的文官武將才有資格用此封印。因此,此印章極有可能就是伏連籌時代的文物。
518年,北魏的實際執(zhí)政者胡太后遣僧人宗云一行到西域求佛經(jīng)。宗云具體的行程為:“初發(fā)京師,西行四十日至赤嶺(今日月山)即國之西疆也,皇魏關(guān)防(邊界)正止于此……發(fā)赤嶺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吐谷渾國,路中甚寒,多饒風雪,飛沙走礫,舉目畢滿,唯吐谷渾城(香日德)暖于別處。其國有文字,況同魏。風俗政治多夷法?!睆姆轿弧⒗锍?、氣候、地貌判定,吐谷渾王城就是今天的香日德鎮(zhèn)。因為從夏日哈古道達香日德,必經(jīng)鐵奎流沙,這是北南兩側(cè)的德令哈、希里溝、察汗烏蘇都不具備的地貌特征。
吐谷渾十五世王呵羅真、十六世王佛輔、十七世可沓振直到十八世夸呂中期,始居今青海湖西的伏俟城,前后共280余年。在這一時期的前期,均以都蘭和布爾汗布達山為根據(jù)地和大后方,據(jù)有今甘、川、青交接之地,海南部分土地,不斷向東,向北擴展,遇到重大挫折,即退保白蘭。中期則建都香日德,開疆拓土達南疆,遂成了南北千里,東西三千里的泱泱大國。
吐谷渾建國白蘭,對開發(fā)柴達木和西北地區(qū)做出了重大貢獻。史學界泰斗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建立吐谷渾國,是社會發(fā)展中的一個光輝標志。”其功績舉其要有:一是把儒家的治國理念帶入青藏高原,設(shè)官治民多效仿中原漢制,促進了青藏高原的社會形態(tài)由原始社會末期向封建社會過渡;其二,聯(lián)羌共治,促進了青藏高原吐谷渾、羌、胡、吐蕃、漢民族在文化上的、血緣上的大融合,對后世的影響深遠;其三,拓寬和開創(chuàng)了絲綢南道即吐谷渾道;其四,開疆拓土達南疆,為中華版圖的最終定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中原后,進而準備統(tǒng)一全國。此時,吐谷渾由十八世國王夸呂統(tǒng)治,屢次侵犯隋境河湟、河西走廊一帶。
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文帝命上柱國(上大將軍)元諧率大軍經(jīng)今樂都進擊吐谷渾,大破吐谷渾于青海湖東,夸呂退逃至柴達木;其后夸呂又多次犯邊,隋派兵征討,打敗吐谷渾,每敗必退到柴達木??鋮卧谖?8年,后期喜怒無常,屢次殺害親屬和重臣,吐谷渾由極盛走向衰敗。由于隋文帝對西北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采取寬容政策,加之其時隋之用兵方向還不是以吐谷渾為主要對象,使吐谷渾主力還沒受到根本的打擊,所以隋吐時戰(zhàn)時和。
596年,隋文帝以宗室女興化公主嫁夸呂之子十九世吐谷渾王世伏。此時,由于隋軍屢次攻破伏俟城,此城已難當和親大典之地,故世伏與興化公主成親之地方,就可能在香日德,即吐谷渾的老根據(jù)地,世伏上表稱興化公主為“天后”,文帝沒有答應(yīng)。
到隋煬帝繼位,中國大統(tǒng)一已成定局,煬帝又好大喜功,吐谷渾即成為煬帝必欲收服的主要對象。
609年,隋煬帝親率十萬之眾,征討吐谷渾。其時吐谷渾國內(nèi)大亂,國人殺世伏,立其弟伏允為二十世吐谷渾王。隋軍在今海北州門源一帶與吐谷渾主力決戰(zhàn),大敗伏允。伏允引殘部兩千輕騎,繞青海湖奔入黨項(果洛)。吐谷渾故地完全被隋占領(lǐng),隋在伏俟城設(shè)西??ぃ牻癫襁_木盆地東南部。
隋朝滅亡后,伏允又率眾從果洛返回,占有了故土,由于伏俟城已成三面受敵之地,伏允又將政治中心遷到伏羅川王城(香日德)。其后,到唐高祖武德元年,李淵放回隋煬帝時,就以在長安當人質(zhì)的慕容順(伏允之長子)為交換條件,相約吐谷渾共擊大涼王李軌。吐谷渾便出兵助唐,滅了他以前的盟友李軌。慕容順回到柴達木,受封大寧王。這一階段,唐與吐谷渾的關(guān)系比較密切,唐遣廣德郡公李安遠到吐谷渾,唐與吐谷渾達成互市協(xié)議。吐谷渾的大批牛馬被交換到內(nèi)地,補充唐王朝極為缺乏的耕牛和戰(zhàn)馬,形成“雜畜被野”之勢,為唐王朝統(tǒng)一中國做出了貢獻。
到伏允后期,吐谷渾王國實權(quán)落在與唐王朝不和的大相天柱王手中,不斷寇掠唐邊境。635年,唐太宗便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tǒng)五路大軍攻入吐谷渾,破伏俟城。伏允殘部逃入柴達木西部沙漠之中,被部下所殺(一說自殺)。其子慕容順繼任吐谷渾第二十一世國王,唐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此后,吐谷渾正式成為唐朝的屬國。此時的吐谷渾政治中心,在柴達木的伏羅川王城與青海湖邊的伏俟城之間游動。
636年,慕容順被國人所殺,長子燕王諾曷缽嗣王,為吐谷渾二十二世國王。唐太宗派遣淮陽郡王李道明持節(jié)冊封其為河源郡王,諾曷缽拜請?zhí)瞥C給歷法,遣子弟入朝奉侍。同年,諾曷缽親自去長安,獻大批牛馬,請求聯(lián)姻。唐王把弘化公主嫁給諾曷缽,并派遣淮陽王李道明等送到吐谷渾。李道明這次送公主入吐谷渾和上次 “持節(jié)冊拜”,史書對這兩件重大事件發(fā)生在何地沒有記載,但伏俟城從北周開始,已多次被攻破,殘敗不堪,并成為兵家攻占之地,不足成大禮,故很有可能都是在香日德王城舉行。諾曷缽與弘化公主夫妻關(guān)系和睦,過了12年,弘化公主表請入朝省親,唐高宗遣左驍衛(wèi)將軍鮮于濟入吐谷渾境迎公主入朝。弘化公主是隋唐兩代惟一回過故土的和親公主。
656年,吐蕃大將祿東贊率兵12萬,在今玉樹曲麻萊、都蘭、格爾木地區(qū)攻擊白蘭(吐谷渾),苦戰(zhàn)三日,初敗后勝,殺吐谷渾千余人,屯軍境上,以侵掠之。幾年之后,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叛逃吐蕃,盡言吐谷渾虛實,吐蕃發(fā)大軍攻擊吐谷渾,滅了吐谷渾國。吐谷渾二十二世國王諾曷缽與妻子弘化公主引殘部數(shù)千帳,棄國奔走涼州依,附唐朝,唐高宗封諾易缽為青海王。
吐蕃滅吐谷渾政權(quán)后,吐谷渾的百姓多數(shù)留在了故土,淪為吐蕃政權(quán)的臣民,小部分則東遷河湟一帶,由游牧民族轉(zhuǎn)化為農(nóng)耕民族,后與蒙古族等民族融合,形成青海今天的土族。 吐蕃挾持了一位吐谷渾王子為吐谷渾邦國的可汗,并授其可以繼承的“莫賀”之號。吐蕃允許邦國基本保留了原來的疆域;對吐谷渾人的宗教信仰及其文化傳統(tǒng)未加干預;邦國不但擁有自己的軍隊,而且還有獨自用兵的權(quán)利;邦國保留了原有的經(jīng)濟基礎(chǔ)。特別是南絲綢之路在吐谷渾邦國時代達到了鼎盛,其原因是吐蕃滅了吐谷渾后,極快就在河西走廊和河湟地區(qū)與唐朝對峙,戰(zhàn)火連年,傳統(tǒng)的河西走廊絲綢北道嚴重受阻,從而使吐谷渾道一枝獨秀,百年不衰。這一點可從都蘭古墓中出土大批絲綢得以印證。經(jīng)學者考證,吐谷渾邦國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未有變動,仍在都蘭察汗烏蘇、香日德一帶,因為此地為吐蕃國都拉薩至河西、河湟的交通要道和后勤轉(zhuǎn)運中樞。吐蕃采取的這些重大的政治舉措,最終將滅國后的吐谷渾建成了吐蕃的糧草兵員補充基地,堅實的大后方。這種形勢一直維持到吐蕃政權(quán)崩潰。
吐蕃出于政治、軍事、民族、戰(zhàn)爭等多種因素的考慮,采取了“撫服”的策略,建立了一個臣服于吐蕃的吐谷渾邦國。吐蕃對留在柴達木的吐谷渾采取了寬容的“撫服”政策,這是出于如下策略上的考慮。
第一,吐谷渾國的民族構(gòu)成中,羌族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羌人與吐蕃在血緣、宗教、文化、習俗等方面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和相似之處。因此,吐谷渾的上層和民眾在心理上多與吐蕃相通。這是吐蕃與唐王朝爭奪吐谷渾的過程中,能夠戰(zhàn)而勝之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吐蕃對滅國后的吐谷渾網(wǎng)開一面的必然。
第二,綿延不斷的聯(lián)姻,加強了“兩吐”的政治基礎(chǔ)。早在吐谷渾滅國之前,“兩吐”王室就有過最高層的聯(lián)姻?!顿t者喜宴》記載,藏王松贊干布之子貢松貢贊13歲執(zhí)政,旋娶吐谷渾公主蒙潔墀嘎為妃。吐谷渾滅國之后的第26年,又有吐蕃公主墀邦下嫁吐谷渾王為妃。由于受“上有好焉”的影響,“兩吐”豪門貴族之間相互通婚的記載在史籍中更是屢見不鮮。還有一批吐谷渾貴族在吐蕃王朝中任職,其結(jié)果是進一步密切了“兩吐”在政治及血緣上的聯(lián)系。
第三,日益東擴的吐蕃政權(quán),其戰(zhàn)略目標是越過河隴向中原發(fā)展,其對手自然是強大的唐王朝。因此,只有把地處前沿的吐谷渾經(jīng)營成進軍唐朝的重要而穩(wěn)定的軍事后勤基地,這一戰(zhàn)略目標才有可能順利實現(xiàn)。因此,采取“撫服”政策是吐蕃在政治上的最佳選擇。
正是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吐蕃攻占吐谷渾全境后,對吐谷渾的經(jīng)營十分重視。660—666年,由才智出眾的大相祿東贊坐鎮(zhèn)吐谷渾,運籌期間,就扶持了一位吐谷渾王子為可汗,授其可以襲承的“莫賀”之號,統(tǒng)轄吐谷渾各部。這個后吐谷渾國在政治、外交及軍事上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權(quán),與吐蕃的關(guān)系有某種邦聯(lián)的成分,形成“國中之國”的局面。
根據(jù)敦煌發(fā)現(xiàn)的藏文寫本《吐谷渾紀年》殘卷記載,吐谷渾滅國后的33年開始,莫賀可汗在5年多的時間內(nèi)經(jīng)歷和處理了一系列重大政務(wù):兩次接見了吐蕃派遣的大臣蔡牙咄棄達等,接受了致賀;多次舉行祭典和圣壽大典;進行了戶口大清查;可汗正式娶了王妃;在宮廷和其母后墀邦,以盛大的規(guī)格接待了唐王朝嫁于吐蕃贊普的金城公主及其龐大的迎親、送親的團隊。這些重大政事都是在王廷舉行的,據(jù)學者考證,當時的王廷就在今都蘭縣境內(nèi)。
唐王李世民被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共尊為“天可汗”??蛇@個天可汗的藩國吐谷渾,叫吐蕃說滅就滅了,不但沒了面子,而且唐王國也沒有了一個重要的緩沖國,于是命令右威衛(wèi)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拉薩)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吐蕃,目的是援助吐谷渾復國。由于唐軍將帥不和,先勝后敗,被吐蕃大相論欽陵所率的40余萬大軍合圍。薛仁貴等僅以身免,援助吐谷渾復國的圖謀徹底失敗。
842年,吐蕃內(nèi)部大亂,吐蕃政權(quán)分崩離析,失去了對柴達木地區(qū)的控制。其境內(nèi)的吐谷渾人已部落為群,各不相統(tǒng)屬,以強為雄,其時已有部分吐蕃和吐谷渾人相互融合。這時以張義潮為首的起義軍,推翻了吐蕃在河西走廊的統(tǒng)治,沙州等地的吐蕃官員相繼逃入柴達木地區(qū)。
公元1015年(宋大中祥符八年),吐蕃贊普后裔唃廝啰在河、洮、湟地區(qū)建立政權(quán),并最終在青唐城(西寧)設(shè)牙帳國都,統(tǒng)治青海東部及甘肅部分地區(qū)。其時,居住在柴達木的吐谷渾和吐蕃,也受唃廝啰一定程度的統(tǒng)制。除吐蕃統(tǒng)治的歷史統(tǒng)承因素外,貿(mào)易是唃廝啰最有號召力的政治資源。
當時,中國北方地區(qū),還存在強大的西夏和遼國。北宋為了籠絡(luò)唃廝啰政權(quán),共同抵御西夏,便以“貢”和“賜”,開放茶馬互市等方式,與西北地區(qū)發(fā)展邊境貿(mào)易。這使唃廝啰成為近水樓臺,西寧則成為北宋與吐蕃、西域進行貿(mào)易往來的最大中轉(zhuǎn)站之一。柴達木的大宗畜產(chǎn)品及所需的中原物資,大都是從唃廝啰控制的集市買賣成交。
宋朝受遼、金、西夏的制約,雖幾度進入河湟地區(qū),但始終未站穩(wěn)腳跟,柴達木地區(qū)在這一時期,還是由吐谷渾、藏族各大部落統(tǒng)治。但在宋朝頒布的地圖中,將柴達木地區(qū)標為“阿豺州”。 “阿豺”是南北朝至唐代,西北其他民族對吐谷渾人的通稱,地圖標注“阿豺州”說明當時還是以吐谷渾人為王。其后,夏、金爭奪青海東部地區(qū),混戰(zhàn)局面近一百年,難見勝負,柴達木是鞭長莫及之地,故史書記載不詳。
歷史上的吐谷渾,是青藏高原人類文明進程中極為重要的草原王國,它的歷史遺跡留存在柴達木盆地的山川之間。隨著都蘭隋唐古墓的發(fā)現(xiàn),這個輾轉(zhuǎn)遷徙而來的游牧民族及其政權(quán)更迭的影子,在柴達木歷史背景中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F(xiàn)在,都蘭縣城察汗烏蘇鎮(zhèn),穿鎮(zhèn)而過的青藏公路邊上,建有一座已經(jīng)竣工但尚未交付使用的仿古建筑物,叫做“青海都蘭吐蕃吐谷渾文化保護中心”。這是為研究吐谷渾和它所臣服的吐蕃歷史文化而修建的,因頗具特色,氣勢恢宏而引人注目。
(作者單位:青海都蘭縣政協(x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