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研究現(xiàn)狀來看,我國民族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相當令人擔憂。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 各種研究方法之間因缺乏理論整合而導致體系化的缺失。民族學研究方法的體系缺陷無論是 對于指導經驗研究,抑或是進行研究方法的教學科研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本文首先總結了 民族學方法體系的研究現(xiàn)狀,然后在整理民族學常用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嘗試厘清我國民族 學研究方法在系統(tǒng)性與體系化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初步構建了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基 本框架。
【關鍵詞】中國民族學;研究方法;研究現(xiàn)狀;體系構建;系統(tǒng)化
【作 者】郝亞明,社會學博士,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講師。天津 ,300071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 編號】1004-454X(2008)04-0066-007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thodology System of Chinese Ethnology
Hao Yaming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ethnolo gy is worrisome.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s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integrationbetween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which leads to the loss of systematization.T his greatflaw on methodology system is pretty disadvantageous to teaching and scientificresearch.This paper neatens the ordinary research methods of ethnology firstly ,and then clarifies the problems of systematization of methodology system of Ch inese ethnology.At last,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the main frame of method ology system of Chinese ethnology
Key words:Chineseethnology;researchmethods;research sit uation;construction of methodology system;systemization
一、民族學研究方法的現(xiàn)狀
民族學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①在中國這樣一個民族眾多、歷史 悠久、文化豐富多彩的國度,民族學的發(fā)展獲得了充分的養(yǎng)料,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理論 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在對西方理論進行引進、譯介和闡釋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中國的民族實 際,開展理論的反思與重構工作。在經驗研究方面,中國學者通過大量的田野工作,無論是 早期還是當代都有一批民族志成果令西方同行矚目。然而,相對于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而言 ,民族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則乏善可陳,與社會學等鄰近學科相比更是存在非常明顯的差距。 民族學研究方法的停滯不前已經成為困擾民族學學科進一步發(fā)展的不利因素。從研究現(xiàn)狀來 看,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的發(fā)展相當令人擔憂。
第一,民族學研究方法在民族學學科體系中居于邊緣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作為 學科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卻很少有學者以民族學研究方法作為專業(yè)興趣或研究領域;民族學 研究方法類的專著或教材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不能令人滿意;專業(yè)學術期刊中研究方法探 討類文章的比例非常小,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學者對個體田野經驗的總結、反思及感悟,是 經驗研究的一種“副產品”。
第二,民族學研究方法長期停滯不前,方法陳舊,更新緩慢。由于研究力量的不足,加 之重視程度不夠,國內民族學界對“新分析方法的介紹、評論并不積極,有意識地運用到自 己的研究中就更為少見。”②盡管有學者不斷呼吁民族學研究中要重視對其他學科研究方 法 的借鑒,③但從目前研究現(xiàn)狀來看這一趨勢尚不明顯。同時從其他學科引進的研究方法由 于 適用性的問題或與民族學學科的整合不夠導致出現(xiàn)“水土不服”的現(xiàn)象,經常尚未推廣就遭 到學界廣泛的批評與反思。如定量研究與數理統(tǒng)計方法在民族學人類學界長期處境尷尬, ④未能發(fā)揮其應用的作用。民族學研究方法有出現(xiàn)固步自封的傾向。
第三,民族學研究方法缺乏系統(tǒng)性與體系化。在民族學科中,民族學的理論與方法論之 間展現(xiàn)了一種互動發(fā)展的密切關系。⑤各個流派在開創(chuàng)自己的理論體系的同時,也相應形 成 了自己的方法論與研究方法。當前國內民族學界所應用的研究方法主體上屬于各個理論流派 研究方法的簡單累加與堆砌。對于這些研究方法之間的關系缺乏一種理論上的整合及體系化 的建構,導致雜亂無章局面的出現(xiàn)。民族學研究方法系統(tǒng)性與體系化的缺失,無論是對于指 導經驗研究,抑或是進行研究方法的教學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
推動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的發(fā)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一工作大致可以分為兩步進行 :第一步是加強對研究方法的重視程度,開展對現(xiàn)有研究方法系統(tǒng)化與體系化整理工作,初 步構建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基本框架;第二步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查漏補缺,通過對西方研 究方法的引進以及對相關學科研究方法的借鑒,對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進行完善與重構?;?于這樣一種思考,本文力圖在整理歸納民族學常用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嘗試厘清我國民族學 研究方法在系統(tǒng)性與體系化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進行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基本框架的初 步構建工作。
二、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初步構建
通過對民族學常用教材和學術文章的整理分析不難看出,民族學研究方法存在術語繁雜 、理解各異、層次不清、表述混亂的缺點,給民族學的教學工作和學術探討帶來了一定的困 難。造成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民族學研究方法缺乏統(tǒng)一的體系構建,民族學研究 者忽視了民族學研究方法的體系化與理論化問題。
(一)民族學常用研究方法歸納
為了進行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初步構建,我們必須將當前國內民族學常用研究方法術 語進行整理分析?,F(xiàn)嘗試列舉一些代表性文獻中涉及的研究方法術語:
1.在宋蜀華與白振聲主編的《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一書中提及的民族學研究方法術語 有實地調查法、觀察與參與觀察法、個別訪問法、調查會法、問卷法、譜系調查法、自傳調 查法、定點跟蹤調查法、文物文獻搜集法、跨文化比較研究法、歷史文獻研究法、跨 學科綜合研究法、數理統(tǒng)計方法。⑥
2.楊在《民族學調查方法》一書中提及的民族學研究方法術語有宏觀與微觀相結 合的調查方法、開調查會的調查方法、個別訪問和觀察法、親屬稱謂的調查方法、自傳的調 查方法、地圖調查法、居住調查法、歷史溯源法、統(tǒng)計調查法、綜合調查法。⑦
3.施琳在《論西方民族學方法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一文中提及的民族學研究方法術語 有比較研究法、文化殘存研究法、統(tǒng)計法、問卷調查法、田野調查法、文化親緣關系法、系 譜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歷時研究法與共時研究法、整體分析法、歸納法、田 野調查法、影視記錄法、結構主義方法、“群體一格柵”分析法、跨文化比較研究法、“主 位方法”與“客位方法”、地理分析法、社區(qū)研究法、個案調查法。⑧
4.施正一在《廣義民族學的研究方法》一文中提及的民族學研究方法術語有馬克思主 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田野調查法、直接觀察法、比較研究法、歷史敘述 法、階級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分析方法、綜合方法、歸納方法、演繹方法、邏輯方法、歷 史方法、從簡單到復雜的方法、從低級到高級的方法、跨學科研究方法。⑨
以上四篇文獻基本囊括了國內民族學常用的研究方法術語。其中有部分研究方法存在名 稱不同而所指一致的現(xiàn)象,如譜系調查法、系譜調查法與親屬稱謂調查法,實地調查法與田 野調查法,居住調查法與參與觀察法,定點跟蹤調查法與歷史溯源法等。通過合并相同相似 方法,并適當考慮方法的重要性和常用性,民族學常用研究方法術語可以大致歸納如下:唯 物辯證法、實地調查法、跨文化比較研究法、歷史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綜合研究法、觀察與 參與觀察法、個別訪問法、調查會法、問卷調查法、譜系調查法、自傳調查法、定點跟蹤調 查法、文物文獻搜集法、數理統(tǒng)計法、歷史分析法、文化殘存研究法、階級分析法、功能分 析法、結構分析法、歷時研究法與共時研究法、主位研究法與客位研究法、歸納方法與演 繹方法、社區(qū)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影視記錄法。
(二)民族學研究方法的區(qū)分
上文通過文獻整理的方式,列舉了近三十種常用的民族學研究方法。如果再考慮一些不 太常用或不太重要的研究方法,總量可能會達到五十種之多。民族學研究方法之所以名目繁 多、體系混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把眾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方法糅雜在一起。主要表現(xiàn)在: 研究方法的層次混雜、理論研究方法與經驗研究方法的混雜、資料收集方法與資料分析方法 的混雜、專題研究方法與一般研究方法的混雜。這種混雜局面一方面混淆了方法之間的內在 關系,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民族學研究方法學習和理解的難度。因此在進行民族學研究方法的 體系構建之前必須對方法之間的關系予以厘清,并在此基礎上對研究方法進行大致劃分和整 理。
1.研究方法的層次區(qū)分
民族學研究方法是一個有著不同層次和方面的綜合體系,這一體系包括很多的內容,它 的各個部分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我們通常將一門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 的層次和部分,即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和技術。方法論所涉及的主要是研究過程的 邏輯和研究的哲學基礎。針對具體學科而言,它就是規(guī)范一門學科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的體 系。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體形式或研究的具體類型。具體方法和技術指的是在研 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資料收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種特定的程序和技術。⑩國 內 一些學者已經認識到民族學研究方法的層次性問題。如施正一認為民族學方法可以分為三類 ,即“指導方法(或理論思維方法)、基本方法(或本科學的主要方法)和具體的應用方法(或 通常應用的一般方法與有關科學的一些特有方法)等”;B11何星亮認為民族學方法包 括兩個層面,“一是方法論的層面,二是研究法和調查法的層面”;B12王建民將民 族學方法分為理論層面、策略層面和具體操作層面三個層次。B13但國內很少有學者 利用研究方法的層 次性問題來徹底厘清不同民族學研究方法之間的關系或進行方法體系的構建。沿襲這種思路 ,本文將民族學常用研究方法進行劃分,結果如表1所示。
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雖然它們之間有層次上的差別,但是 各種方法論、研究方式以及具體方法技術之間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方法論影響研究方式,研究 方式直接決定具體方法技術,不同層次方法之間存在著包含關系或對應關系。以實地調查研 究方式為例,具體方法技術層次中的觀察與參與觀察法、個別訪問與調查會法、問卷調查法 、譜系調查法與自傳調查法、文物文獻搜集法、影視記錄法等都是實地調查法的具體實施方 式。同樣,個案研究和社區(qū)研究也可以視作實地調查法的實踐形態(tài)。
2.經驗研究方法與理論研究方法的區(qū)分
學術研究通??梢苑譃榻涷炑芯亢屠碚撗芯浚c之相對應研究方法也可以分為經驗研 究方法和理論研究方法。狹義的研究方法指的是經驗研究的方法。B14由于民族學學 科的傳 統(tǒng),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通常將理論研究方法也包含其中,因此常見方法中有很大一部分屬 于在理論構建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對二者進行簡單的區(qū)分可以降低民族學研究方法的復雜 性,有助于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建。經驗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指資料的收集與資料分析的 方法;理論研究的方法指的則是“透過抽象概念探討建立概念體系”或“透過抽象理論分析 以解釋某種社會現(xiàn)象”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根據概念上的區(qū)分,可以將民族學研究方法 進行如下劃分,結果如表2所示。
3.資料收集方法與資料分析方法的區(qū)分
資料的收集方法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與程序從調查對象那里收集研究材料的過程;資 料的分析方法指的是根據所收集材料的特點采取特定方式進行處理分析并得出研究結論的過 程。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可以將民族學研究方法進行如下劃分,結果如表3所示。
4.專題研究方法與一般研究方法的區(qū)分
所謂一般研究方法指的就是通常所言的資料收集與資料分析過程中所使用的技術與方法 。在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中,有一些研究方法并不屬于通常意義上的資料收集方法與資料分 析方法的范疇。如自傳調查法與譜系調查法,這兩個方法是由于生命史和親屬制度作為民族 學研究中重要的分析素材,因而以調查內容來對研究方法命名。無論是自傳調查法還是譜系 調查法都是在實地調查過程中依靠深度訪談法來進行的,其自身與研究方法并無太大關聯(lián)。 此外,個案研究法與社區(qū)研究法也屬于此類。個案研究是實地調查法的主要特征之一,當所 研究的個案是社區(qū)時,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區(qū)研究。B15個案研究和社區(qū)研究都屬 于以研 究對象的特征來命名的方法。這些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與關注點在于調查對象或調查內容, 類似于進行專題研究,故本文以專題研究方法來歸納其特征B16。專題研究方法就是 運用一般研究方法針對某個特定的研究主題或研究對象收集資料并進行集中分析的研究方法 。專題研究方法的“方法性”不夠明顯,是否應當作為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部分 值得商榷。按照這一標準,可以將民族學研究方法進行如下劃分,結果如表4所示。
(三)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初步構建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從四個方面對民族學研究方法進行了分類整理,對相互之間的關 系進行了大致厘清。在此基礎上本文嘗試進行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初步構建?;究蚣苋?圖1所示。下邊對這一體系框架進行簡單的闡釋與說明。
1.方法論與認識論層面
中國的民族學學科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與發(fā)展的,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并把唯物辯 證法作為民族學的哲學基礎和根本指導思想是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在一定意義上屬于一門文化學科,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了民族學具 有強烈的人文主義傾向。就學科傳統(tǒng)而言,民族學側重于實地調查的研究方式,強調深入到 研究對象的生活之中,通過參與觀察的方法,用體驗的方式去深入理解研究對象及其文化。 這一傳統(tǒng)顯然是屬于人文主義的范疇。但是民族學并非反實證主義的學科,如在研究材料的 客觀性、研究方法的程序性以及研究成果的有效性等方面民族學就傾向于認同實證主義。因 此從方法論上可以將民族學定位為具有實證主義色彩的人文主義學科。
在研究范式上,民族學以定性研究為主,這是由學科人文主義性質決定的。隨著社會科 學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不斷成熟,同時民族學研究對象的變化及研究范圍的擴展也形成了 一種客觀需要,一批民族學者開始大力提倡定量研究方法在民族學研究中的應用。堅持定性 研究與定量研究綜合發(fā)展已經成為民族學較為理想的研究范式。
在民族學的研究過程中,以什么眼光來看問題是個重要的前提問題,也即是認識論的問 題。民族學的研究發(fā)端于對異文化異民族的研究,在這樣的過程中自然涉及到研究視角的選 擇問題,即“用本地人的觀點來努力理解文化”,還是“從人類學家所利用的觀點出發(fā)去研 究文化”。B17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問題。民族學研究中非 常強調主位研究視角。主位研究與客位研究是互補的兩種研究視角,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時間維度也是學科方法論中重要的問題。民族學研究歷來重視歷史的方法,注重時間因 素對學科研究解釋力的影響,我們通常所言的定點跟蹤調查法(歷史溯源法、追蹤研究)就是 將時間因素加入到研究設計中的典型方法。民族學在研究過程中注重將歷時研究與共時研究 緊密結合?!扒罢咧饕疾煳幕臍v史變遷,比較的是同文化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差異的 原因和過程;后者則是專取某一歷史時期的文化進行研究,比較處于同期的不同文化系統(tǒng)之 間的異同?!盉18
社會研究中研究者普遍使用兩種邏輯推理方式: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歸納方法的過程 是從特殊到一般,即從一組具體的觀察結果推導出一般性的規(guī)律和法則;演繹方法的過程是 從一般到特殊,即從理論出發(fā),通過現(xiàn)實中收集的資料來對一般性理論進行檢驗。民族學研 究重視實地調查,通過個案研究的方式得到研究資料,通過對有限資料的分析來得出研究結 論并進行理論建構。這種研究思路屬于典型的歸納方法。但也有部分民族學研究是以“理論 檢驗”為目的的,如一些“再研究”或“反思性研究”也帶有一定演繹性質。
2.研究方式層面
民族學的研究方式可以歸納為四個:即實地調查法、歷史文獻研究法、跨文化比較研究 法、跨學科綜合研究法。其中前兩者屬于通常意義上的經驗研究方式,后兩者屬于理論建構 方式。在這些研究方式中,實地調查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式,很多教科書中將其作為唯一的 研究方式進行介紹。要說明的一點是,之所以把歷史文獻研究法作為經驗研究方式,是因為 歷史文獻與實地調查一樣提供研究素材供研究者進行分析,不同的只是兩者一個提供的是歷 史素材,一個提供的是近期的素材而已。而跨文化比較研究法與跨學科綜合研究法都是提供 了一種思路與構想,以指導研究者對研究資料進行處理分析或理論建構。
3.具體方法技術層面
民族學研究的具體方法技術種類繁多,可以大致劃分為資料收集方法與資料分析方法。 資料收集方法有觀察與參與觀察法、個別訪問法、調查會法、問卷調查法、抽樣方法、專題 調查法、文物文獻搜集法以及影視記錄法等。民族學資料分析方法有可以細分為定性資料分 析方法和定量資料分析方法兩種。定性資料分析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文化殘 余分析法、階級分析法等;定量資料分析方法有數理統(tǒng)計法及計算機應用技術等。
三、關于本文的補充說明
在學習民族學研究方法及閱讀民族學方法類學術文章時,深感我國民族學研究方法在體 系化方面存在的著重大缺陷。本文即是對這方面思考的一個初步成果。民族學研究方法的體 系化至少有以下幾方面好處:有利于民族學研究方法的教學工作,提高民族學專業(yè)學生的方 法水平;有利于厘清方法之間的邏輯關系和理論關系,有效指導民族學經驗研究工作;有利 于民族學研究方法的進一步發(fā)展,為民族學方法的研究和學術交流提供一個對話平臺。
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建絕非一時一日之功,也絕非個體能力所能及。方法的整理、 創(chuàng)新及體系的構建需要整個民族學研究群體的長期努力才能完成。由于理論素養(yǎng)的不足,作 者對一些研究方法的內涵未能充分把握,對方法體系的整體構想也有待完善,因而在本文寫 作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方法劃分不當或基本框架構建不合理等各種問題。
注釋:
①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②鐘年:《我國民族學發(fā)展中的缺憾》,《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年第4期。③參見馬戎:《不同學科研究方法的借鑒與結合》,《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何 星亮:《關于中國民族學研究的方向與方法問題》,《思想戰(zhàn)線》1994年第6期等系列文章 。④參見陳長平:《統(tǒng)計方法在民族學中的應用》,《世界民族》1997年第4期。⑤施琳:《論西方民族學方法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黑龍江民族叢刊》2001年第1期。 ⑥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⑦楊:《民族學調查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⑧施琳:《論西方民族學方法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黑龍江民族叢刊》2001年第1期。 ⑨施正一:《廣義民族學的研究方法》,《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第4期。⑩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6頁。B11施正一:《廣義民族學的研究方法》,《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第4期。B12何星亮:《略論21世紀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理論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民族研究》2 000年第2期。B13凌純聲、林耀華等著:《20世紀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導讀,民 族出版社2004年版。B14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B15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240頁。 B16“專題研究方法”一詞及其概念都是作者自己構建出來以表示一類研究方法的特 征,不妥之處有待探討。B17F.普洛格,D.G.貝茨著,吳愛明等譯:《文化演進與人類行為》,遼寧人民出 版社1988年版,第62頁。B18施琳:《論西方民族學方法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黑龍江民族叢刊》2001年第1 期。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