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性學習已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研究的熱點問題,在幼兒時期,孩子的探究性學習最易出現(xiàn)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中,它具有開放性、主體性、探究性、動態(tài)性、過程性等特征。幼兒的探究學習雖與科學家的探究表現(xiàn)出不同差異,但就過程而言,還是有許多共同性的內容,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設置矛盾,引發(fā)幼兒思考、驗證假設、讓幼兒通過主動探索,自己得出結論、支持探究成果的表達和交流等過程。
[摘要]幼兒 探究性學習 探究特征
探究是幼兒的天性,幼兒的探究性學習最易出現(xiàn)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中。要弄清這個問題,要研究和澄清科學以及幼兒科學教育是什么。愛因斯坦曾把科學定義為“探求意義的經(jīng)歷”。幼兒科學教育,劉占蘭認為“應成為引發(fā)、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并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經(jīng)驗的過程,也是樂學、會學這些有利于幼兒終身發(fā)展的長遠教育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過程。同時,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貫徹實施,也帶來了幼兒學習方式的變革,一種以“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引導幼兒參與探究活動、體驗探究樂趣”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已成為幼兒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的主要方式。
一、幼兒探究性學習的內涵
在漢語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解釋是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把芯俊钡慕忉屖翘角笫挛锏男再|、發(fā)展規(guī)律、考慮或商討。
探究從大體上可分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探究即指科學家的專門研究,也指一般人的解決問題的活動:即包括成人那種深思熟慮式的“思想實驗”,又包括兒童那種嘗試錯誤性的探究。狹義的探究則專指科學探究或科學研究。
國內學者較強調教師在幼兒探究性學習中的指導作用,而國外學者更強調幼兒的獨立探究。由于實際的探究性學習是復雜多樣的,因而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對探究性學習有自己的看法,但無論怎么看,都必須反映探究性學習的實質,必須有利于幼兒探究性學習的實際開展。我們認為,幼兒探究性學習是幼兒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即以探究方式進行學習活動,也是一個過程。它提倡幼兒通過自主地參與過程獲得知識,在不斷探究中學習,通過自己實際體驗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探究的樂趣,養(yǎng)成探究的精神和態(tài)度。
二、幼兒探究性學習的特征
幼兒的探究特征是幼兒探究性學習特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幼兒認識的角度對探究性活動特質進行的深入思考,它是指幼兒在探究性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于中小學生和成人的認識。在幼兒期,幼兒的探究性學習雖然最易出現(xiàn)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中,實際上它的基本思想是讓幼兒在“重新發(fā)現(xiàn)”和“重新組合”知識過程中進行學習,它是一種強調幼兒自主積極投身其中的學習方式,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幼兒的學習特點影響著探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也影響著教師在探究性學習中扮演的角色。與人生其他階段的學習相比,幼兒的學習具有興趣性、主體性和差異性等特點,正是幼兒的這些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1.開放性。幼兒探究性學習的開放性基于幼兒的開放性特征,幼兒的發(fā)展是開放的。從活動內容看,它并不拘泥于分科教學中的知識性問題,而且把視野放得更寬,更接近于幼兒日常生活;從活動方式來看,它體現(xiàn)了最大的時空開放性,而讓幼兒走入室外、走入園外;從活動過程和結果看,它允許幼兒按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得出自己的結論,并不追求過程和結果的唯一性和標準化,注重探究的過程而輕結果的獲得。
2.主體性。幼兒探究性學習將幼兒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為幼兒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它提供給幼兒選擇的自由、思考的空間、交往和表現(xiàn)的機會,為幼兒主體性的發(fā)揮提供了必要保證是幼兒主動建構的過程。幼兒的探究性學習體現(xiàn)了以幼兒為本的教育主體觀,在教學過程中,幼兒學習具有主體性。幼兒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將由主導者轉變?yōu)榻虒W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
3.探究性。在幼兒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活動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的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過程。因此,幼兒探究性學習的內容,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幼兒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xiàn)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教會幼兒學習的方法,以實現(xiàn)真正的探究,讓幼兒在探究中體驗快樂。
4.動態(tài)性。幼兒探究性學習的動態(tài)性表現(xiàn)為,由于活動內容和形式的改變而帶來的物質環(huán)境、課程的動態(tài)性和師幼、幼幼之間的互動性。幼兒始終用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帶著自己特有的愿望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已有的環(huán)境被作為暫時的環(huán)境來考慮,教師根據(jù)幼兒活動的流程,不斷地重新構成環(huán)境,即保持環(huán)境構成的動態(tài)性。此外,幼兒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動口、動手、動腦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即構成幼兒學習的動態(tài)性。
5.過程性。幼兒探究性學習注重過程,學習過程對于幼兒來說更具有發(fā)展意義,幼兒去大膽嘗試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加儲于事物中,獲得了認識需要的滿足,能力的自我肯定。幼兒探究性學習注重幼兒在活動中應用方法和技能,而非機誡訓練,來達到熟練運用的效果;注重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即幼兒是否積極參與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注重探究過程而輕結果的獲得。
此外,幼兒學習的差異決定了教師對幼兒探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要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因此要具有極強的生活性,強調學習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特別關注環(huán)境問題,情感意識以及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要引導幼兒關注現(xiàn)實生活,親身參與各種活動,同時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應與實際為幼兒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三、幼兒探究性學習的過程
幼兒的探究活動雖與科學家的探究表現(xiàn)不同,但就過程而言,還是有許多共同性的內容,對于探究性學習這一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的探究要根據(jù)其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幼兒的探究大致上按照提出問題——假設——形成解釋——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這樣的過程進行,以此來保證幼兒探究學習的順利完成,總結前人的研究我們認為幼兒探究性學習過程有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問題是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的先決條件,如果幼兒在活動中沒有得到明確的問題,就會敷衍了事,不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因而不會獲得真正的發(fā)展,教師可以明確地提出問題,采取活動一開始就提出問題,在幼兒進行一定的探究后提出問題,教師也可以要鼓勵幼兒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是一個探未知世界,努力認識事物本質的過程,這有利于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探索的內在動機,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形成問題意識,提高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而這些對于幼兒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至關重要。
2.設置矛盾,引發(fā)幼兒思考。教師可先設置矛盾,引發(fā)幼兒思考,此時的思考實際上就是幼兒解決問題中的假設環(huán)節(jié),教師此時提出矛盾性的問題,并使用頭腦風暴法來激發(fā)幼兒的思考。頭腦風暴法可以讓幼兒習慣動腦、學習表達想法、與別人分享也從別人的想法中得到新的思考方向。教師除了要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想法外,有時還需要指出矛盾的事實,使幼兒看出原有錯誤或問題的更多方面。矛盾的事實還可以引起幼兒關注相關因素和可能性,進行充分猜想,為幼兒內部的思維操作和新的思維方式重建提供了可能。
3.驗證假設。驗證是對觀察和假設的一種檢驗,通過幼兒動手、動腦操作、觀察等直觀手段,假設就可能被證實或支持,也可能被否定或推翻,驗證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引證式,即根據(jù)已選擇的方案去收集支持假設所需要的事實和證據(jù),經(jīng)分析、概括而的出結論,從而證明假設成立或不成立;二是實驗式,即個體親自動手實驗,通過分析實驗和總結實驗結果來驗證假設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4.讓幼兒通過主動探索,自己得出結論。直接告訴幼兒答案,直接糾正幼兒的錯誤或是代替幼兒去做,不給幼兒嘗試的機會,似乎成了教師的習慣。此時的結論是來自教師而不是幼兒,容易使幼兒形成依賴和迎合教師的心理,也使幼兒疏于思考,失去探究的興趣和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幼兒產(chǎn)生并表達某種觀點時,教師并不直接指出對錯,而是讓幼兒通過主動探究,讓自然結果客觀事實來挑戰(zhàn)幼兒的認識,證明或推翻原有的想法,自己得出結論。
5.支持探究成果的表達和交流。幼兒可以把活動中的成果進行收集、分類與老師和小朋友進行分享。幼兒需要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闡明事物的來龍去脈,從而能夠梳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與他人溝通。當幼兒能夠用語言表明自己的想法時,也說明他們的行為已經(jīng)發(fā)生了內化,老師要積極支持幼兒探究成果的表達和交流。
參考文獻:
[1]陳琴,龐麗娟.科學探究:本質、特點與過程的思考[J].教育科學,2005,(2):5.
(作者單位:遼寧遼陽市第一中等職業(yè)技術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