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外語教學界提出了“任務型語言教學”(TBLT)的新理念,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TBLA)也隨之流行起來,它以任務為核心,測試旨在評定應試者完成任務的表現(xiàn)。然而,如何將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應用到具體的外語測試實踐中,仍是國內(nèi)測試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摘要]高職高專 英語閱讀測試 語言測試
語言測試是對受試者的語言能力做出一個客觀、科學的測量,受語言學、語言教學和心理測量學等的影響,語言測試的發(fā)展在此之前大致經(jīng)歷了科學前時期、心理測量學-結(jié)構(gòu)主義時期、社會語言學時期和交際語言測試時期。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交際法不再像過去一樣受人們熱衷,及其自身過分關(guān)注意義而忽略了語言形式的不足,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簡稱TBLT)開始受到重視和推崇,受此影響,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Task-based language assessment,簡稱TBLA)隨之成為國外測試領域新的研究熱點(Brindely,1994)。對此,國內(nèi)也有專家(韓寶成,2003)對“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成為語言測試的新進展”作了比較全面的理論綜述和討論。
一、從TBLT到TBLA
我們考察語言測試的演變過程不能脫離語言教學的發(fā)展背景。20世紀80年代,任務型語言教學(TBLT)成為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研究相結(jié)合的又一理論成果,備受人們推崇。國家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強調(diào)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
Skehan(1998)提倡的語言學習認知法更使得任務型語言教學獲得新的發(fā)展空間,它主張在交際的環(huán)境中,通過任務的合理設計和控制,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使注意力得到合理的分配,從而使語言兼顧準確性和流利性,達到形式和意義的結(jié)合,從而實現(xiàn)語言持續(xù)而平衡的發(fā)展。
有教學就有評估,對基于任務的教學評估既包括過程評估,又包括結(jié)果評估,但其核心都是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做出評價,從而產(chǎn)生了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TBLA)。
二、TBLA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習者具有流利、準確及有效地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而語言測試的目是測定學習者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這個目標。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TBLA)可以使學生充分展示他們所具有的語言知識和能力,可以全面地衡量學生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課程標準所設定的各項目標。
然而,TBLA也引導我們開始重新思考測試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我們要測什么?應該怎樣測?在我們的測試基礎上,我們需要提供什么樣的數(shù)據(jù)來支持我們所做出的推斷和決定?Bachman認為,我們要考慮的內(nèi)容包括:如何確定和選擇“真實生活任務”的類型、如何確定其特點以及教學任務和測試任務之間的關(guān)系。
在談到TBLA與其它類型語言測試的區(qū)別時,Long和Norris指出:真正的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是以任務為核心,把它作為分析的基本單位,測試項目的選擇從任務出發(fā),測試工具的編寫以任務為基礎,測試所要評定的是應試者完成任務的表現(xiàn)(task performance)。然而,如何將它應用到具體的語言測試實踐中,通過對所給測試任務難度的確定來預測各種困難的不同來源,以及如何調(diào)節(jié)測試任務的難度,使之與受試者的語言知識和實際語言能力相匹配,這些問題仍是測試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TBLA對英語閱讀測試的啟示意義
由于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TBLA)是把任務(task)作為最基本的分析單位,測試項目的選擇和測試工具的編寫都以任務為基礎,具體到英語閱讀測試而言,就是要以閱讀測試任務的設計和選擇為出發(fā)點。那么,在英語閱讀測試中,我們應如何確立“真實生活任務”來達到測定受試者完成測試任務表現(xiàn)的目的呢?
對于語言測試的設計者來說,首先,在設計閱讀測試任務時,我們既要考慮到閱讀材料的真實性,又要考慮到閱讀任務的真實性。談到材料的真實性,Widdowson認為它與真實材料之間存在區(qū)別,“真實材料是就材料本身而言,而真實性指的是材料和讀者之間的關(guān)系特征,與讀者的恰當反應有關(guān)?!辈豢煞裾J,現(xiàn)實生活中的任何一段材料被提取作測試材料后,都不可避免的由于其時間、地點、對象的轉(zhuǎn)換而降低其原有的真實性;另外,要求考生對外國的材料做出與本土語言者相同的反應也是不切實際的。我們選擇的閱讀材料,不是專門為英語教學和英語測試準備的,而應來自實際交際生活的需要,如來自報紙、雜志、互聯(lián)網(wǎng)的文章、廣告、圖表;電視、電影節(jié)目介紹和評論;各種英語原版的科普教材;與旅游有關(guān)的材料,如旅游地圖、景點介紹、賓館菜單、航班時刻表;法律文書、商業(yè)信函、電子產(chǎn)品說明書等。這些資料源于生活,與受試者的親身經(jīng)歷貼近,并具備一定場景,可以使題項生動而有意義。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原汁原味的閱讀材料不代表我們可以拿來就用,照搬照抄,命題者往往需要根據(jù)考試對象的具體特征對上述材料進行適當?shù)募庸じ脑?,如刪除難句難詞,甚至調(diào)整其結(jié)構(gòu),但前提是讓人覺得真實、可信;另外,根據(jù)真實場景編制的材料,只要是遵循其真實性原則,符合受試者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也可拿來為閱讀測試所用。
談到測試任務的真實性,Carrol認為,“考生所承擔的任務應該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相互作用的交際活動,而不是對考官的刺激作出的典型的、例行的考試反應,或是刺激——反應關(guān)系的一部分。”具體到閱讀測試而言,閱讀測試任務的選擇不應僅僅局限于選擇、填空等傳統(tǒng)單一的測試任務,而應在考慮現(xiàn)實生活或?qū)砟康恼Z使用情景的基礎上導入如信息轉(zhuǎn)換等真實任務。這種信息轉(zhuǎn)換指的是文字表達與非文字表達(如圖表、字母和數(shù)字等)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因其真實性和趣味性具有很高的表面效度。
總之,TBLA要求我們在設計各項測試任務,尤其是本文所討論的閱讀測試任務時,要盡量從真實生活出發(fā),找出特定的場景中語言交際的運作條件和特征,并將其適當引入到測試任務的設計中去。此外,利用真實或形象逼真的閱讀材料,如盡量保留或效仿文章原貌,也能增加版面的生動性和試卷外觀的友好成分,加強受試者和測試任務之間的交互關(guān)系,從而提高測試任務的真實性。
四、結(jié)語
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TBLA)的出現(xiàn),至少代表了語言測試領域里一種新的發(fā)展趨勢,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語言測試測什么以及該怎樣測,依然是語言測試研究的永恒主題。本文就TBLA及其對國內(nèi)英語閱讀測試的啟示意義作了探討和分析,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分別進行了闡述和思考。
參考文獻:
[1]Bachman,L. F. Some Reflections on task-based languag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J]. Language Testing,2002,19 (4).
[2]Carroll, J. B. Testing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M]. London: Permagon Press,1980.
[3]Long, M. H. J. M. Norri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A]. In M. Byram (eds.).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Teaching [C]. London: Routledge. 2000.
[4]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Widdowson, H. G.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6]韓寶成.語言測試的新進展: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3,35 (5).
(作者單位:河北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