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這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引發(fā)了我們對教育教學本質屬性的重新認識,引發(fā)了課堂教學的全面改革。而課堂教學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課堂教學評價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本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談如何優(yōu)化教學評價的幾點思考。
[摘要]新課改 教學評價 思考分析
6位總統(tǒng)和3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哈佛大學校史上熠熠生輝。但當有人在哈佛大學350年校慶上問校長,哈佛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長回答是“給予了每位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fā)展空間,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fā)光”。這一經典的回答,真是耐人尋味啊!
傳統(tǒng)評價觀只有教師評價學生,課堂教學大多采用師生問答、教師評價的形式,老師成了評價的權威,是學生學習表現(xiàn)的唯一評定者?,F(xiàn)代素質教育觀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在愉悅的身心交往中學習技能,塑造人格。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傳統(tǒng)的師授生學的模式,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動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成了課堂評價改革的關鍵。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轉變評價觀念,優(yōu)化課堂教學評價,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評價中。
一、依據理論,關注學生評價發(fā)展
教學評價,即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它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原理,運用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法和手段,對整體或局部的教學系統(tǒng)進行全面考查和價值判斷。
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fā)展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多維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視野和方法,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的潛力,只是表現(xiàn)的領域不同而已。20世紀后葉,建構主義教學觀盛行于西方,它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即要求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在與客觀教學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習者自己積極地建構自身的知識框架。后現(xiàn)代主義注重過程的思想以及目的與手段統(tǒng)一的觀點,均認為個體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得以不斷發(fā)展的,其功能在于促進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能動性、積極地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上,促進下一步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中學課堂教學評價是一個復雜的教育問題,涉及到諸多因素,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思想、后現(xiàn)代主義給教學評價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體現(xiàn)學生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合作探究提供了大舞臺,同時更適合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
二、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學生評價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誘發(fā)學習動機,強化學習動力。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fā)起來,那學校所規(guī)定的功課,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主動去探求知識,但要學生學得“主動”,教師就要教得“生動”,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學”、“想學”。柏拉圖說,“若把‘強制’與‘嚴格’訓練少年們孜孜求學的方式改為引導興趣為主,他們勢必勁力噴涌,欲罷不能?!笨梢娊處熞_到教學目的,首先必須讓學生學有興趣。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電化手段、圖片教學、多媒體技術已逐漸引入教學之中。它快速、直觀、新穎的特點誘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從認知角度來看,形象感知比文字具有直觀性和有效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結合課文內容,力求把形象直接的演示、圖畫、影視等手段運用到教學中去,這樣能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廣泛地刺激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也激發(fā)他們參與評價的積極性。
三、參與課堂,發(fā)展學生評價能力
要讓學生參與評價,教師在課堂上就必須保證他們評價的時間。我們的學生是一個個具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發(fā)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在課堂上保證學生有自主表現(xiàn)和發(fā)展的空間,為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如在朗讀課文時,可采用“讀——評——讀”的教學方法,先讓學生讀,再讓學生評,最后再讓學生讀。這樣做,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評價能力,甚至還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精彩的課堂教學不在于教師講得精彩,而在于學生學得精彩。如果沒有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評價中,教學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一堂好課應以學生的發(fā)展來衡量,要求做到知識與能力同步發(fā)展,認知與情感和諧發(fā)展。教師要善于抓住各種各樣的契機,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評價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能力的培養(yǎng)。
四、重視方法,給予學生評價權力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學生的自評與互評。
1.自評
自評即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學生想象豐富,思維活躍,有很大的創(chuàng)意性。教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應該要求學生對他們的行為或作業(yè)做出自我評價,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在教學中,當學生讀完一個句子或一個語段后,讓學生獨立思考、判斷,想一想自己在朗讀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鼓勵他們主動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朗讀,有針對性地作出自我改進,進一步完善自己,養(yǎng)成自我檢查、自我調控的意識。讓學生對自己的朗讀進行評價,這既是知識的再現(xiàn),同時又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和方法進行全面的反思,為學生提供一個足夠的自讀自悟的機會。
2.互評
互評就是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學生個體存在差異,讓每一個個體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優(yōu)劣狀況,有利于激發(fā)評價對象的競爭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增進學生間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長補短,讓學生進一步在與同伴學習的比較中認識自我,激勵自我。在教學中經常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以及全班范圍內的評價,讓更多的學生有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發(fā)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學生在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認識、完善和發(fā)展自我,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充分體現(xiàn)。
由此可見,關注學生的評價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評價熱情,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還把評價的權利交還給了學生,體現(xiàn)出學生學習的真正主體性,課堂教學的真正民主化。
參考文獻:
[1]王文靜.學生自我評價的流程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5,(3).
[2]劉存鳴.努力轉變角色推進課程改革[J].江西教育,2005,(10).
[3]畢田增.新課程教學設計概論[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4]田杰.新課程實施與教育評價改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3).
[5]吳慶豐.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自我評價[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4,(6).
[6]嚴育洪.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7]曾昭轟.基礎教育評價體系及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5,(12).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