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實施學分制改革的浪潮下,對于一名普通大學生來說,究竟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響?文章將從正反兩個方面,全面地進行剖析。并就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在學分制的條件下,樹立正確的認識觀提出了幾點建議。
[摘要]學分制 教育改革 大學生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院校開始大規(guī)模地進行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改革。學分制(credit system)是高等學校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起源于美國。它是以學分(credit)為計算學生學習分量的單位,學生修滿一定數(shù)量的學分后可以畢業(yè)。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以其無可比擬的特點贏得了大多數(shù)人的推崇,成為中國大多數(shù)高校的努力方向。但由于學分制自身存在著諸多不足,加上社會宏觀環(huán)境和學校內部資源條件的限制,極大影響了教學改革的成效和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
學分制的特點在于,它是以選課為前提,以學分作為量化單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學分作為畢業(yè)和獲得學位標準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選課是本質,彈性是其重要特征。學分制還具有人性化的特點,例如,對于學生修讀的課程,經考試如果不合格,均可以重修重讀,直到考試合格取得學分為止;對任選課程,考試如果不合格,還允許另選另考,直到取得等值學分為止。對于率先修滿總學分的優(yōu)異學生,允許提前畢業(yè);而因種種原因不能在規(guī)定年限內修滿總學分者,也可以中途輟學或滯后一定時間修滿總學分畢業(yè)。
一、學分制的優(yōu)越性
學分制的優(yōu)越性是相較于學年制而言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新,是對課程設置死、修業(yè)年限劃一的陳舊教學管理制度的變革。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各大高?;旧隙际菍嵭械膶W年制,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西方的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也隨之傳入我國。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在我國實行的學年制的主要特點為,它是高等學校以讀滿規(guī)定的學習時數(shù)和學年、考試合格為畢業(yè)標準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然而,推行整齊劃一的學年制無疑會抹殺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和興趣發(fā)展。這種整齊劃一的教學管理制度具體表現(xiàn)在:必修課多、專業(yè)不分流、不能自由轉專、不實施學分認證、課堂教學實施大班上課等。而學分制則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別差、注重個性發(fā)展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
因此,學分制在較于學年制而言其優(yōu)越性主要表現(xiàn)在:
1.學校實行學分制,尊重了我們的個人興趣,強調個性的發(fā)展,以彈性學制代替了以前的鋼性學制,更加激發(fā)了我們主動學習的熱情和創(chuàng)新精神,有利于把我們培養(yǎng)成為在以后更能適宜社會競爭的寬基礎、多功能的復合型人才。
2.我們可以根據(jù)興趣選修專業(yè)、選學課程,自主安排學習計劃,中途可以轉學校、轉系或轉專業(yè),讓學習變得快樂起來。
3.有利于實行主修、輔修專業(yè)制及雙學位制,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學生在選擇課程時,可以選擇上課的教師。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適合自己的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習的進步。另一方面,還要求教師接受選擇,形成一種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促進教師多開課、開好課、開新課,并且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5.實行學分制一般都是實行小班上課的形式,實行小班上課較實行學年制時的大班上課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師就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到每一個學生。
6.有利于學生自主安排適合自己的學習和休息時間,以便提高學習效率。
學分制拋棄了管理本位的思想,基于為廣大學生自我發(fā)展的考慮,將個體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差異性視為教育的根本目的。但是,在實行學分制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和不足。這些問題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學生的學習,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成了順利實行學分制的關鍵。
二、實行學分制過程中的問題
因為實行學分制不利于達到教育根本目標。教育最重要的三個職能是文化傳遞、發(fā)展科學和培育人才,而學分制過分注重個人在知識上的需要,卻忽視了文化的傳遞和育人的根本。并且學分制將無價的知識量化,用分數(shù)衡量是對知識價值的貶低。更不用說各個學校、老師學術水平參差不齊,判斷標準根本不統(tǒng)一;其次,學分制易養(yǎng)成我們僅憑興趣聽課,博而不精,忽視基礎知識。而且,不少學生選課只為拿學分,只選一些容易拿學分的課程。忽視課程的系統(tǒng)性,忽視課程的先后與主次,所以導致了知識結構的不完整和不系統(tǒng),甚至削弱必要的基礎理論學習,影響了畢業(yè)生應有的質量水平。這些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希望盡可能擴展學生選課的空間,但由于我們專業(yè)課程設置門數(shù)多,必修課多,學時量大,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們的必修課程不可能壓縮太多,選修課程的數(shù)量也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們只能在較有限的范圍和時間內進行選擇。同時,大部分課程的時間都與我們的專業(yè)課時間相沖突,導致即使我們本身很感興趣的課程最終卻由于時間沖突不得不放棄,沒有真正的達到學習人性化。
2.一般情況下專業(yè)課程龐大且有序,各課程之間已經形成了穩(wěn)定的先修與后續(xù)關系,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層次性、相關性、邏輯性,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我們的自由選課。
3.學生無論哪門課程不及格,均須跟下一專業(yè)年級重修,才能取得學分。但實際上,多數(shù)學生是自學或間斷聽課,從而增加重修學生的壓力,學生無瑕重修,難以做到真正的跟班重修。
4.學生對選修課的選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短視性,如選自己感興趣課程的學生比例并不是很高,而選容易通過考試課程的學生比例偏高。大家基本上都是為了取得學分去學習。并且學生去上選修課的人數(shù)也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所選的課程并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科目;缺乏強有力的考勤制度;教師上課缺乏激情和感染力。
5.高素質教師的欠缺。在我們自由選課過程中,不僅是選擇課程內容,同時存在學生選擇教師,教師選擇學生的雙向選擇。而能夠讓大多數(shù)學生都喜歡的教師卻不是很多,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分制優(yōu)勢的發(fā)揮。
6.學分制下,同級、同班學生的上課地點和時間分散。使得同學之間平時的接觸和交往減少,加上原有自然班級界限模糊、班級集體活動缺乏,更使同學間的關系和感情變得疏遠和冷淡,若再遇到家庭中的矛盾、經濟上的貧困、人際關系緊張、學習不適應等多方面原因,就可能形成心理和行為障礙。
7.許多學生尤其是大一學生基本上沒有自主選擇的經驗,因此學生選課自主權的擴大反而可能會在短時間使學生在選課過程中產生茫然和盲目選課,造成學習上的障礙。
8.缺乏完善的“導師制”。因為絕大部分學生不是對學分制不理解,而是對學分制不適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而“導師制”的缺乏,則使得學生心中存在的困惑,卻找不到解決的途徑。
三、如何引導學生在學分制條件下,樹立正確的認識觀
學分制在高校的不斷推行已成事實,那么怎么樣引導學生走出學分制的誤區(qū),盡量減少學分制帶給學生的一些不利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對如何引導學生在學分制條件下,樹立正確的認識觀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建立、健全“導師制”,加強選課指導。導師制是成功實施學分制的重要保證。大多數(shù)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生要獨立選課,學生一般都難于適應。許多同學都對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認識模糊,只能憑感覺選課,為減少學生選課的盲目性,有必要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進行正確的指導。讓學生了解專業(yè),指導學生選課和專業(yè)方向,解答學生的就業(yè)困惑。導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等成長要素全面負責。
2.優(yōu)化課程體系,豐富選修課程。學分制是在選課制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實行學分制的關鍵在于擁有充足的課程資源供學生選擇。要積極支持教師投入大量精力優(yōu)化自身知識結構,促進課程多樣化、系統(tǒng)化,為學分制實施奠定基礎。
3.積極發(fā)展高品質課程,增加高品質課程數(shù)量。只有積極發(fā)展高品質課程,才能使學生在學分制的條件下,享受到真正的實惠,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
4.完善教學管理保障體系。完善的教學設施也是學分制實施的基本條件。如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利用,實驗設備和圖書、情報資料的更新,實驗室、圖書館、信息網絡中心的開放,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這些硬件設施的建設,才能使學生從所選課程中,獲得最大的收益,并能在課余時間有足夠的信息進行自學。
5.加強教學質量監(jiān)控。在學分制下學生通過自主選擇、自主學習取得學分,但其學習效果優(yōu)劣卻不得而知,因此,建立有效的質量監(jiān)控體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教師對“教”的監(jiān)控。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學”的監(jiān)控。
我國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改革主要是效仿西方國家的教學模式,但是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西方國家是先由選修制慢慢過渡到學分制的,但是我國卻沒有經歷選修制這一過程,直接從學年制跨度到學分制,因此必然導致各種問題。一位英國教育專家曾斷言:以一種全新的課程方案完全代替舊的課程方案并為廣大師生接受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這一觀點不無道理,它提醒我們對當前的教育改革的艱難程度要有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把握。但是我們同時也不能因此否定在我國大力推廣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改革。我希望大家在看到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改革的優(yōu)勢的同時也能看到實行學分制給大學教育所帶來的弊端。
參考文獻:
[1]曹運耕,李崇文.大學理念與學分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5,(3).
[2]滕大春.今日美國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揚燕.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學分制改革[J].江蘇高等教育,2003,(5).
[4]孔祥國.學年制、學年學分制、學分制的比較分析[J].高等論壇,2005,(1).
(作者單位:四川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