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化屬于人文文化,重人論,輕器物,講究“天人合一”,以人為本,主觀色彩濃郁,故主語的取向多為人,這樣的主語稱為有靈主語;英文化是科學(xué)文化,重物質(zhì),輕人倫。以功利為本位。重分析,輕綜合,重概念,忌籠統(tǒng),強(qiáng)調(diào)客觀至上,主語的取向多為物,這樣的主語叫做無靈主語。漢譯英時,由于漢英兩種文化的差異,并非所有的原文句子中的主語都能被轉(zhuǎn)換成譯文句子中的主語,選擇主語從客觀的視角,從漢語的有靈主語到英語的無靈主語的切換已成必然的趨勢。筆者從下面幾個方面進(jìn)一步闡述英語主語的無靈性問題。
一、原文中的有靈名詞主語變譯文中的無靈名詞主語
例1:許多人要求建立一個阿拉伯共同市場。
譯:Many voices have been raised demanding the setting up of an Arab common market.
原文中的有靈主語“人”變譯文中的無靈主語“voices”,彰顯了英語的客觀特色,符合西方的語言習(xí)慣及風(fēng)格。體現(xiàn)了英文重物輕人的基本理念。
例2:唯有時刻作好準(zhǔn)備的人,才能抓住機(jī)遇。
譯:Chances favor the minds that are prepared.
此句為倒序翻譯,原文中的主語“人”譯為“minds”,譯者巧用另一無靈名詞“chances”作為全句的主語,立意新穎,動詞favor緊緊跟上,譯文重點突出,流暢自然。再比如:
例3:已有數(shù)千人在持續(xù)了一年的內(nèi)戰(zhàn)中喪生。
譯:The civil war,which has been going on for a year,has claimed thousands of lives.
例4:不知怎么搞的,我一時想不起她的名子了。
譯:Her name,for some reason or other,escapesme for the moment。
二、原文中的動詞變譯文中的無靈主語
此方法多用于翻譯無主句。漢語中有很多無主句,而英語句子常常必須有主語,這是漢語重意念,英語重形式的表現(xiàn),請看下面幾個例句。
例1:要致力于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jīng)濟(jì)新秩序。
譯:Major efforts should be devoted to bringing about a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al order.
例2:要合理使用本國家的森林資源。
譯:Proper use must be made of the forest resources of this country。
例3:必須特別強(qiáng)調(diào)我國某些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的嚴(yán)重性。
譯:Special emphasis must be placed upon the corruption's gravity of some official8 in our country.
以上三句都是無主句,譯法采取固定動詞詞組“名詞抽譯法”
devote efforts to,make proper use of,place special emphasis upon抽象名詞抽出來作為新的無靈主語,全句改為被動結(jié)構(gòu),增加譯文的嚴(yán)謹(jǐn)性,可讀性增強(qiáng)。
例4:我從來沒有那么想過。
譯:The thought has never crossed my mind。
例5:數(shù)以百計的非洲人已經(jīng)逐漸意識到他們的生活狀況異常貧困落后,這就促使他們奮起采取堅決措施,去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條件。
譯:The growing awareness by millions of Africans of their extremely poor and balanced living conditions has prompted them to take resolutemeasures and create new ones。
例6: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他們越來越憎恨。
譯:His hatred for them grew more with ages.
以上三句均選擇動詞為譯文中無靈主語,突顯客觀特色,例6中的有靈主語“他”變?yōu)榈奈镏鞔~his,關(guān)鍵詞“憎恨”為抽象主語,譯文精練到位,一語破的。
三、原文中的形容詞變譯文中的無靈主語
不僅名詞可變,動詞可變,形容詞也可以發(fā)生相應(yīng)變化。
例1:聽到這個好消息時,我高興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譯:The overwhelming happiness over the good news left me speechless.
原文中的有靈主語“我”在譯文中變成小小的賓格代詞“me”,主信息詞“高興”反而力壓一切,放在句首的黃金位置上,“我”之興奮躍然紙上,主動詞left緊隨其后,選詞恰到好處,一個“speechless”給讀者以靜謐的畫面感。全句譯文有一瑕疵:主語稍顯冗長,當(dāng)然,翻譯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shù),譯文中永遠(yuǎn)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再看下面幾個例句。
例2:他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譯:Astonishment deprived him of his power of speech.
例3:人群漸漸安靜下來。
譯:Silence gradually came over the crowds.
以上兩句視角的切換平緩自然,從有靈主語到無靈主語的過渡做得恰如其分,譯者沒有簡單地處理成\"He was too surprised to utter a word.\"\"Thecrowd began to quiet down slowly.\"有效地避免了漢式英語的傾向??梢姡髡Z的選擇至為關(guān)鍵。
四、原文中的副詞變譯文中的無靈主語
副詞在句中作狀語,時間狀語和地點狀語尤為普遍。用時間作主語是英語中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這種用法不僅強(qiáng)調(diào)了時間的觀念,而且使句子簡潔、生動。
例1:眾所周知,中國在1980年成功地發(fā)射了第一顆洲際導(dǎo)彈。
譯:As is known to all,1980 saw the successful launching of China's first intercontinental guided missile.
例2:1970年,他在一家小工廠工作。
譯:The year 1970 found him working in a small factory.
例3:于是,暮色中匆匆的人群里,總有我趕路的身影,雨里、霧里、風(fēng)里、雪里,只盼著早些回家……
Thus the gathering dusk often finds me hastening home in a hurrying crowd.Whether it rains or snows,windy or foggy,it is the.longing to be home that quickens my steps.
例句3中,譯者巧妙地以時間副詞“黃昏暮色”作為全句的主語,且不說后面的結(jié)構(gòu)如何具有藝術(shù)感染力,單是這主語的選擇就是翻譯的妙筆。原文中的“我”早已消失在匆匆的人群里,用“我”字當(dāng)頭做主語顯然不太合適,“dusk”出現(xiàn)在句首適時地“拯救”了全文,動詞find也就合情合理。除時間副詞外,按照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和英語表達(dá)習(xí)慣,還可以用地點詞做主語,通常以時間、地點等詞語作主語的句子,常用see,witness,find等動詞作謂語。
例4:在南京城發(fā)生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
譯:Nanjing 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 events.
五、增補(bǔ)新詞為譯文中的無靈主語
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能找到相應(yīng)的詞語作主語,有時需要稍作變通,取原文以外的新詞作譯文中的主語。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請看如下的例句。
例1:君子之交淡如水。
譯文1:The friendship of gentleman is insipid as water.
譯文2:The hedge between makes the friendship green.
此兩句譯文同為無靈主語,譯文l選擇原文中的詞語做主語。譯文顯得單調(diào)、呆板,毫無生氣,有死譯之嫌;而譯文2選取原文以外的全新詞語hedge做無靈主語,全句無有靈詞語出現(xiàn),使譯文更顯干練、精辟。與原文的語體風(fēng)格完全吻合,是神似的譯文。
例2:這件事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
譯文1:This incident doesn't seem so simple.
譯文2:There is more to the incident that meets the eye.
譯文2中增加了more這一新詞,使譯文準(zhǔn)確到位,一個新詞的出現(xiàn)大大增加了全句的英語味道,使其變得更加客觀自然。
綜上所述,通過列舉一系列的具體實例,英語主語的無靈性特征彰顯無疑,英語——作為一門科學(xué)的客觀語言。其主語選擇的無靈傾向性值得我們關(guān)注,值得我們思考。更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這樣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門外語,真正地領(lǐng)悟它的魅力。
(責(zé)任編輯 劉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