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之中,一旦涉及到帝王皇子之間因為皇位之爭不顧親情相互猜忌、爭斗、甚至殘殺的悲劇,往往會被曲筆和抹殺。然而,讖謠這種特殊的民間輿論卻以一種含蓄隱秘的預言方法來揭示宮廷內(nèi)部的虛偽和殘酷,傳達出一般百姓對高墻深宮里的悲劇的看法。
宋代的一些讖謠將宋代深宮之中的悲劇反映得淋漓盡致。如宋初有謠云:“寒在五更頭?!边@本是陳摶密傳給宋太祖趙匡胤之言。宋太祖聽后,恐在五更之時有不測發(fā)生,遂令宮中打更時,每到四更末不許提五更而直接轉(zhuǎn)到六更,所以終宋之世無五更。據(jù)《湘山野錄》等傳,趙匡胤死于開寶九年(976年)的壬午之夜的四更之尾,五更之初;死前曾和弟弟趙光義在宮中有過爭執(zhí),宮廷內(nèi)侍們在窗外看見燭光之下有斧頭揮下的影子,從而民間流傳著趙光義為奪得弟位,用斧頭劈死了自己的親兄長。但作為正史的《宋史》的記載卻說宋太祖乃受命于杜太后而誠懇地把帝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繼位則在兄長駕崩之后,這中間并未有“燭影斧聲”之事發(fā)生。(參見《宋史》“太祖本紀”、“太宗本紀”及《續(xù)資治通鑒》卷八)不過,官方之說并未阻止“燭影斧聲”疑案的流傳。宋太宗即位后,“寒在五更頭”的讖謠在民間的盛傳即是明證。
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都城市井有歌曰:“汝亦不來我家,我亦不來汝家?!贝疚跏辏?189年),宋孝宗退位為太上皇,傳位于太子趙惇,是為光宗。光宗性格懦弱,即位后被皇后李氏左右?;屎髮ο霃U掉她的孝宗很是仇恨,多次離間挑撥,使得光宗長期不去看望孝宗;孝宗生病,也不去請安。群臣上疏力諫光宗,光宗不理會,反而偕同李后往玉津園游玩。孝宗病逝,他仍不肯過宮主持喪禮甚至不服喪。光宗有悖人倫的不孝之舉最終引起京城內(nèi)外、街頭巷尾,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庶民百姓的紛紛議論和指責。為了安定人心,大臣韓侂胄和趙汝愚同太皇太后商議決定,迫使光宗讓位于太子趙擴,使光宗閑居臨安壽康宮,稱“太上皇”。趙擴主持完宋孝宗的葬禮,即位為寧宗。(參見《宋史》“光宗本紀”、“寧宗本紀”)此讖謠可以說是對宮廷丑聞的真實寫照。
宋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時,都城市井也流傳一句讖謠:“東君去后花無主”。原來宋寧宗雖有八個兒子,但其中七個兒子都早年夭折,唯有趙詢安居東宮。由于此讖謠寓意不詳,宮中甚惡,遂下令禁止傳唱。嘉定十三年(1220年),29歲的太子趙詢突然薨逝,53歲的宋寧宗再一次遭受到喪子之痛,悲戚不已之余,不得不挑選宗室希瞿的兒子趙竑為皇子。然而專權(quán)跋扈的史彌遠在寧宗死后便設計廢掉太子竑,并假傳圣旨另立趙昀為帝,不久又逼迫趙竑自殺。(參見《宋史》“景獻太子詢列傳”、“鎮(zhèn)王竑列傳”)這正應了“東君去后花無主”的悲謠。
這類涉及到宮廷秘事的謠讖,有些是后人偽托前人所作,有些則源于那些了解上層統(tǒng)治者的政治內(nèi)幕的官僚文人或是朝廷內(nèi)宮。他們?yōu)榱私衣妒聦嵳嫦啵蚴菫榱藢崿F(xiàn)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打著上天授予旨意的旗號,制作出具有讖語意味的謠諺在民間流傳。
作者: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南充)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