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音樂學院的校園里,塑有著名美術家劉開渠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座半身銅像,據(jù)說這是中國第一座音樂家的雕像。這座雕像所塑造的音樂家,就是被稱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之父”的蕭友梅。
蕭友梅(1884~1940),原名乃學,字思鶴,別號雪朋,廣東香山縣石岐鎮(zhèn)(今屬中山市)人;父親是清末秀才,以塾師為生。蕭友梅自幼隨父學習古文,1889年又隨父移居澳門,學習英文和日文。蕭友梅因此不僅有舊學的根底,還在外語及新學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值得提說的是,當孫中山于1892年在澳門開業(yè)行醫(yī)時,與蕭家相鄰;他們又是自小熟識的世交,所以過從甚密。蕭家近鄰有一葡萄牙神甫常在家里彈奏風琴,這使蕭友梅頗受熏陶。1899年,蕭友梅考入廣州時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唱歌”也是正式課程之一。
1901年,蕭友梅從時敏學堂畢業(yè)后自費去日本留學,在東京高等師范附屬中學學習之余,又在東京帝國音樂學院選修鋼琴及聲樂,實現(xiàn)了他童年時代學習音樂的愿望。1906年,經(jīng)孫中山介紹,蕭友梅加入了同盟會,他的住所有時就成為孫中山、胡漢民、廖仲愷等人聚會的場所。1909年,蕭友梅學成回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后,曾委任蕭友梅為“總統(tǒng)府秘書員”。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后,蕭友梅不愿與袁為伍,以官費赴德國留學。
蕭友梅在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攻讀理論和作曲,同時在萊比錫國立大學攻讀哲學和教育學。1916年7月,他以博士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在著名音樂家胡戈·里曼(Hugo Riemann)的主持下通過了答辯,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同時,他還寫有《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古今中西音階概說》等文章。
1920年3月,蕭友梅回到北京。他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早年的革命經(jīng)歷及同國內政界高層人士的關系,要謀得一個薪位高的職務并不困難;但是他決定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毅然選擇了開創(chuàng)音樂教育事業(yè)的艱苦道路。當時,音樂專業(yè)并不受重視,在高等學校里不過是附庸,有的與美術合在一起稱為圖音系,有的與體育合在一起稱為音體系,有的更是大雜燴稱為圖工操練。蕭友梅于1920年9月被聘為教育部編審員,兼任北京高等師范(北師大前身)附設實驗小學主任。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很器重蕭友梅的為人和才能,蕭友梅也很贊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于是應邀擔任了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音樂講師兼該校音樂研究會導師。
蕭友梅聲譽日隆,吸引住許多學生來學習音樂。他還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管弦樂隊并親任指揮。這個樂隊的前身是清末民初海關稅務局的管弦樂隊,一共只有17個人。樂隊雖小,但從1922年底到1927年將近五年的時間,卻開過四十余次音樂會,演奏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音樂大師的作品,為北京群眾介紹了不少西方音樂藝術知識。
1920年9月,蕭友梅與楊仲子共同創(chuàng)辦了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體育專修科,后經(jīng)蕭建議分成兩個??啤?922年8月,經(jīng)蕭友梅提議,北大音樂研究會改組為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以養(yǎng)成樂學人才為宗旨,一面?zhèn)髁曃餮笠魳?,一面保存中國古樂,發(fā)揚而光大之”。傳習所由校長蔡元培兼任所長,蕭友梅作教務主任負責實際工作。1926年,蕭友梅又兼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的音樂系主任。蕭友梅十分重視由師生共同參與的、定期的音樂會。這些活動不僅大大豐富了當時北京的社會音樂活動,而且對中國新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1927年6月,北洋軍閥的教育部以“有傷社會風化”、“浪費國家錢財”為由,下令停辦北京所有國立院校的音樂系科。蕭友梅苦心經(jīng)營了五年的北大音樂傳習所也被迫解散。蕭友梅憤而辭職,隨蔡元培南下去尋求發(fā)展。
1927年10月,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學院(后改為教育部)院長。經(jīng)他力爭,政府通過了蕭友梅提出的關于創(chuàng)辦國立音樂院的計劃。這個中國第一所正規(guī)的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機構于同年秋在上海正式成立,并立即開始公開招生。蕭友梅最初任教務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同年12月被任命為代理院長,1928年9月被正式任命為院長。1929年,國立音樂院改名為“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蕭友梅被任命為該校校長。他按照自己的理想盡力推進中國的現(xiàn)代專業(yè)音樂教育,經(jīng)過數(shù)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使國立音專成為具有相當規(guī)模和國際水準的中國最高音樂學府,為中國培養(yǎng)出不少優(yōu)秀的音樂人才。這些人才中的大多數(shù)后來成為推動中國音樂事業(yè)發(fā)展的骨干力量。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直到1940年12月31日逝世于國立音專的校長位置上,蕭友梅以他畢生的精力,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是中國現(xiàn)代音樂師范專業(yè)教育和音樂藝術專業(yè)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他把重視學校音樂教育、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重視音樂創(chuàng)作和重視音樂專業(yè)教育作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發(fā)展與建設的核心工作。他不但撰寫了《古今中西音階概說》、《中國歷代音樂概略》、《最近一千年來西樂發(fā)展之顯著事實與我國舊樂不振之原因》、《復興國樂我見》等專著,還編著出版了《新學制唱歌教科書》、《新學制樂理教科書》、《新學制風琴教科書》、《新學制鋼琴教科書》等教材。
作為一位作曲家,蕭友梅的大部分作品寫于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工作期間。他的聲樂作品中有一定數(shù)量是他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提供給一般群眾演唱的。如曾經(jīng)作為北洋政府頒布的“中國國歌”《卿云歌》,以及《五四紀念愛國歌》、《華夏歌》、《民本歌》、《國民革命歌》等。這些歌曲表明了蕭友梅鮮明的愛國立場和民主思想。例如《五四紀念愛國歌》:
五四,五四,愛國的血和淚灑遍亞東大陸地,雄雞一鳴天下白,同聲擊賊賊膽悸,愛國俱同心。壯哉此日,壯哉五四!
五四,五四,自由的血和淚灑遍亞東大陸地,為民眾而爭正義,軍警刀槍都不顧,精神冠古今。壯哉此日,壯哉五四!
不過,縱觀蕭友梅一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其重要的領域仍是學校歌曲創(chuàng)作。這些歌曲通過對學生生活的描述,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審美教育;有的也反映了對當時軍閥統(tǒng)治下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憂慮。這方面的作品有《南飛之雁語》、《晚歌》、《植樹節(jié)》、《柏樹林回旋歌》等。它們都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其中流傳最廣的,則是被公認為優(yōu)秀作品的《問》:
你知道你是誰?你知道年華如水?你知道秋聲,添得幾分憔悴!垂垂!垂垂!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淚?你想想??;對,對,對。
你知道你是誰?你知道人生如蕊?你知道秋花,開得為何沉醉!吹吹!吹吹!你知道塵世的波瀾,有幾種溫良的類?你講講啊;脆,脆,脆。
蕭友梅歌曲的旋律進行和節(jié)奏變化一般都比較平穩(wěn),篇幅大部分比較簡短,曲式偏重于上下對稱的方整性結構,因而特別適合傳唱。
當時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剛剛起步,音樂教育的學科范圍問題雖然早在民國初期就被音樂教育家意識到了,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卻忙于為爭取穩(wěn)定的音樂教育地位而吶喊,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教育立法與制度建設上。蕭友梅認識到當時普通學校音樂教育貪大求全的弊病,指出,現(xiàn)行音樂課程內容過于復雜,涉及看譜、練聲、獨唱、分部合唱、器樂、樂理、和聲、曲體學、音樂史、音樂美學等等,幾乎等于音樂專科的全部課程,在普通學校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完成。他認為,必須明確學科范圍,才有利教學。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努力,普通音樂教育學科范圍被基本確定,音樂教學也基本上局限于音樂基本知識、音樂基本技能和音樂欣賞這三部分內容。蕭友梅提出的這一普通音樂教育學科范圍至今被沿襲。
蕭友梅的音樂教育思想,緊緊抓住了當時普通學校音樂教育體系的主要特征,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中國社會狀況對學校音樂教育提出的要求,在音樂教育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他注意從美育理想入手來抓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蕭友梅指出,根據(jù)美育原則,可以利用音樂的感化力量,來美化學校生活,陶冶學生德行——這是音樂功課的第一目標;至于學習音樂技能當為第二目標,以歌唱激勵時代熱情則為附帶目標。他的這個觀點成為當時最為著名的音樂教育經(jīng)典論斷,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仍然閃耀著真知灼見,蘊含著音樂教育的藝術規(guī)律。
參考資料:
1、《蕭友梅全集》(第一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2、《蕭友梅編年紀事稿》,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
3、蕭友梅《今樂初集》,商務印書館1922年版。
4、《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聲樂二系(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