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丈夫單方面拋棄妻子,于禮有“七出”之文:“婦有七出: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以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盜竊,為其反義也。” 〔1〕從表面上看,“七出”之禮是丈夫出妻的七種理由,但細究之,勿寧說是封建家族觀念在夫妻關(guān)系上的反映。“七出”之禮具有濃郁的宗法家族性。
一、不順父母。兩漢婚姻以“繼祭祀,繁子孫”為目的,故婚姻關(guān)系的締結(jié)是舊家族的延續(xù),是兩姓的事,這可以從主婚權(quán)的歸屬得到明證。主婚權(quán)歸屬的情況是:先祖父母,然后才是父母,如“五嫁而夫輒死”之女的祖父張負不顧她父親張仲的反對,把她許與張平?!?〕父親的決定權(quán)又大于母親,如呂媼反對將女兒“妄許與劉季”時,呂公曰“此非爾女子所知”,卒與高祖。〔3〕若父不在,母可主之,如《孔雀東南飛》中焦母在逼子休妻后說:“東家有賢女,自命秦羅敷??蓱z體無比,阿母為汝求?!比舾改妇悴辉?,兄、姊決之,如孫堅“以妹妻(徐真)” 〔4〕。若父母兄姊俱不在,可自決之,如諸葛亮自主與黃承彥女成婚。
婚姻成立重視“父母之命”既然是家族本位的體現(xiàn),那么婚姻要繼續(xù)下去,“父母之命”便不能不一如既往地享受它的威嚴。因此,妻子一切忤逆父母的行為都可使她遭受被出的命運。漢人何休注《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云:“不事舅姑,悖德也?!弊C之于史,西漢鮑永“事后母至孝,妻嘗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 〔5〕;東漢姜詩妻沒有及時給姜母打水,姜詩便“責(zé)而遣之” 〔6〕。鮑、姜出妻,都是自愿的。丈夫不自愿的又怎么樣呢?《孔雀東南飛》中的焦母一聲“便可速遣之”,焦仲卿與劉蘭芝的篤深情感便被抹殺了。父母既有權(quán)主持婚姻成立,便同樣有權(quán)力使其離婚。漢代律令雖無明文規(guī)定,但于禮確實是如此,即所謂“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7〕。
二、無子。在宗法家族觀念下,生子傳宗接代是婚姻的重要目的之一,“婚姻者所以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 〔8〕。兩漢人對宗廟頗為重視,結(jié)婚時必須在祖宗牌位前舉行“廟見”儀式,然后才承認娶來的女子為本家族一員。否則,即使新婦與新郎已結(jié)合,她也不能算夫族的一員。孟子提出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說法,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廣為流傳。
考察兩漢,無子出妻是相當普遍的。何休注《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云:“婦人有七棄三不去。無子,棄絕世也?!蔽鳚h后期,揚雄在《答劉歆書》中寫道:“婦,蜀郡掌氏子,無子而去?!?〔9〕《東觀漢紀》卷十九載,東漢人應(yīng)順,少與許敬相友。許敬婚后一直無子,應(yīng)順遂幫他去妻更娶。相傳曹丕所寫的《代劉勛妻王氏雜詩二首》的小序談及劉勛去妻更娶之事:“王宋者,平虜將軍劉勛妻也。入門二十余年,后勛悅山陽司馬氏女,以宋無子,出之?!?〔10〕
三、淫。因淫被出,不僅僅是個人品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與宗族、家族觀念有關(guān)。妻淫有紊亂夫族血統(tǒng)之慮,所以被禁止。何休注《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曰:“淫,棄亂類也?!辈粌H妻淫被禁,就連諸侯王犯淫也被冠以“禽獸行”、“亂人倫”的罪名加以誅殺。如燕王劉定國“與父康王姬奸,生子男一人,奪弟妻為姬,與子女三人奸?!鹿浣宰h曰:‘定國禽獸行,亂人倫,逆天道,當誅?!显S之,定國自殺” 〔11〕。
四、惡疾?!皭杭病笔鞘裁礀|西呢?說法不一?!痘茨献印ふf山》上記載:“嫁女于病消者,夫死則后復(fù)難處也?!薄皭杭病敝浮跋始病?,即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上的糖尿病。陶希圣先生在《婚姻與家族》一書中認為,“惡疾”是指麻瘋病。“惡疾”究竟是一種什么疾病,尚待進一步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種疾病在當時是很棘手難醫(yī)的病癥。妻患惡疾,便不能與丈夫共粢盛于宗廟,而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又在于承宗廟。結(jié)婚次日,新婦要禮見舅姑,若他們不在,要以“奠菜”之禮廟見。妻既患惡疾,不能承奉宗廟,所以也要被出,故何休注《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云:“惡疾,棄,不可奉宗廟也。”
五、妒。兩漢官僚地主、富戶大姓之家多妻妾的現(xiàn)象司空見慣。妻妾間爭風(fēng)吃醋,極易引起矛盾,導(dǎo)致家庭的分裂。何休注《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云:“嫉妒,棄亂家也?!彼?,心懷妒嫉的妻子要被出。如西漢元帝王皇后(即王政君)的母親本是朝臣王禁的正妻,王禁“多取傍妻”。大致當時王政君的母親生妒,王禁便以此為由出之。〔12〕東漢馮衍妻任氏不準馮衍蓄妾,就被以“悍忌”之罪逐出?!?3〕鐘繇妻孫氏對鐘繇妾張氏表露厭恨與反感之情,且“置藥食中”,鐘繇“訊侍者具服,孫氏由是得出” 〔14〕。
六、口多言。在家族同居乃至共財?shù)纳钪?,“口多言”有使人與人之間多事的危險,會破壞家庭內(nèi)部和諧、穩(wěn)定的關(guān)系。何休注《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云:“口舌,棄離親也。”所以,禮制防范婦女多言,違者被出。如東漢李充家境貧苦,“兄弟六人同食遞衣”,其妻悄悄地對他說:莫如分家單過,“充呵叱其婦,逐令出門”?!?5〕蜀地廣漢女子某因爭財物,四處挑撥,傷害家庭和睦,其夫“即出妻,讓財還弟” 〔16〕。
七、竊盜。包括偷竊自己家中的財物和別人家中的財物。在父權(quán)制下,依禮男子對家庭財產(chǎn)有獨自占有權(quán),女子在夫族是宗族中男子的附從物,自己不得私占財產(chǎn)。如《禮記·內(nèi)則》上規(guī)定:“子婦無私貨,無私蓄,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狈駝t,便是盜竊,便是違禮,便要被出。如《韓非子·說林》記載:“衛(wèi)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渥右蛩椒e聚,其姑以為多私而出之?!彼裕涡葑ⅰ豆騻鳌でf公二十七年》云:“盜竊,棄反義也。”證之于史,《漢書·蒯通傳》中蒯通曾說:“臣之里婦,與里之諸母相善也。里婦夜亡肉,姑以為盜,怒而逐之?!痹偃纭稘h書·王吉傳》記載,儒生王吉(字子陽)妻摘取鄰人樹上的棗子,王吉立即將其逐去,時人稱:“東家棗完,王陽(即王吉)婦去。”
綜上所述,“七出”之條皆與宗法、家族觀念相關(guān),“七出”之禮曾被認為是“夫族的護身符”。因此,“七出”之禮與其說是丈夫出妻的七種理由,不如說是封建家庭觀念在夫妻關(guān)系上的反映?!捌叱觥敝Y具有濃郁的宗法家族性。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七出”之禮并不意味著對女子的絕對片面限制,其原因有二:一是“七出”受“三不去”制約;二是兩漢妻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主動提出離婚。何謂“三不去”?《大戴禮記·本命》曰:“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眱蓾h妻子在哪些條件下可以主動提出離婚呢?其一,丈夫操行不良或者沒有才能。如東漢女子呂榮之夫徐升“少為賭徒,不理操行”,呂榮父“積憤疾生,乃呼榮欲改嫁”〔17〕?!稘h書·張耳傳》則記載了外黃富人之女“庸奴其夫”,要求決絕的事例。其二,丈夫患有“惡疾”。如武帝姊平陽公主之夫曹壽有惡疾,平陽公主遂與之離婚。其三,丈夫家貧,無以為生。如西漢朱買臣妻以其貧而離婚。其四,男女兩方家庭不睦,矛盾重重。如東漢初,馬援與姻戚竇固家頗不和睦,馬援子馬嚴“白夫人絕竇氏婚” 〔18〕。也有因男家不睦而女家求去的情況,如西漢史丹嫌王商父子“乖忤,為女求去” 〔19〕。
注釋:
〔1〕《大戴禮記·本命》。
〔2〕《漢書·陳平傳》。
〔3〕《漢書·高帝紀》。
〔4〕《三國志·吳書·妃嬪傳》。
〔5〕《后漢書·鮑永列傳》。
〔6〕〔17〕《后漢書·列女傳》。
〔7〕《禮記·內(nèi)則》。
〔8〕《禮記·婚義》。
〔9〕《藝文類聚》卷八十五。
〔10〕《全三國詩》卷一。
〔11〕《漢書·燕王劉澤傳》。
〔12〕《漢書·元后傳》。
〔13〕《后漢書·馮衍列傳》。
〔14〕《三國志·魏書·鐘會傳》裴松之注引。
〔15〕《后漢書·獨行列傳》。
〔16〕《華陽國志·廣漢士女贊》。
〔18〕《后漢書·皇后紀上》。
〔19〕《漢書·王商傳》。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xué)政治學(xué)與公共管理學(xué)院(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