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筆者始終認為毛澤東有兩大功績:一是率領中國共產黨學習西方,奪取政權,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二是將馬克思的“卡夫丁峽谷理論”中國化,形成新民主主義理論。后者突出表現(xiàn)為中國共產黨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與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探索。
一、中國近代以來救亡圖存的主線:學習西方
從1840年以后,中國內部是清政府的腐敗,外部面臨西方列強的侵略。80年中,在西方列強的威逼下共簽訂了534個不平等條約,丟失了15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不包括被麥克馬洪線劃去的7萬平方公里),相當于3個法國、7個捷克斯洛伐克,15個江蘇省的面積。真正是弱國無外交。至于賠款就更是驚人,其中僅日本就勒索了我們70232萬元的賠款。中國近代社會的現(xiàn)實決定了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的主題:救亡、圖存,實現(xiàn)中國社會的近代化,擺脫落后挨打的局面。
這個主題決定了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繼,尋求救國強國的道路。農民階級發(fā)動了太平天國與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開展洋務運動,資產階級領導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就是頑固不化的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在1905年實行新政,進行改革。但無一例外,全都沒有改變中國的現(xiàn)狀。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到1949年,經過28年的努力取得了政權,贏得了民族獨立。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中國共產黨可以救中國。
上述這一系列運動,一根貫穿始終的主線就是向西方學習。這根主線不僅貫穿著中國近代社會,而且貫穿著中國現(xiàn)代社會。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的林則徐、魏源、徐繼畬、姚瑩等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率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主張向西方學習。但這只是少數(shù)知識分子的一廂情愿,遠未形成統(tǒng)治階級的共識。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喚醒了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在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一大批官僚的主持下,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但由于指導思想的錯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未能解決中國的問題,卻培養(yǎng)出我國第一批工程技術人員,使中國有了最早的近代科學技術。
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向西方學習神權政治,遭到失敗。洪仁玕的《資政新篇》也是學習西方的產物??涤袨?、梁啟超的戊戌變法也是典型的向西方學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例子。孫中山的辛亥革命也是要把西方的資本主義移植到中國來。然而他們都沒有成功,無一例外地全部失敗了。
之后的五四運動,講民主與科學,仍舊是西方的東西。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是學西方的產物——馬克思主義來自西方。不用說,這個“西方”的內涵是與此前所學西方大相迥異的,而且中國共產黨也沒有生搬硬套,而是讓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所以這個學習成功了。以后鄧小平搞改革開放,在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上學習西方,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中國人民開始擺脫貧窮落后,使國家走向富強。江澤民加大了改革開放的力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順應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胡錦濤發(fā)展了改革開放的思路,實踐科學發(fā)展觀,使中國在2007年一躍成為世界的第四大經濟實體。
不過,卻有一些人曾誤認為改革開放是在走資本主義道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1]其實,30年的改革開放,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爭論。而改革開放實際上正是毛澤東提出的“走歷史必由之路”[2]的結果。
二、毛澤東的杰出貢獻:新民主主義理論
按傳統(tǒng)說法,馬克思主義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是五個社會形態(tài)的循序漸進,但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的規(guī)律有無特殊性?例如亞細亞生產方式,以及美國社會的發(fā)展。
二是生產力要發(fā)展到什么階段,即什么樣的水平才會引起社會形態(tài)的變革?這個標準是什么?馬克思講水推磨產生的是封建社會,蒸汽機產生的是資本主義社會。那么,產生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的標準是什么?馬克思沒有說,但他說了這么一段話:無產階級革命將在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地區(qū)實現(xiàn)。這個地區(qū)不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就提出社會主義革命應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同時發(fā)生,至少是在西歐幾個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fā)生,同時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馬克思講得非常清楚:社會主義革命同時勝利。同時勝利就不是一國勝利。而“發(fā)達”的標準是什么?馬克思沒有說。這就是后來一系列爭論的由來。
這兩個問題長期以來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惟有中國共產黨人對此作出了正確的回答。
中國沒有經歷過完整形態(tài)的資本主義,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是不可能的;要強行跨入,就勢必違反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在政治上就表現(xiàn)為“左傾”,在哲學思想上就表現(xiàn)為唯心主義,在經濟建設上就表現(xiàn)為搞群眾性的生產運動——大躍進,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其實,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沒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全球的充分發(fā)展,不可能進入共產主義;因此,即使一些落后國家進入了共產主義,它們也是“處于家庭的、籠罩著迷信氣氛的境地”的“地域性的共產主義”。而“交往的任何擴大都會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說得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他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又說:“資產階級,……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世界?!睂Υ耍惇毿阋彩窃缬姓J識。他在去世前幾年就敏銳地覺察到“全世界的經濟關系成了整個的?!彼f:“由民族化趨向國際集團化,這不獨是今后勢所難免,而且是人類進步的要求”,“任何落后的民族若以民族政策自限,必陷于孤立而沒有前途?!盵3]這就是今天在我們身邊日益發(fā)生的全球化,也是我們必須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根源所在。
馬克思晚年曾提出著名的跨躍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卡夫丁峽谷理論”,但他沒有來得及作深入探討,就去世了?!翱ǚ蚨{谷”理論一般說來包含這樣三方面內容:
1、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有一個較長的初級階段;
2、必須把發(fā)展生產力當作根本任務;
3、必須采用市場經濟手段。[4]
毛澤東的偉大就在于他獨立地提出了卡夫丁峽谷理論在中國的實踐——新民主主義社會,用它來代替資本主義階段。從1935年到1949年,毛澤東集中寫了一系列文章,深刻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五四運動》、《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論人民民主專政》等,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奮斗的現(xiàn)實目標,是要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國家、新民主主義政權、新民主主義制度、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進而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勾畫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從理論上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說。
那么,為什么一個共產主義者、共產黨人要首先去實現(xiàn)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社會制度?而不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呢?原因即在于生產力的低下,所以毛澤東說要“走歷史必由之路”。這個歷史必由之路就是不能超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階段。但共產黨人不可能走資本主義道路,那么這個歷史階段只能是既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又不同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這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實際結合的光輝典范,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一大貢獻。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政治上堅持社會主義,經濟上則是補生產力發(fā)展的課。
新民主主義政治制度——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團結國內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或者說是幾個民主階級的聯(lián)合專政;所以它不同于一個階級的專政,即無產階級的專政。
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國營經濟占領導地位,之下有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yè)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共五種經濟成分并存。毛澤東特別強調要保留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并促其發(fā)展出新民主主義文化制度——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其表現(xiàn)形式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黨的十六大對這一文化又作了重申。
這三種制度的結合,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據(jù)此,毛澤東指出世界上的國家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無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至于這個專政的評價不在本文范圍內)、幾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共和國。當然,這都是從國體上來說的。
在1949年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再一次鞭辟入里地回答了新民主主義階段的有關經濟問題,強調工作重心轉移,進城以后要借重私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原因。為了團結、利用資本主義,消除資產階級的顧慮,說明七屆二中全會的政策方針,劉少奇在七屆二中全會結束后,受中共中央委托專程來到天津,向黨內干部和各界人士闡釋借重私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既定方針。在天津,劉少奇一共召開了4次黨的干部會議、職工代表會議,與民族資本家舉行了17次座談會。前者主要是宣傳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依靠工人階級的問題,后者主要是向資本家們宣傳黨的政策,穩(wěn)定人心。因為當時上海就有相當多的資本家開始向海外轉移資產。在17次座談會上,劉少奇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fā),肯定了資本主義剝削是有其歷史功績的,特別強調:今天中國資本主義是在年輕時代,正是發(fā)揮它的歷史作用、積極作用,建立功勞的時候;今天資本主義的剝削不但沒有罪惡,而且有功勞;今天不是工廠開得太多,工人受剝削太多,而是太少了;今天工人的痛苦不是資本主義發(fā)展才受痛苦,而是資本主義不發(fā)展才受痛苦;資本家有本事多剝削,對國家人民都有利;他們多開工廠,多剝削工人,對國家的貢獻就更大,等等。[5]
劉少奇的這些談話在“文革”中遭到無情批判。其實,這些講話與馬克思關于我們不僅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而且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fā)展的論述是一致的。列寧也說過類似的話:“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和中世紀制度、和小生產、和小生產者散漫性聯(lián)系著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xiàn)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fā)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引導到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上去)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盵6]
所謂年輕時代就是說資本主義還沒有走到它的歷史盡頭。用毛澤東的話說,它們這時還是革命的、先進的。
新中國成立后,即按照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來構建人民政權。從政治上看,第一屆政協(xié),6位正副主席中有4位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中有3位民主人士;56名政府委員,有25名民主人士;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5名副主席中有1位是民主人士;政務院4位副總理中2位民主人士;21位政務委員,民主人士11人。政務院22名正部長,民主人士10名。政務院下屬30個機構的93名負責人中,民主人士42名。在地方政府中都有同樣比例。[7]這樣既保證了無產階級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堅強領導,又體現(xiàn)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廣泛性。在建立政權機構的同時,毛澤東還特別強調了中共同民主黨派的“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此基礎上又提出“肝膽相照,患難與共”。
從上述政權人員構成可以看出,新建立的共和國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4個階級的聯(lián)合專政,過去對國旗上的五星中的4顆小星也是作此解釋的——代表這4個階級。把人民民主專政等同于無產階級專政,是錯誤的。
從后來幾年的歷史進程來看,這個社會制度,也就是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的生產關系是符合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恢復很快,財政狀況迅速好轉。新生的共和國很快度過了建國之初的困難時期。然而,1956年黨的“八大”后,毛澤東逐漸放棄了原先正確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拋棄了1949年9月的《共同綱領》,使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偏離了健康的方向。
幾十年的計劃經濟究竟如何,我們都是親歷者,無庸多說。不論如何評價它,但它有兩個深層次的矛盾始終解決不了:一是低效率、低速增長;二是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就業(yè)的需求。到改革開放前,我國仍有2.6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之下。1998年紀念改革開放20周年,筆者與南京一些高校的學者前往安徽省鳳陽縣作社會調查。當?shù)厝私o我們唱了兩段鳳陽花鼓戲,一段是唱舊社會的:“說鳳陽道風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羊,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一段是唱改革開放前的:“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沒有糧。一日三餐喝稀湯,正月出門去逃荒。”[8]留在當?shù)氐闹嘈稳菽菚r老百姓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的情況說:“老百姓喝的稀飯是‘低頭照屋梁,一吹三層浪,一吮九道溝’”?!柏毟F不是社會主義”。所以鄧小平講,我們搞了幾十年社會主義,卻連什么是社會主義都沒有搞清楚。
三、鄧小平的大手筆:走改革開放之路
經過20年的折騰,付出沉重的代價,經濟損失超萬億。正是交了這么多的學費,我們才認識到以前做的那些并不都是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黨撥正了馬克思主義的航向。也正是黨中央高舉起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我們才取得了今天的偉大成就。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都是實事求是的英明之舉。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中國的強盛,就沒有今天中國人民的小康生活水平。鄧小平理論就是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之后,中國共產黨人還在繼續(xù)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探索隨著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永遠也不會停止。胡錦濤總書記在建黨85周年講話中指出:
歷史表明,只有正確認識和把握時代特征和世界發(fā)展的總趨勢,科學制定和實施符合我國實際和人民愿望的目標和任務,我們黨才能始終站在時代發(fā)展的前列和中國社會進步的潮頭。
與時俱進必須是中國共產黨的永久課題。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實踐永無止境,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止?!?/p>
注釋:
[1]轉見凌志軍:《歷史不再徘徊》第13頁。人民出版社1996年。
[2]毛澤東:《五四運動》,《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59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
[3]《陳獨秀著作選》第三卷第595,第60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參見劉鈺等:《走出低谷之路》,南京出版社1994年;謝霖《東方社會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5]參見黃崢主編《共和國主席劉少奇》下《視察天津》,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魯彤、馮來剛:《劉少奇在建國后的20年》第9-23頁,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列寧選集》第四卷第525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
[7]參見林蘊暉等:《凱歌行進的時期》第36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龐松等:《滑軌與嬗變》第55-56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8]無獨有偶,人民日報高級記者、著名學者楊繼繩在其《鄧小平時代》(上卷,第176頁,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一書中也記載了改革開放前的這段鳳陽花鼓戲;而中央電視臺1998年《實話實說》欄目亦做了鳳陽花鼓戲的節(jié)目。
作者:江蘇省工運研究所(南京)研究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