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稍加留心,如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和空間,他們一定會呈現(xiàn)出一個你意想不到的、更為精彩紛呈的局面。根據(jù)小學數(shù)學學科的性質(zhì),數(shù)學課堂不僅要注意體現(xiàn)人文情懷,還必須給數(shù)學課堂自由、民主,還學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還學生以靈性、活力。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傾情展示、盡情交流,師生雙方共同挖掘創(chuàng)新的潛能,使數(shù)學課堂洋溢生命的激情,充滿快樂、和諧,綻放出絢麗的個性之花,使數(shù)學課堂成為學生舒展生命靈性的舞臺。
如何激活學生學數(shù)學的“靈性、靈感、靈動”?
一、在課堂對話中挖掘靈性
課堂是師生互動和對話的舞臺,在情境中交流對話是暴露學生思維過程、思想靈性的良好途徑,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欲望與熱情的重要手段。課堂上,師生間應進行平等的心與心碰撞,融合學生間所思所想,及時發(fā)現(xiàn)與挖掘?qū)W生原生態(tài)的思維靈性。
如“年、月、日”教學對話片段
師:我們已學了“年、月、日”的相關知識,誰能計算:學校放暑假,從7月5日開始,到8月31日止,一共放假多少天?
生1:31+(31-5)=57(天)
生2:31+(31-5)+1=58(天)
生3:應該是58天,不是57天。
師:為什么是58天,你怎么算的?
生3:因為7月、8月都是大月,均為3l天,7月份放假27天,8月份放假31天,所以是58天。
師:7月份放假27天,你是怎么算的?
生3:因為7月5日開始放假,也就是說1~4日在校學習,剛好4天,7月份總天數(shù)是31天,減去在校學習4天,正好是27天。
顯然生3的回答很寶貴,因為多數(shù)學生在計算起訖日經(jīng)過時間時往往少算一天,生3計算放假時間思維靈性很有價值,同學聽了他的回答,一下就明白了。
師又問:公元年份“平年”與“閏年”的判斷常出錯,我們能否找到更容易記憶的方法呢?大家交流一下后匯報。匯報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一學生的方法值得推廣:“記少不記多”——整百、整千年份是400倍數(shù)的才是閏年。如400年、800年、1200年、1600年、2000年、2400年……其他能被4整除的整百整千年份就不是閏年,如1900年、2100年等年份就不是閏年。
在課堂對話中學生的靈性無處不在,教師要善于捕捉,及時概括提煉,利用好這寶貴的教學資源。
二、在預設“空白”中激活靈感
新課標倡導解決問題方法多樣性的教學理念,因此不妨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盡可能留出“空白”,從而激活學生學數(shù)學的靈感。
比如,問題1:五(1)班有班費24.2元,同學們賣廢品又得到16.4元,用這些錢可以買7本《少年科技》,也可以買14根跳繩。一本《少年科技》多少錢?一根跳繩多少錢?
此問題多數(shù)學生會解決:一本《少年科技》價錢為(24.2+16.4)÷7=5.8(元),一根跳繩價錢為(24.2+16.4)÷14=2.9(元)。在此基礎上不妨再鼓勵學生思考:除了先算出《少年科技》價錢,再算一根跳繩價錢外,還可怎樣想?[因為總價不變,跳繩的數(shù)量是《少年科技》書的2倍,所以跳繩的單價是書的一半,即5.8÷2=2.9(元)]
如果先算出跳繩的價錢,再算一本書的價錢,還可以怎樣想?
[因為總價不變,書的數(shù)量是跳繩的一半,那么書單價是跳繩的2倍,即2.9×2=5.8(元)]
問題2:向陽小學去年全年共付水費2864元,今年第一季度付水費730.8元,與去年相比,今年第一季度平均每個月的水費是增長了還是減少了?
常規(guī)思路:2864÷12≈238.67(元)730.8÷3=243.6(元) 238.67<243.6月平均比得出結(jié)論:增長了。
還有別的比較方法嗎?學生有可能會發(fā)現(xiàn):
方法1:2864÷4=716(元)716<730.8,季度比得出結(jié)論:增長了。
方法2:730.8×4=2923.2(元)2923.2>2864,根據(jù)今年第一季度預估全年水費,再從全年水費比較中,得出今年第一季度月平均水費增長了。
預設“空白”,就是有目的地留給學生思維空間,有了思維空間,靈感萌發(fā)就有可能性。
三、在合作探究中培植靈動
現(xiàn)代數(shù)學教學理論認為:數(shù)學教學是教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教學本身就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的分析。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在師生的互動中抓住學生有“創(chuàng)見”的想法給予肯定和鼓勵,無疑可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隨時可以捕捉到學生的“意外”,是因為學生的“奇談怪論”正是教學過程中新的生長點。如果教師能把這些“意外”有效進行引領,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正軌,而且可以為課堂教學增添思維的亮點。
如探索圓與正方形組合陰影部分面積計算問題。
(1)已知正方形邊長為10cm,求陰影部分面積。
(2)已知圓直徑為10cm,
求陰影部分的面積。
對以上兩個圖形計算問題讓學生合作解決。學生在合作時一般能找到思路:
圖1:是外正內(nèi)圓問題,S陰=S正-S圓=10×10-(10/2)2×3.14=21.5(cm2)
圖2:是外圓內(nèi)方問題,S陰=S圓-S正=(10/2)2×3.14-10×10÷2=28.5(cm2)
但是這兩個圓形中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不同:圖l正方形面積用“邊長×邊長”計算,而圖2中正方形面積用“兩條對角線(直徑)乘積的一半”。在學生能用兩種方法計算正方形的面積的基礎上再作進一步探究:
比如圓內(nèi)正方形面積為8cm2,能否求出圖形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一學生這樣想:
因為圓內(nèi)正方形面積為8cm2,按照“正方形面積=對角線長×對角線長÷2”的方法反過來想:()×()÷2=8,()里的數(shù)為4,即對角線(直徑)長為4cm,圓面積為:(4/2)2×3.14-8=4.56(cm2),問題解決了。但是我還要求學生繼續(xù)探究:如果正方形面積為6cm2,能否用這個方法解決呢?我這一問,好多學生猶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根據(jù)小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找不到兩個相同的數(shù)相乘除以2為6,求出圓的直徑或半徑有困難,所以用上述方法解決問題具有特殊性,不具一般性。為此,老師可引導學生尋找別的方法,一起與學生合作探究。
其中小正方形的面積為6÷2=3(cm2),而小正方形的面積正好是r2,即r2=3,所以可以得出圓的面積為3×3.14=9.42(cm2)。
因此陰影部分的面積為9.42-6=3.42(cm2)。
另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圓的面積與內(nèi)正方形的面積的關系來解決:因為在所示圖2問題中,當π取3.14時,圓面積為78.5cm2,而圓內(nèi)最大正方形面積為50cm2,由于78.5÷50=1.57,即圓的面積正好是圓內(nèi)最大正方形面積的1.57倍,所以當正方形的面積為6cm2時,圓的面積是6×1.57=9.42(cm2),用此法解決具有一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