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深水者觀蛟龍,涉淺水者得魚蝦?!遍喿x教學亦然。一篇課文正如一片海洋,既有“淺水灣”,也有“深水區(qū)”。倘若囿于自身的思維方式、學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僅僅帶領學生在“淺水灣”打轉轉,看見“魚蝦”便止步,或誤把“魚蝦”當“蛟龍”,那么,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有幾何?
《司馬光》作為老課文又入選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第二冊,短短160余字,數(shù)十年來執(zhí)教者可謂不可勝數(shù),教學方式眾彩紛呈,令人眼花繚亂,然其不外乎三種教學境界。
先看第一位執(zhí)教者的教學案例:
師:司馬光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發(fā)生了什么事?
生:有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
師:別的小朋友都怎么樣呢?
生: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
師:司馬光怎么樣?
生: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師:結果怎么樣呢?
生:缸里的水流出來了,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師: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司馬光是一個怎么樣的孩子?
生:司馬光是一個勇敢機智的孩子。
至此,講讀結束。顯然,這是一堂乏善可陳的閱讀課,看起來似乎絲絲入扣、無懈可擊。這里,既看不見語言文字訓練的蛛絲馬跡,更談不上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發(fā)展思維能力了。教師只是把學生帶到“淺水灣”邊,學生之所得,充其量不過是“小魚小蝦”而已。如此教學,豈非誤人子弟?
再看第二位執(zhí)教者的教學案例:
師:……大家最佩服司馬光的是什么?誰能從課文中找一個句子來回答老師的問題?
生: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師:從這個句子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司馬光沒有慌?
生:“舉起”,還有“使勁砸”。
師:司馬光如果慌了,能這樣做嗎?
生:如果慌了,那石頭就舉不起來。
生:要是慌了,手就抖個不停,就沒有法子使上勁。
生:一慌,渾身就沒了力氣,大水缸也砸不破。
師:說得都很對!再想一想,司馬光要是慌了,可能會怎么樣?
生:像別的小朋友那樣,又哭又喊,跑去找大人。
師:司馬光就是司馬光,跟別的小朋友就是不一樣!請大家議一議,司馬光會是怎么想的?
生:他會想,要是跑去找大人,等大人來,那個小朋友早就淹死了。
生:他會想砸缸放水是救人的最好辦法!
生:他還會想,石頭要大一點的,不然就砸不破大水缸。
師:大家都說得很有道理。司馬光在危急時刻能想到這么個好辦法,說明他是一個勇敢、沉著、機智的好孩子。
執(zhí)教者緊扣“沒有慌”這一課眼,引領學生圍繞“如果慌了,能這樣做嗎”展開逆向思維,以理解“舉起”、“使勁砸”等詞語的內涵,又通過與“別的小朋友”的對比,進一步加深了感知;接著引領學生對“司馬光會是怎么想的”展開想象,以感悟其勇敢、沉著、機智。與第一位執(zhí)教者相比,這位老師的教學應該是成功的,語言與思維的訓練都比較到位,但遺憾的是,他始終未能帶領學生越過文本的“淺水灣”,學生所得最多只能算是“大魚大蝦”。
第三位執(zhí)教者則沒有就此鳴金收兵。且看其教學案例:
師:如果不砸缸,還可以用哪些方法救人?
生:爬到假山上去,把他拉上來。
生:去找一根竹竿,讓缸里的小朋友抓住竹竿,再把他拉上來。
生:去搬個梯子來,放到水缸里,讓他爬上來。
(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上述辦法均不可行。)
師:請大家再想一想,這些辦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演示多媒體投影片:小伙伴從缸中被拉出]
生:都是讓人離開水,人離開了水,就不會被淹死了。
師:司馬光的方法和同學們想的有什么不同?[演示多媒體投影片:水從破缸中流出]
生:司馬光的方法是把缸砸破,讓水流出來,這樣,水就離開了人。
師:對!大家想的辦法是讓人離開水,而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缸,是讓水離開人。讓人離開水是正向思維,讓水離開人是反向思維。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以向司馬光學習,試著用反向思維去解決問題。
這位老師大膽引發(fā)求異思維,激發(fā)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潛能,充分體現(xiàn)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這一閱讀教學新理念;同時又不過分強調個性化閱讀的自主性,一味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而摒棄對文本的預設,忽略教師在個性化閱讀中的引領作用。更可貴的是,他遵循“理性—感性—理性”的閱讀心理,在學生充分感知語言文字內蘊、感悟司馬光沉著機智的基礎上,進一步借助直觀演示揭示“人”與“水”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從中引出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這樣,就把學生從文本的“淺水灣”導進了“深水區(qū)”,其所得乃為“蛟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