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先生曾說過:“文學(xué)的教育有時聲音極其重要,聲音是對生命的觸動,文學(xué)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用心朗讀是我們閱讀教學(xué)之魂?!崩首x,使心靈起舞,文字綻放,仿佛風(fēng)行水上,自然成紋——喚醒了文本,喚醒了情感,喚醒了美感,喚醒了想象……讓語文課堂變成溫暖生命的記憶。
1.朗讀——喚醒文本
語文教學(xué)憑借的是多樣而富有情趣的文本,而文本是需要喚醒的。文字是思想的載體,只有通過朗讀,通過目視,來一次心靈的對話,才能激活文本,喚醒文本,文本才能獲得生命,才會成為生命意識的升華和審美意識凝聚的“明珠”,其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才能飛揚起來。多種形式的朗讀,可以使學(xué)生與文本的語言文字反復(fù)接觸,喚醒“語言的原初詩性”,將書面上的文字變成有聲語言,演繹成生活中的畫面,在朗讀中找回生命的氣息,找到心靈的感覺。這時,文本才被真正喚醒。
比如,張學(xué)青老師在教學(xué)《月光啟蒙》時,就是通過朗讀來喚醒文本的。請看下面的教學(xué)片段:
師:我們再來讀讀這些夏夜里的童謠。(出示)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師:三首童謠,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腳,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著喊著讀。覺得怎么讀暢快你就怎么讀。
(生自由讀,跺腳的,拍手的,邊讀邊做老鼠啃鍋沿動作的,不一而足,氣氛活躍)
就這樣,那些天真爛漫、貼緊兒童的童謠,伴隨學(xué)生拍手、跺腳、打桌子的節(jié)律,在一遍遍的朗讀甚至叫喊中被喚醒。
而在朗誦“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這首民謠時,張老師又是這樣設(shè)計的:
先讓學(xué)生自由念讀民歌,然后抓住“三月的和風(fēng)”與“小溪的流水”讓學(xué)生體味母親吟唱民歌時的速度與旋律,并且特別提示學(xué)生“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編者,是邊想邊唱,邊唱邊想的”。最后,讓學(xué)生閉上眼睛,這時,純粹的無伴奏的甜潤歌聲響起來了。輕輕的,緩緩的,像月光移過籬笆與屋檐。
民謠就在這種天籟般的歌聲中,慢慢“醒”來了……就像干國祥老師在評課時說的那樣:那些死的文字,被一位叫張學(xué)青的“王子”吻活了。
2.朗讀——喚醒情感
情感是人的一種重要的心理狀態(tài),是人的先天稟賦。培養(yǎng)人的情感,找回迷失的情感,是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wù)之一。一篇好的文章,我們通過朗讀似乎能聽到作者心靈的脈動,體會到他情感的流淌和思緒的奔涌。所以,朗讀,是喚醒我們情感的最好途徑。
張敬義《明天,我們畢業(yè)》教學(xué)賞析:
師:在作者的心中,老師的形象為什么會這樣美好呢?我們邊朗讀,邊體會。
生:(讀)敬愛的老師,回顧6年的歷程,我們的每一點成績,都凝聚著您的心血和汗水……
師:(輕柔地)所以在我們心目中——
生:(齊讀)您是天使,您是大樹,您是海洋。
生:(讀)是您,在課堂上……是您,和我們一起……是您……
師:所以在我們心目中——
生:(齊讀)您是天使,您是大樹,您是海洋。
生:(讀)日夜操勞,您的額頭上已爬滿了皺紋……
師:(深情地)所以在我們心目中——
生:(齊讀)您是天使,您是大樹,您是海洋。
老師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天使,是大樹,是海洋??稍鯓訂拘褜W(xué)生的情感,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含義呢?張老師設(shè)計了引讀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xué)生聯(lián)系文中描述的那一幕幕教師關(guān)愛學(xué)生的場景,通過一唱三嘆的朗讀,層層蓄勢,讓“老師的愛”由平面變成了立體,有效地喚醒了學(xué)生的內(nèi)心情感。
3.朗讀——喚醒美感
陳鐘梁先生曾經(jīng)說:“語文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qū)W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李昂老師在《語言之美》一書中也這樣說:“語文,是文學(xué)中精挑細選的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一朵朵芳香四溢的奇葩。文學(xué)很美,語文至美!”那么,如何讓學(xué)生領(lǐng)略到“語文的美”呢?方法之一就是讓朗讀來喚醒美感。
《月跡》教學(xué)片段:
師:(課件出示段落)請大家讀讀這段文字,想想院子里的月光怎么樣?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略)
師:作者看到這又白又亮又美的月光,好激動,好興奮啊!這段話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生:作者用了疊詞。玉玉、銀銀……
師:老師把這段話變換一下形式,請你們用剛才找到的疊詞將這段話補充完整。
(出示):
看那,院子里的月光,
(玉玉)的,(銀銀)的。
月光里,瞧得見那(粗粗)的桂樹,
(疏疏)的枝,(疏疏)的葉,
那(累累)的骨朵兒,
不正像天上的繁星兒變的嗎?
師:現(xiàn)在就讓我們用詩的語言、詩的感情再把這段話美美地朗讀一遍。(生配樂朗讀)
《月跡》是賈平凹先生的一篇美文,他在文章中用疊詞描繪出了月光無與倫比的美。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書面化,具有移情的作用。學(xué)生在朗讀這一片段時,贊美之情便會油然而生,其聲亦美,其情亦真,美的畫面也好像在眼前展現(xiàn)出來了。尤其是老師通過填疊詞巧妙地將這段文字轉(zhuǎn)換成了詩歌,并通過配樂朗讀,營造出濃濃的詩意氛圍,畫面在頭腦中,美在想象里,情感流動在心里,讓學(xué)生真正感受到了“月光的美”。
4.朗讀——喚醒想象
朗讀的過程是立體的,動態(tài)的,隨著語音的緩急頓挫,文本就成了一卷長軸,徐徐展開,把文章中的人、事、景、物變成可以看到、聽到、聞到、觸到的客觀存在的種種事物,從而豐富學(xué)生的表象積累,享受到文章中的語言美、自然美、色彩美。這樣,學(xué)生的想象就在不知不覺中被喚醒了。
在教學(xué)杜甫的《絕句》時,就是以朗讀喚醒想象的。
第一步:朗讀詩歌,找出詩中表示景物的詞語: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千秋雪、萬里船;
第二步:再讀詩歌,對上述景物進行描述:如婉轉(zhuǎn)歌唱的黃鸝、隨風(fēng)飄拂的翠柳、自由飛翔的白鷺……
第三步:選擇一個或幾個詞語,反復(fù)讀相關(guān)的詩句,說說從詞語中“看”到或“聽”到了什么;
第四步:音樂渲染,配樂誦讀,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詩歌的畫面。
就這樣,學(xué)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在一陣陣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感受著文字的美,詩歌的美,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同學(xué)們紛紛講述起眼前浮現(xiàn)的畫面:
“春天來了,窗外的柳樹在春風(fēng)中抽出了嫩綠的葉子,兩只美麗的黃鸝鳥在柳枝上唱歌……”
“天空是那么藍,那么藍,就像是藍色的海洋,多美呀!一行白鷺從天上飛過?!?/p>
……
在讀書聲中再現(xiàn)課文描述的情景,在讀書聲中傾聽隱藏在文字背后的聲音,在讀書聲中感悟文本傳達的哲理……讓朗讀來喚醒文本,喚醒情感,喚醒想象與美感,仿佛聽到樹與風(fēng)的交談,看到樹與風(fēng)的共舞,我們的語文課堂是那么樸素,那么本色,那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