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guān)注。原文如下:在中國"/>
近日,一篇刊登于《海外文摘》的短文《外國人看中國——為何只對老外有禮貌》(作者:安妮莫絲<加拿大>)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guān)注。原文如下:
在中國,我常常注意到排隊在我前面或后面的顧客受到不怎么好的服務(wù),而我卻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禮待。很顯然,這是因為我是一名金發(fā)藍眼睛的外國人。這常常使我感到很難過。
不時地,有些中國人會請我?guī)退麄兇騻€電話到中國駐加拿大的大使館。
“為什么?”我問道,“每次不是一個中國人在接電話嗎?”“一點沒錯”他們回答道,“這就是我叫你幫我打電話的原因。如果他們知道我是中國人的話,他們會敷衍地回答我的問題?!?/p>
我不得不承認,據(jù)我所知,這種情況確確實實發(fā)生過。
以下這件事情是我在乘坐公交車時經(jīng)歷的。一位婦女向車上其他乘客問路,碰巧他們也不知道怎么走。婦女站在售票員身邊,售票員顯然聽到她的話,但假裝沒聽到。我裝著自己要去剛才那婦女要去的地方,向售票員詢問。她馬上說給我聽該在哪里下車,什么時候乘坐下一班車。
在另一輛公交車上,我看到一位中國人在座位上坐著,把一只腳架在架子上,很快售票員便沖他叫,讓他立即把腳放下。奇怪的是,車上的一名外國人也是他那樣的坐姿,但沒人制止他,也沒人提醒他。這太不公平了!
不知你們是否觀察過中國人從擁擠的電梯里走出來的情形?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互相推著并拼命擠出條路。但如果電梯里有一位外國人在他和門口中間,他會說:“不好意思請讓一下?!比绻型鈬苏驹谒竺娌⑾氤鋈ィ懊娴闹袊送ǔ陔娞萃7€(wěn)后給他讓道。然而我卻從未見過有中國人對中國人做出這樣的舉動。
禮待他人并不是專門給外國人或其他一些人的特權(quán)。其實,每個中國人都應(yīng)該受到禮貌的對待,并把這種禮待他人的行為延伸到所有人。
由此文,本刊也對廣泛存在的“國人只對老外禮貌,而對同胞卻冷漠無禮”現(xiàn)象進行了采訪與搜集,對國人這種反差強烈的心態(tài)進行了探究與反思。
聲音
南香紅(專欄作家):
常常有一種感覺,就是在咱們國家,自己的公民往往不如外國人那樣受到禮遇和尊重。比如在北京故宮,就專設(shè)了“外國游客入口處”;在商場酒店,服務(wù)人員對外國人說話客客氣氣,對自己的同胞一不對勁就甩出幾句國罵;外國人在中國游玩發(fā)生了問題,總是調(diào)遣最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最高明的醫(yī)生去營救,而國人則未必有這般福氣;國內(nèi)翻車沉船,洪災(zāi)震災(zāi),很少聽說公開地對遇難者哀悼,而外國的火車出軌、大橋坍塌,死個幾十人,我們就又是問候,又是致哀。
David J Firestein(外企高管):
中國人重膚色、重血統(tǒng),但美國人是把美國思想體現(xiàn)在憲法和權(quán)利法案等法律之中。美國人就是以國籍來劃分的,與皮膚顏色沒有關(guān)系。在美國紐約和洛杉磯等城市的街頭,你看不出誰是美國人,因為全是各種膚色和長相的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在中國,有時能看到一些事情,這些事反映出一些中國人仍然用一種傳統(tǒng)的眼光看外國人的心理。比如,有一次我們開會,一個美籍華人剛剛結(jié)束發(fā)言。主辦方就問我:“剛才我們聽了××美籍華人的看法,大為,你能不能從一個‘真正’的美國人的角度談?wù)勛约旱目捶ǎ俊边@種說法我們不太喜歡,好像這個美籍華人是假的美國人似的。
大衛(wèi)(網(wǎng)友):
記得一次和女朋友去看電影,一個美國人拉住我就用英語問我地鐵怎么走,我問他:會說中文嗎?他說:會一點。我當(dāng)時對他說:這里是中國,你如果需要幫助應(yīng)該努力用中文來溝通,大街上拉住人就用英語問路是很不禮貌的。美國人奇怪地看著我說道:你既然聽懂我是問路為什么不直接告訴我呢?我告訴他:如果在美國街頭逢人就用中文問路只會引來警察查我身份證,在中國不會有人來查你身份證但你應(yīng)該努力用這個國家的語言來問路,這是基本禮貌。最后美國人用中文對我說了對不起,我也用英文問了他想去的地方并把他帶到了地鐵站入口。
鄭強(浙江大學(xué)博士、教授):
中國人為什么這些年都往外跑,最重要的是要讓國民自己愛自己的國家。在廣西,美國人的骨頭埋了幾十年,還叫中國農(nóng)民去找,把美國人的骨頭找到了,放在棺材里,送回到白宮,舉行隆重的儀式、行軍禮,這怎么能讓美國人不自豪?反之,當(dāng)找美國人骨頭的中國農(nóng)民在尋找時摔了一跤,骨頭摔壞了,給200元錢就打發(fā)回家了……一個日本的農(nóng)民跑到峨眉山去玩,骨頭摔斷了,你就用中國空軍的直升飛機去救他,而在日本大學(xué)一名中國留學(xué)生在宿舍里死了7天才被發(fā)現(xiàn);名古屋大學(xué)的一對中國夫婦和孩子誤食有毒蘑菇,孩子和母親都死了,父親則是重癥肝炎,在名古屋大學(xué)醫(yī)學(xué)院的門診等了12個小時,也沒有一個日本教授來看望!而你們?yōu)槭裁催€要這么友好,以為自己很大度,實際上是被人家恥笑你的無知。
親歷
老外“蹭車”,堂而皇之?
文/凌惠芬
幾天前,我偶爾搭上42路去外灘方向的公共汽車。盡管車內(nèi)并不十分擁擠,但車上的一幕情景卻讓我十分郁悶。
公共汽車上遇老外,本來是很平常的事,這我并不生氣,因為乘車是每個公民的權(quán)利。然而車到終點時,我就不得不生氣了。答案很簡單:兩老外乘車不購票,也沒刷過交通卡。而乘務(wù)員呢?卻視而不見,見而不問,如同理所當(dāng)然一般。對于其他乘客呢,卻以一種不可置疑的口吻說道:“沒買票的快買起來!”
不知其他人看到此景會怎么想,我自己是實在想不通的:為什么老外乘車可以不用買票?是誰賦予了他們這種特別的權(quán)利?
中國是一個主權(quán)國家,我們的同胞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比他國公民低一等。我國法律也沒有賦予任何人這種不承擔(dān)義務(wù)的權(quán)利,他國自然也不會。因此,不論是從國家主權(quán)的角度還是從法律的角度來看,乘車不購票的行為都是會遭到不齒的??蔀槭裁词燮眴T可以放任老外堂而皇之的“蹭車”,卻視若無睹呢?
笑臉向老外,冷眼對同胞
文/陳實
一只小鴨旅行到了麻雀居住地,麻雀們?yōu)樽约簢壤锍霈F(xiàn)這么一個黃毛扁嘴、與眾不同的鳥類略感不安之后,很快便對它產(chǎn)生了敬畏。
麻雀們聚集在一起討論這個龐然大物走路的優(yōu)美姿勢,以及它品種的優(yōu)秀,甚至它見到麻雀們的微笑與禮貌的“嘎嘎”聲。麻雀們總覺得小鴨應(yīng)該來自一個禮儀之邦,那里的鳥都不隨地拉糞,不哄搶食物,不唧唧喳喳大聲喧嘩,安靜而不亂飛,更不用尖利的嘴巴打架。于是,這些麻雀們經(jīng)常自發(fā)地給小鴨讓路,自發(fā)地把發(fā)現(xiàn)的食物讓給它吃,自發(fā)地學(xué)習(xí)用它的“嘎嘎”聲和它打招呼,以此為榮;甚至有的麻雀把毛給染成了小鴨一樣的黃色,以表時髦與另類。
事實上,這些麻雀在沒有小鴨出現(xiàn)的地方,活得并沒有那么累。它們飛來飛去,空中拉屎的時候并不看地面有點什么,它們的小嘴天生就是聚在一起談?wù)撌欠堑?,至于麻雀之間的禮貌,那是書本上的東西而已,誰在乎那玩意?
這只是我杜撰的一個動物世界的玩笑,我并不認為一只鴨子真能旅行并影響麻雀的世界。相比之下,外國人到中國來的事,倒經(jīng)常發(fā)生。特別是生活在國際都市上海的人們,對滿大街的外國人早就司空見慣。然而,這并不影響對外國人的敬畏與景仰。
與朋友去超市購物,在一處僅容一人的狹小柜臺挑選自己必須要買的日用品,突然被朋友示意躲開,不明情狀的我趕緊一側(cè)身,隨后眼見一個大塊頭老外一閃而入,占據(jù)我剛才的位置并擋在面前,開始挑選他需要的東西。懊惱中追究原因,朋友說,人家是老外!
仔細想想,生活中這樣的事情竟然不少。
路上遇到一個老外,會打招呼并笑臉相對,遇到同胞則視而不見;車上遇到老外主動讓座,遇到孕婦、老人和抱小孩的同胞,則裝睡、讀報或目光呆滯地看向窗外;地鐵門口被老外堵住,下車之人必會說“請借過”,還面帶微笑,遇到同胞則一把推開,并回頭惡語相向;接電話碰到是講外語的,則誠惶誠恐,能與之交流則深感榮幸,該服務(wù)該解釋的無所不盡其詳,碰到講生硬普通話的,則敷衍了事,惜“語”如金,好似下一秒就要趕去飛機場;銀行里碰到老外,能在高峰時段增開2個窗口,并邀請他們插隊辦理,至于同胞,則在僅有兩個窗口(一個暫停服務(wù))的情況下提供免費坐椅,敬請耐心等候;遇到問路的是老外,恨不能帶路,畫圖寫字解決困難,碰到同胞則聲東擊西,三言兩語……
我并不是一個狹隘的種族主義者。我只是想鬧明白,為什么中國人給予外國人的尊重與禮貌,總是遠大于給自己的同胞?
也許,是因為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奴性,長期“民怕官,官怕洋人”,導(dǎo)致了“習(xí)得性失助”,看見外國人如同看見比官員還有權(quán)勢的人,這讓那些在國外混得不好逃來中國的外國人十分欣慰。
也許,是因為崇拜外國月亮的圓潤,總覺得自己國家落后,去了國外溜達回來總覺得人家那里花好桃好,外國人沒一個是粗魯沒教養(yǎng)的,咱必須對他們格外有禮貌。
也許,是為了家丑不外揚到外國,于是盡管自己平時嘴巴除了說臟話,另外一個功能就是隨地吐痰,看到外國人,還是很有修養(yǎng)地說話做事。
也許,是為了宣傳我們是禮儀之邦,盡管平時咱們沒對誰都這么客氣,對外國人咱們有義務(wù)裝扮一下,好歹人家回自己國家后,會代為宣傳。
也許,還有太多的理由??墒俏覀儧]有理由告訴別人,我們從小學(xué)習(xí)的禮儀和道德,都是為了長大伺候外賓的。對自己同胞都不尊重的人,怎么可能讓外國人尊重你?想想吧,畢竟咱們不是小眼睛看世界的麻雀。
觀點
給外國人超國民待遇不是對外開放,而是自輕自賤
文/李京鴻
北京三里屯一家酒吧火了,不是因為別的什么突出,而是因為這個酒吧的茅坑都中外有別,專門給老外留了一個坑。酒吧的工作人員有自己的理由,中國人素質(zhì)差,在入廁時不講衛(wèi)生,擔(dān)心給來這里泡吧的老外留下不好的印象。
平心而論,從整體上來說,我們的同胞比起某些國家的老外,素質(zhì)是要差一些,但這并不是說中國人的素質(zhì)就都比外國人的素質(zhì)差,而且比除了中國人以外所有的外國人素質(zhì)都差。但這家酒吧卻用一個茅坑,就簡單地把外國人和中國人的排泄素質(zhì)給劃了線。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里說,“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得了霍亂的沒有得霍亂的”。這家北京酒吧在茅坑門口說,“這個世界只有兩種排泄,中國素質(zhì)的和外國素質(zhì)的?!?/p>
其實,北京三里屯的這家酒吧并不是這種簡單分類的始作俑者,遠到三十年代的上海灘上掛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nèi)”的公園門口,近到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些涉外賓館商店。不過隨著我們的國家越來越開放,這樣的簡單劃分也就越來越少直到幾乎完全消失?,F(xiàn)在我們都WTO了,北京這家酒吧為老外留茅坑的做法,實在讓國人氣憤和不平。給外國人超國民待遇不是對外開放,而是自輕自賤。
超越了某個尺度,一切都變味了
文/黃振耀
一個小小的化工區(qū), 老外可以超乎程序規(guī)則之上輕而易舉地做成某事,而作為一個中國人卻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那些形式化的規(guī)則章程辦事。在中國不少地方,老外可以不排隊辦事,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也是老外,所有的優(yōu)越性似乎都被老外享有了,而我們的國人卻只能在一旁嘆息。
TONY相貌英俊,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中國文化有很深厚的了解。一次我和他談起了中國的治安情況,感嘆說,在天津這樣的大城市,走在街上都經(jīng)??梢钥吹接腥嗽诔臣芎痛蚣埽矝]有警察來管,讓人感到很不安全。他順口說,外國人在中國很安全,沒有人敢動外國人一下。他問我:你知道嗎?要是中國人和外國人打架,外國人打了中國人沒事,要是中國人打了外國人的話就麻煩了。他說話的樣子半是嚴(yán)肅,半像開玩笑。他舉例說,他的一個朋友和中國人發(fā)生了沖突,警察來了,他的朋友一點沒事,那個中國人被抓了起來。
難道在中國的老外個個都是遵紀(jì)守法的好公民?不見得吧,某些國人對外賓的態(tài)度幾近喪失了中國人本有的尊嚴(yán)。其實, 熱情好客一向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但是也得有個尺度,超越了某個尺度,一切都變味了。
我記得以前在加州某大學(xué)的網(wǎng)站上看過,某個中國學(xué)生的一篇文章里說,她跟她的白人朋友去中國旅游,結(jié)果她發(fā)現(xiàn),無論從服務(wù)態(tài)度到任何其他環(huán)節(jié),國人對待那個外國人比她普遍的好N倍……
前些日子看到一條有趣的新聞:德國小伙扮秦俑。不愧是學(xué)行為藝術(shù)的,看圖片,他扮得還真像。但是有趣歸有趣,對于事情的結(jié)局,我可有點不滿了。Pablo最后只是受到了批評教育了事,博物館的解釋是他的行為并“沒有對秦俑造成損害”。
“沒造成損害”,那也應(yīng)該是個“損害未遂”吧。換句話說,如果是一個中國人跳進去,會是怎樣?可能結(jié)果就不一樣了吧,也許會罰款,也許會治安拘留。
國人對“外賓”為什么就那么友好呢?似乎有點過頭了吧。古話說“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難道老外就可以“法外開恩”了嗎?
在這一點,我們真應(yīng)該好好學(xué)習(xí)新加坡。
1994年,一個美國青年麥克在別人汽車上涂鴉,被判拘禁4個月,罰款2244美元,外加鞭刑6鞭。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親自出面說情,要求免除鞭刑。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給了點面子,但也只抵消了兩鞭而已,剩下的四鞭照樣將美國帥哥的屁股打得皮開肉綻。
對待老外,友好就夠了,千萬不要看見“藍眼睛黃頭發(fā)”的就是大爺,看見同胞就是孫子。
另外,長期以來,一些國人對“老外”的評價格外看重?!袄贤狻比羰强洫勎覀儍删?,那就證明我們的確做得不錯,是我們的無上光榮;反之若“老外”批評我們哪里做得不好,就立刻緊張起來,開始深刻反思和檢討,并采取強有力的改進措施。這種心態(tài)值得反思。
“對外從寬,對內(nèi)從嚴(yán)”
文/醬瓜
現(xiàn)在抒發(fā)己見的途徑很多,網(wǎng)上罵人與互罵成了一景。某某明星坐男人大腿被罵,某某演員做狐媚狀被罵,藝人裝嫩被罵,老成也被罵,感情不善始善終的更成了眾矢之的。
國內(nèi)互聯(lián)網(wǎng)上這種熱鬧景象,讓人看了覺得很不舒服。美國人毛病不少,但他們不輕易罵人??肆诸D鬧出丑聞,美國花了納稅人那么多錢搞證據(jù),鐵證如山,克林頓差點被“撤銷公職”。但作為個人,沒有被責(zé)罵、貶低、歧視。一離職,克林頓儼然成明星,做演講,出書,做“咨詢”。他不管在哪里出現(xiàn),都受到彬彬有禮的接待和歡迎。
再比如,那位好萊塢的“蛇蝎美女”安吉利娜·朱莉,男朋友、老公換了又換,還搞過同性戀,搶別人老公。要在中國,早成了沒人敢恭維的主兒,說不定要身敗名裂,如喪家之犬,然而,安吉利娜還是當(dāng)聯(lián)合國親善大使,在好萊塢的身價增加了多倍。
無論是克林頓,還是安吉利娜·朱莉,美國人似乎都沒有求全責(zé)備的意思,反而顯現(xiàn)出難得的寬容,這很值得人思考。
美國人很少罵明星,這要從他們的孩提時代所受的熏陶說起。美國的孩子很少挨罵。只要不出大錯,老師和家長就說“我真為你驕傲”,想讓孩子做什么先商量商量,看人家有沒有這個心情。我剛到美國的時候覺得他們特虛情假意,做給別人看,但時間長了,才知道他們的確把孩子看成與自己平等的人,都是上帝照自己的樣子造的(不管真假吧),你沒有權(quán)力指責(zé)他,說話重了都怕傷了他的自尊心。這樣長大的孩子,成人后會輕易罵人嗎?
再則,美國人鼓勵個性張揚,主張個人主義。只要做好“正業(yè)”,陋習(xí)又何妨?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嘛。
當(dāng)然,這不是說美國人不吵架。如果有人侵犯了他們的個人利益或空間,他們一點也不客氣。所以法庭才那么忙,律師才那么多。但人不犯他,他是輕易不去犯人的。很多分手的夫妻或不和的合伙人在爭取利益時據(jù)理力爭,但事情辦完了,一離開律師樓,就很少講對方的不是。
倘若都這么做,社會就會少很多閑言惡語,人際關(guān)系會少很多互相傷害。當(dāng)人人都能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做好,而不是耗神費力責(zé)罵別人,或以牙還牙,大家心情肯定會舒暢些,做人也肯定容易些。奇怪的是,國人對老外名人的行為不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自己造出的明星卻明察秋毫。看來是“對外從寬,對內(nèi)從嚴(yán)”。
分析
人類是欺軟怕硬的
文/馬非
近日讀老舍先生的《二馬》,其中有一段話我覺得很精彩,摘錄如下:外國人在電影里,戲劇里,小說里罵中國人,已經(jīng)成了一種歷史習(xí)慣,正像中國戲臺上給曹操打大白臉一樣,中國戲臺上不會有黑臉的曹操,外國戲臺上也不會有好的中國人。
在老舍先生的那個年代,中國似乎是全世界的笑柄。時光荏苒,百年巨變,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與日俱增。不過大家也可能有這樣一些感觸:走在街上隨便哪個白人“老外”,也許他們會欣賞驚嘆于東方悠久的歷史和瑰麗的文化,但是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是有一種凌然的優(yōu)勢感的。
從我們國人對“老外”的態(tài)度也可以看出,我們自己從心態(tài)上也還沒有完全擺脫被人家瞧不起的現(xiàn)狀。國人對老外總是畢恭畢敬,接待同等級別的外國人永遠會比接待中國人要高,外國專家說的“名言”永遠要比本國專家說的話有分量,因為那叫“國際”的。還有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和“國際”接軌,那也只是向發(fā)達的西方國家接軌而已,并非是向比我們落后的國家接軌。這是為什么呢,還不是因為人家有技術(shù),有實力,有鈔票。要知道,一種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往往是依靠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作為支撐的。只要我們的經(jīng)濟發(fā)達了,國力增強了,我們民族的地位也就會水漲船高了,尊嚴(yán),并非是憑空而來,它來自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和強大。
因為太陌生,所以太禮貌
文/李志春
某日中午去郵政局買郵票,諾大的廳零零落落散著幾個人,我排著隊,還有兩人就輪到我了。看著邊上那條隊伍,窗口里面,服務(wù)員面無表情地操持著流程,看單、收錢、敲章,隨即單子往外一扔,“來,下一個?!笔覂?nèi)大制冷中央空調(diào)的低溫打得我有些發(fā)毛。
隊伍那頭,下一位是個老外。“郵寄……到德國……多……多少錢?”老外的發(fā)音含糊而不標(biāo)準(zhǔn),窗口內(nèi)那小伙愣了下,迅速起身,又是微笑又是親切地打著手勢,不時嘴里蹦出幾個英文單詞。大約生物間的磁場效應(yīng)總是很顯著的,那小伙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還引來了邊上工作的同事,大家湊合過來,看著那老外,幫著小伙動這動那,冷清大廳里的一陣小騷動在那老外笑容滿面中收場。小伙,又坐了下來,面無表情。
前后態(tài)度的差異,多少讓人有些心理情緒,可似乎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都為中國人嘛。想來自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開始,國人也就習(xí)慣了“禮貌”待人,當(dāng)然如今對待外賓已不再是過去的點頭哈腰,但或許多少還有些殘留與慣性。
“界”這一概念在中國人的待人相處中尤為明顯,和什么人說什么話,首先選擇的便是那“什么人”。如果讓三個人呆在一起,那么必然出現(xiàn)一個學(xué)校的兩人、一個城市的兩人、一個國家的兩人相談甚歡,那第三者多半不是發(fā)著手機短信,就是耗著很長時間才能逐漸融進那談話的兩人中,伺機插上幾句。
老外,大約是中國最不合群的人了吧,對于國人來說,該是“界”的最外層,所以老外也就享受了國人一如既往的傳統(tǒng)禮遇。如同一家人,突然來了客人,那必然是大魚大肉的招待。如此,再來想想那郵局小伙,實在不能怪他態(tài)度冷漠,人家都把你當(dāng)自己人了,你還有什么好說的?至于那老外,本來就不是一條船上的人,作為具有悠久禮儀傳統(tǒng)的中國,我們這門面還是要撐撐的,客人來了,大家要團結(jié)一心,即使夫妻感情不合,也要裝作恩愛如初,客人一走,你們愛怎么鬧怎么鬧去。
另一方面,這“界”線的劃定也筑起了我們的心理防線。國人從不奔放到與陌生人勾肩搭背,那老外想想也算是我們村落中最陌生的一個族群了。沒事路上遇見個陌生的,多少讓你心中有些扭捏,彼此的心理距離,使得你下意識的畢恭畢敬,笑容靦腆。記得自己某次去圖書館,隨手找了個坐位,沒想邊上一帥氣老外拿著漢語書來請教我?guī)讉€問題,我下意識地笑笑,身子向后退了退。短短一兩秒的舉動,卻映射出習(xí)慣性禮貌背后的心理距離,以退為守,伺機而動。禮貌在此,是天生就會的“障眼法”——因為太陌生,所以太禮貌。在我們看來老外都一樣,你瞅個半天也看不出他們的內(nèi)在區(qū)別,而國人之間就不同,你憑經(jīng)驗就能看出對方大致的所以然來,這等奧妙,每個人心中多少都會算計一些。
總有人不滿地指責(zé)怎么只對老外彬彬有禮,而每次我總在一旁笑笑,說實在的,有時候這又豈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很多時候,是下意識呢!
“客氣”的演變
文/葛文潮(發(fā)自美國紐約)
二十多年前在日本搞了個跨校留學(xué)生組織,以東南亞的各國留學(xué)生為主,歐美和中東的留學(xué)生也有數(shù)位參加。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不管是韓國人,還是馬來西亞人,泰國人,地頭蛇日本人,對高鼻深目的歐美學(xué)生都有著一份和我們中國人一樣的客氣??磥聿粌H中國人對老外特別客氣,來自亞洲各國的人對老外都特別客氣。
可是很多年以前,中國人對老外并不客氣,不但不客氣還非常有優(yōu)越感,就拿康熙到乾隆的一百四十多年間來說,歐洲各國使節(jié)覲見皇帝十七次,十六次都行了三跪九叩之禮。要知道,老外除了跪上帝,連自己的君王都不跪的呀,可見那時老外對中國人要比中國人對老外客氣多了。但是到了1873年,同治皇帝舉行親政大典時,西方的外國使節(jié)行的是免冠鞠躬禮,不再三跪九叩。
從國家最高儀式的禮儀變化,可以看到心理的微妙變化,就是已經(jīng)從不客氣變得太客氣了,統(tǒng)治階級這種微妙的心理變化,很快就影響到整個社會,特別是朝廷對義和團先捧后殺之后,中國老百姓看到老外的權(quán)威比自己的皇帝更高一層,而中國人對權(quán)威一向是特別特別客氣的。
到新中國成立,朝鮮戰(zhàn)爭和天下第一強國美國打成平手后,中國人對老外的客氣有了另一層含義,如果說之前的客氣是源于對權(quán)威的敬畏,那么這時國人對老外的客氣更多是出于一種榮譽心和自豪感。雖然那個時代缺衣少食,但對支援亞非拉人民的革命事業(yè)是一點都不吝嗇,最好的武器和產(chǎn)品都運往這些國家。冷戰(zhàn)時期,國人對我方陣營的亞非拉老外是同志情誼的客氣,熱忱周到。對西方陣營歐美的老外是敬而遠之的客氣,一些是真的出于革命階級感情,更多是怕里通外國的罪名落到自己的頭上,這時對老外的客氣就開始有些復(fù)雜了。
到了中美建交,改革開放后,以前的敵人變成了朋友,海外關(guān)系也不再是禍害的累贅,是實惠的外匯券和常人買不到的電器化妝品,更是一條可以改變個人和家族命運的途徑,老外成了先進、潮流、前途的代名詞,這時國人對老外的客氣,是對先進文明的敬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種羨慕,有種傾心,當(dāng)然也有點討好。
中國人對老外的客氣濃縮了中國近代100多年來的內(nèi)憂外患和滄桑變幻,有著豐富的文化和心理內(nèi)涵。當(dāng)中國越來越和世界接軌,國家越來越強大,人民生活越來越好,中國人對老外的客氣中那種負面的情緒成分會越來越少。但是中國人對老外特別客氣的習(xí)慣還是會一直存在下去,這是人性決定的。曾經(jīng)聽一個日本妹妹說對外國人特別客氣是因為心里害怕,因為不知道對方是什么樣的人,是啊,當(dāng)我們摸不清對方路子的時候,不是會特別客氣嗎?現(xiàn)在想來那時我們那個留學(xué)生組織里,亞洲人看到歐美人特別客氣也是出于此吧。
“羞恥意識”追求過度
文/何菲
很多人說,對老外特別客氣,是因為他們文明,我們不及他們文明,我們要向他們學(xué)習(xí)。
其實,老外的文明標(biāo)準(zhǔn)是建立在西方人的認識水平上的。中西文明的根本差異,茲事體大,同“大文明”標(biāo)準(zhǔn)不相一致相對應(yīng),中華與西方的文明禮儀標(biāo)準(zhǔn)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西方人普遍有咬手指的惡習(xí),我們?nèi)粘5男麄骺偸翘嵛鞑腿绾胃哐?、?guī)矩如何講究、分餐如何衛(wèi)生,卻沒對西方人吃完飯?zhí)蚴种赣羞^集中的披露,這反映我們妄自菲薄呢,還是對西方人的袒護縱容呢?中國人一般從小就對孩子咬手指問題比較重視并加以嚴(yán)格糾正,一般到了成年,很少還在大庭廣眾之下咬手指的。
又比如,西方禮儀中女性參加社交場合要穿的鯨骨裙,都要對女性的胸部加以殘酷的對待,也就是“束胸”,很多女性由于長期束胸,導(dǎo)致心臟疾病而猝死。西方人無視束胸對女性的壓迫,反而譏笑中國女人的裹腳,這不是烏鴉落在豬身上了嗎?
我想說的是:當(dāng)前的西方文明并不比其他文明高明,只不過他們搶到了話筒,叫喚的聲音比較大而已。東方人的文明是一種羞恥意識,極其在意別人,特別是老外眼里的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有時追求過度,反而弄巧成拙。西方人的文明是一種個體意識,追求個性的解放。老外并不是完美的,老外身上也有很多局限。我們完全不必對老外過分仰視,卻對國人同胞過于輕慢。友好、禮貌、文明是建立在輕松得體的基礎(chǔ)上的,要不卑不亢,成為自覺意識。珍視同胞,禮待老外,這樣才能贏得全世界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