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需要良好的教學情境。情與境相互融合,和諧伴隨,將極大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作文教學亦如此。若有一個適宜學生作文的情境,學生的喜怒哀樂等多種感情體驗就會在作文中體現(xiàn)出來。所以創(chuàng)設必要的情境是課堂作文成功的保證。
【關鍵詞】課堂教學;課堂作文;情境創(chuàng)設
課堂教學需要良好的教學情境。情,是指情感、情緒、心態(tài)、精神狀態(tài)等,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呈現(xiàn)出來的主觀傾向;境,是指環(huán)境、場景、設施、具體操作等,是構成教學活動的客觀存在。情與境地的相互融合、和諧伴隨,將極大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中,作文的地位愈趨重要,對學生書面表達的技能要求相對突出。但是,作文課長期以來被抽象地對待、教條地搬用,以致于尋找和編造作文材料也成了學生的大難題。思想感情和方法技巧方面的程式規(guī)范,進一步造成對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個性的束縛,削弱了學生課堂作文的能力。究其原因,教師忽視對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一大癥結。
葉圣陶先生說過:“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發(fā)育成長的,給他們充分的合適條件,他們就能成為有用之才。”作文教學亦如此。要有“充分的合適條件”,就要有一個適宜學生作文的情境。
那么,課堂教學中我們又該如何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作文的情境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語言誘導,激發(fā)興趣,化抽象為形象。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靈感的先導,有了興趣,才能催生靈感。一堂好的作文課,應在設定話題或提出具體要求之前,就能吸引學生,盡可能快地誘導學生進入寫作的佳境。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導課藝術,授課語言新穎別致,醞釀與作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的情境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在特定情境下滋生寫作的欲望,引起想象和聯(lián)想,讓抽象的文、題具體形象化。
例1:圍繞“理解與隔膜”的話題,結合生活實際,寫一篇議論性的文章。出示文題后,教師必須予以啟示,引導學生從有形之物尋找無形之意。如提示學生注意所處環(huán)境里的“窗”與“墻”,明確:“房間因為有了窗才有陽光,心靈因為有了窗才有希望和理解,生活中會有許多有形無形的窗,你該作何思考呢?眼前的墻隔出了房間,構成了無數(shù)精美的建筑,然而世界上還有許多無形的墻,建在人們的心里,它讓我們束手無策。這些墻更高、更厚,阻隔人與人間的相處,截斷無數(shù)美好的心靈,它讓人誤解、仇視、紛爭。你又看到了多少這樣的墻呢?”有了這一番的言語啟發(fā),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情境,動手下筆也就不那么困難了。
例2:要以“母(父)愛”為話題進行作文。出示文題前,為了合理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先朗頌一首短詩:“媽媽的頭發(fā)白了/她把滿頭的黑發(fā)給了我/媽媽的眼睛昏花了/她把明晰的雙眸給了我/媽媽的雙手粗糙了/她把紅活圓實的手給了我/媽媽的腰彎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給了我/媽媽能給的都給了我/富有的我拿什么還媽媽呢?”細膩而真摯的感情透過生動的語言表達傳遞給了在座的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感受真情、領悟思想,尋找作文思路的切入點。繼而再以“父親是大海/我便是那海中的一葉小舟/是海水的無私托起了小舟的生命……”和“爸爸是山/我是山上的一棵樹”“爸爸是樹/我是樹上的一片葉”等作引子,調(diào)動學生想出更多更好的能反映父愛和表達對父親愛戴與感激的語句。到了這時,想象和聯(lián)想就成為的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了。
二、置換角色,移花接木,創(chuàng)設身臨其境般的意境。
同樣是一片沙漠,熱愛的人感受到的是包容宇宙的博大襟懷,是亙古長存的原始驅(qū)動力;而漠視的人心中只能是茫然一片、荒涼死寂。一篇文章,立足點不同,理解角度不同,投入的感情不同,就有許多種的讀法和寫法。學生作文平淡乏味、文理不清,抑或泛泛而言、空洞無物,除了“無米可炊”的通病外,大概就跟不能進入角色、置身局外有關了。所以,作文教學中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從心理“換位”,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好文章來。
例如,告知學生:1.大家學過《捕蛇者說》、《故鄉(xiāng)》,倘若你就是今天的捕蛇人、“閏土”,或者三輪車夫、補鞋匠、你有何感受?又該作何打算呢?2.如果你應考落榜,如果你輟學在家,如果你救人成功,你的心情會怎樣?在引發(fā)熱烈的討論之后,再亮出此次作文的題目:假如我……
此例僅是人與人的角色置換。寫作實踐中通過合理的想象,實施移花接木之術,還會有人與物的“換位”、時空的“換位”。例如:寓言、童話、神話故事中擬人化的寫法,實際上都寄托了人的自身的思想感情,是人與非人的“換位”?,F(xiàn)代的科幻作文如《地球末日》、《宇宙戰(zhàn)士》等,是作者通過虛擬情境創(chuàng)設的時空“換位”。另外,通過求異思維還能在邏輯上“換位”,多見于議論文,如開卷有益——開卷未必有益;忠言逆耳——忠言不妨順耳;見風使舵——見風使舵又何妨;愚公移山——愚公何必去移山,等等。
三、實景催化,強化觀察,通過對生活的實際感悟豐富作文的情境。
課堂作文教學不能局限于學校內(nèi)的教室,還應有個更大的課堂——社會。大自然的萬種風情,人類生活的紛繁復雜,并不是哪個教師的三言兩語所能概括的。只有強化學生的實際觀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妥當?shù)剡\用情景教學法,豐富作文的情境內(nèi)容,學生才會產(chǎn)生取之不竭的文思?!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币獙懗鑫恼拢岣咦魑乃?,源頭就是生活。魯迅曾言:“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行先觀察?!彼?,我認為重視作文情境創(chuàng)設的做法之一就是學生要走出教室,從實景中學習作文。
四、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作文情境。
多媒體教學可以使課堂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圖、音、文交互的特點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展示事物,幫助學生在特定氛圍中盡快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
例1:制作課件,播放電視散文錄像中有關地球春、夏、秋、冬四季風光的片斷,讓學生盡情感受美好的音樂畫面。之后播放數(shù)組反映地球遭受嚴重破壞、環(huán)境污染不堪忍受的畫面以及自然災害畫面(靜音,隱去字幕)。前后形成強感官刺激的對照。讓學生提出開放性問題進行班級討論。最后以《保護地球——我們的家》或《珍愛生命》為題作文。
例2:播放電視散文《天凈沙·秋思》,設想游子思鄉(xiāng)之情,體會寓情于景的寫法,接著播放配樂詩《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再讓學生閉目凝聽歌曲《濤聲依舊》《思念》《夢砣鈴》等,最后讓學生在深切的感受中以“思念”為話題,自擬題目作文。
多媒體教學是目前最新的教學手段,可以極大地促進我們的作文教學,活躍學生的思維。但是,它需要充足課前準備時間和必要的課件材料,實踐操作中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教師平常多做積累,用時才會厚積薄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