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假設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帶領學生嘗試不同類型的假設,尤其注重假設在閱讀與作文教學中的運用。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其想象空間。
【關鍵詞】語文教學;假設;重要性;類型;作用
一、假設的重要性
現(xiàn)代教育學認為,提出問題的能力高于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養(yǎng)成,在很大的程度上,便依賴于假設。
很欣喜地看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假設也越來越引起重視。課文中出現(xiàn)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典型的假設式文章,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好評。假設式的題目在高考的各種題型里更是頻繁出現(xiàn),如2006年福建卷詩歌鑒賞題:詩中的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他詞?語氣委婉,答案不求唯一,是一道比較開放的假設式命題。而2004年福建卷的24題:“神州五號”圓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請你以下列身份接受記者對此事的采訪,談談自己的感受。其假設的意味就更加鮮明了。
歐文·拉茲洛說:“一切的假設都是真實的,假設提升了人們的心智,假設使人類社會日臻成熟?!蹦敲?,在語文教學中,假設究竟有哪些種類?它起著怎樣的作用?我們又如何用好假設這把思維的利劍呢?筆者擬就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思考。
二、假設的種類和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常用的假設思維大致有以下四種:辨析式假設、逆向式假設、代入式假設和想象式假設。
辨析式假設對于學生在文章語言和篇章結構的理解上是十分有效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上?!敝熳郧逑壬缡钦f。這個“瀉”字,能否換成其他字呢?假如可以,換哪個字才能不失原味呢?經(jīng)過如此的假設之后,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對文章語言與結構的妙處便了然于心了。
逆向式假設是一種否定式假設,它的思路是:如果不是這樣,會如何呢?這樣的思維,似乎是故意唱反調。可就在這一正一反的思考中,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質疑能力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和培養(yǎng)。
我還想強調一下代入式假設,一切的文學鑒賞在本質上都是一種代入,是讀者對作者的人生體驗的代入。現(xiàn)代語文教學提倡閱讀的過程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而這種對話的前提便是代入,便是一種設身處地的假設。只有設身處地,把自己假設成作者,學生才能深刻地領會作者的情感、人生觀和審美趣味,這樣的代入式假設,也便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感受能力。
還有想象式的假設,異想天開,思騖八極。在這樣的假設里,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極大的發(fā)展,畢竟,在想象的空間里,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總之,假設能夠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質疑能力、感受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想象于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可小覷。
三、鑒賞教學中的假設
文學鑒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假設思維在文學鑒賞教學中的一些實例。
1.遣詞造句的假設思維
大家都知道“推敲”的典故,到底用“推”好還是用“敲”好?賈島的選擇不一定是唯一正確的答案,而要辨析好這個推敲,非得假想一番不可。其他,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綠”字,王安石曾換了好幾個字,假如換了別的字,又當如何呢?只有在假設中,學生才能真正領悟到這“綠”的妙處。
2.謀篇布局的假設思維
對篇章結構的鑒賞,也需要不斷的假設。
教李密的《陳情表》,學生很容易隔靴搔癢,就事論事。畢竟,那個時代的思維,離學生已然太遙遠了。教師若強行灌輸,事倍功半。在講授這一課之前,我先介紹了作者和他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困境,隨后提出問題,李密不想馬上奉詔當官,又不敢得罪皇帝,假如你是李密,你該怎么辦?你能找到那些理由婉拒?你又能提出怎樣的解決辦法?寫這篇文章時,你會注意哪些問題?經(jīng)過這幾個假想,學生再讀文章,在理解上就水到渠成了。
3.理解文意的假設思維
理解文章主題,體會作者感情,代入式的假設教學是一條捷徑。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作者一再說“我實在無話可說”,既無話可說,又說了一大篇文章,這不是很矛盾么?如何理解這種矛盾,我想,只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假如我是魯迅,方能深刻的體味作者無話可說而又不可不說的悲憤情感。
4.文學史的假設思維
理解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一直是中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個難點。長期以來,基本上是老師照本宣科,學生人云亦云。若是能使用假設思維,從逆向去思考,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假如沒有楚辭”“假如沒有李白”“假如曹雪芹寫出了后四十回”,這樣的假如,讓學生感到有趣,提高了學生對問題的參與度,而就在這有趣的參與中,學生對一些看似艱深的問題也便有了自己的理解了。
四、作文教學中的假設
形象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是語文的兩翼,而假設式的作文命題更是培養(yǎng)這兩種能力的沃土。
假設式的作文命題,時常讓學生有別開生面、耳目一新之感。學生感到新鮮,感到有趣,也便有話可說,不至于無病呻吟,言之無物了。
教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便出了一個作文題:假如生命只剩三天。這樣的作文題,于學生而言是很有挑戰(zhàn)性的,一位學生說:“從來我都覺得,生命是很漫長的,在寫這篇作文時,我第一次意識到,假如生命只剩三天,我想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也第一次感到困惑,這么多的事究竟哪些是最該做的?!睂W生能有這樣的感受,這個文題便成功了一半。
假設式的作文命題,題目中不一定要有假如二字。我曾給過學生一個作文題:夢回古典。于是,春秋戰(zhàn)國的質樸豪邁,兩晉的高雅脫俗,唐代的雄渾,宋代的婉約,便在學子們的筆下?lián)u曳生姿了。
五、假設教學的幾個問題
粗略談談假設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是放與不放的問題。假設教學,是學生心智的自由遨游,一般不可預設標準答案,需要放;但假設又不是胡思亂想,天馬行空,又需要收。這“放”與“收”的度,是需要教師們格外注意的。
其次,是假設的時代性問題。假設需要條件,而最大的條件便是作者所處的時代,脫離作者時代的假設是沒有意義的。
還有,就是假設的趣味性。假設必須讓學生感到興味盎然,達成一種突然性,如此,方能使學生愛想、會想,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另外,假設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學會大膽假設,本身就是一種教學目的。為此,假設教學需持之以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假設思維習慣。
最后,我還想借題說兩句題外話,作為語文教師,有一個“假如”是我時常問自己的:假如學生們沒有你這個語文老師,他們的生命究竟會失去多少精彩?這樣的假如,近似于靈魂的逼問。也許,只有在這樣的逼問里,我們的語文教學方能日臻完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