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例證法是最常見的論證方法,在高考作文中,恰當?shù)剡\用例證法,不僅可以使論證具有不可辯駁的力量,還可以使議論文更符合“發(fā)展等級”的標準。在議論文備考中,我們教會學生運用意義分析法、假設(shè)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正反對比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就例說理,提高學生的議論能力和思辨水平。
【關(guān)鍵詞】議論文;舉例;說理
例證法是最常見的論證方法,它以事實為論據(jù),通過擺事實來講道理。在高考作文中,恰當?shù)剡\用例證法,不僅可以使論證具有不可辯駁的力量,而且可以使議論文更符合“發(fā)展等級”的標準。
在運用例證法時,不論舉例的多少,都必須進行論證,也就是分析說明論點與論據(jù)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由實論虛,從而得出結(jié)論。而考場作文運用例證法進行論述時常見的毛病就是“有例無證”,往往開頭擺論點,中間舉事例,結(jié)尾下結(jié)論。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材料與觀點之間,不能結(jié)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紙錾洗罅康淖h論文中檔卷,基本上屬于“觀點+例子材料+聯(lián)系現(xiàn)實”類型。
很多考生“例證”無力的重要原因,是不善于設(shè)計出“起、承、轉(zhuǎn)、合”的層次,尤其不善于寫好以分析思維活動為核心的“轉(zhuǎn)”“合”這兩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使得“例證”往往有例無證,缺乏對事例的深入分析,削弱了論證的力度。因此,在議論文備考中,我們從以下幾種方法入手,引導學生學會就例說理:
1.意義分析法,又叫例后解說法。也就是在列舉事例之后,用議論性的語言,指出事例內(nèi)在的意義。如2006年全國Ⅰ卷優(yōu)秀作文《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在提出論點“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適合自己的枝頭,生命才能達到極致”之后,有這樣一個例證:
一代先師孔子,初時以建立以“仁”治國的完美社會為志,周游列國之后,最終沒有成功,然而他卻是很好的老師,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終成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找到自己的枝頭,生命的意義才能實現(xiàn)。
最后一句議論,緊扣中心,畫龍點睛。之后,有這樣一個例證:再如2006年湖南卷《談意氣》:
充滿意氣的人是堅韌不屈的,他們不畏風霜,不畏冷雨。還記得黑色羚羊魯爾·瑪?shù)婪蛎??有誰能想象一個曾經(jīng)身患小兒麻痹癥、連走路都很艱難的小女孩如今卻站在輝煌的奧運頒獎臺上享受著王者的榮光?然而她的確做到了,她用一次次的跌倒與一次次的努力艱辛地鋪下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這路上的障礙與荊棘,也許多到無法想象??墒牵錆M著意氣的她,何曾有過絲毫的退怯?意氣成就了她,也向世人宣告,堅韌的生命是如此偉大。
2.假設(shè)分析法。這種分析,往往著眼于事實的反面,通過在假設(shè)條件下可能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的推測,來證明觀點正確的一種分析方法。有正例反設(shè)或反例正設(shè)兩種。例如2006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的《談意氣》:
人有意氣,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滌蕩了風波亭的點點殘血;幾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沒了零丁洋里的聲聲嘆息;幾百年的獵獵西風,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幾百年的漫漫黃沙,早已淹沒了西域路上的聲聲駝鈴……然而,岳武穆的滿腔熱血,文天祥的一顆丹心,蘇武的一根竹杖,張騫的十幾年牢獄之苦,早已映入史冊,成為民族的精神瑰寶。若無意氣,他們怎會有如此壯行?
這一段文字,把舉例和分析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排比句式,再加上從反面假設(shè)構(gòu)成的反問,使文章自然地帶有一種不可辯駁的氣勢。
3.因果分析法。即在列舉事例之后,找出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運用因果句的形式進行分析。
請看一篇《談希望》的作文:
正是因為希望之火不熄,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才能夠不畏失敗,屢敗屢戰(zhàn),終于統(tǒng)一天下,成就漢室大業(yè);正是因為希望之燈不滅,孫中山才能數(shù)遭挫折而不餒,終于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也正因為希望永存心間,陳景潤躲進小樓數(shù)十年,歷經(jīng)磨難,以自己的行動向全世界宣告了一個鐵的事實:中華民族無堅不摧!希望,希望是前進的原動力,是戰(zhàn)勝挫折、失敗的法寶。
這篇作文在論述的過程中,運用因果分析法,造成排比句式,不僅能使論點論據(jù)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而且使語言平添了一股氣勢,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
4、正反對比法。既可以是正反兩方面事例的對比分析,也可以是一個例子中正反兩種因素的對比分析。例如,要證明“人才出現(xiàn)需要一個好環(huán)境”這一觀點,可用孫臏的例子:
孫臏與龐涓同出于鬼谷子門下。他們二人可說是精于謀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當孫臏來到龐涓任職的魏國時,龐涓嫉妒他的才能,多次向魏王進讒言,以致使孫臏被挖去膝蓋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齊王聽說孫臏之才,不惜費盡心力,將孫臏請到齊國,委以重任,齊軍終于有了馬陵道之勝。
下面可從兩方面作對比性分析:同是孫臏,為何落得兩種境遇呢?就是因為他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在魏國,龐涓只為私利,妒賢嫉能,魏王昏庸,偏聽偏信,而且缺乏識別千里馬的伯樂眼光。試想孫臏在這么一個集體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齊王任賢用能,身邊的臣子也不像龐涓那樣謀私,因而上下齊心,孫臏在此,可說計出即行,得以充分發(fā)揮作用。可見,人才出現(xiàn)需要一個好環(huán)境。
以上從備考角度為學生學會就例說理提出了四種可操作性強的辦法??忌倪@種失誤也在提醒著我們的教師在備考過程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加強議論文的訓練力度。努力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大量的素材積累和反復的指導訓練固然重要,培養(yǎng)學生應(yīng)試技巧和規(guī)范寫作意識不容忽視,但根本的辦法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
練習:運用文中提到的四種方法,各寫一段例后分析文字。
材料:有一個孩子,在上中學時,父母曾為他選擇了文學這條路。只上了一學期,老師就下了如此結(jié)論:該生用功,但做事過分拘泥和死板,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善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于是改學油畫,成績在班上倒數(shù)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他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shù)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yīng)有的素質(zhì),建議他試學化學。這一次,他的缺點正好用在他適合的位置上,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臺,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燃了,文學藝術(shù)的“不可造就人才”,一下子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瘜W成績在同學中遙遙領(lǐng)先,后來他榮獲了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名字叫奧托·瓦拉赫。
分析:
1.意義分析法: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位置,只要你用心發(fā)現(xiàn)它,并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于你。起初,瓦拉赫之所以誤入文學、美術(shù)之途,正是因為他沒能看清自己的特長,但當他真正找到那個屬于自己的位置后,終于推翻了老師給他下的定義——不可造就之才??梢?,找準位置才能有一個正確的方向,進而才能邁向成功。
2.假設(shè)分析法:瓦拉赫的成功是找準自己位置的結(jié)果。假如當初他沒有采取化學老師的建議,而執(zhí)意繼續(xù)學習美術(shù),由于他那認真拘泥的性格,可想而知,他的作品也會不錯,但絕無新意,而在藝術(shù)天地里,沒有創(chuàng)造力就沒有生命,他頂多成為一個“模仿秀”,也將終身與諾貝爾獎無緣了??梢?,找準自己的位置,才是成功的起點。
3.因果分析法:正是因為瓦拉赫找準了自己的位置,他才從失意走向得志;正是因為他找準了自己的位置,他才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找準位置,是成功的墊腳石,是人生走向完美的助推器。
4.正反對比法:同是瓦拉赫,前后竟有如此差別?在藝術(shù)領(lǐng)域,他是無藥可救的庸才;可在化學界,他竟奪得諾貝爾獎,成為一個天才。難道是他變了?不,是位置。他找到了正確的位置,人生就與眾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