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閱讀課文《楊修之死》,作者立足于兩個班級的不同特點,同課異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實現了有效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善于反思,努力探索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同課異構;有效教學;《楊修之死》
一、案例背景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
“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與“提高學習效率”是一個“有效教學”與“有效學習”的問題。有效學習的前提是有效教學,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鐘啟泉語)。但實際的情況我們的課堂常常進行著大家比較認可的“有效教學”:課堂重備課預設結論,強調接受和掌握。這種“有效教學”致使課堂內師生間少交往甚至無交往,學生間無互動、競爭,課堂氣氛沉悶,無智慧對話,少生機活力。一些經典名篇名句的閱讀從此失去了學生參與其中的創(chuàng)造與多層解讀,學生個體發(fā)展過程中所需獲得的審美體驗情趣的培養(yǎng),無從談起?!耙磺袨榱藢W生的發(fā)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fā)展”成了一句嘴角的作秀之語。
基于此,我經常反思教學,現試圖就《楊修之死》一文進行同課異構,為有效教學的實施尋找基點。
二、教學實踐
《楊修之死》是九年級上冊一篇自讀課文,選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篇課文語言比較淺易,故事情節(jié)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由于我授課的兩個班級學生的基礎和能力水平不同,為了學生都能進行有效學習,都能獲取不同的進步和發(fā)展,于是我嘗試“同課異構”,決心對不同班級采用不同課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思考、去發(fā)現解決問題,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提高閱讀能力,而這恰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
教學實踐之一
初三(3)班的基本特點是班級學生紀律好,發(fā)言積極,上課喜歡就某個問題展開互辯。為此,在教學預設時,我決心在這個班級采用建構主義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教室的多媒體平臺,由《三國演義》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導引出曹操,并讓學生說說“我所了解到的曹操”。
2.確定問題。(選用課后“研討與練習”一)
問題一:歸納課文中寫了楊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幾件事,對楊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應?
問題二:關于楊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歸之于楊修,有人說另有他因。你持何種觀點?
3.自主學習。學生參照上述兩個問題獨立認真閱讀課文并圈劃有關重要信息,便于組織語言進行表達交流。
4.合作學習。同桌互動交流。對相互間不能完成的問題,遞交班級同學討論,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學生交流“問題二”片斷生1:楊修不懂得舉一反三,在他之前,曹操因為許攸的不敬而殺了許攸,楊修應該知道其中的利害關系,他應該有所收斂。生2:曹操心胸過于狹窄,楊修屢次觸犯曹操的忌諱,兩人都有錯。生3:是曹操的錯,因為他有忌才的心。楊修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曹操應該善用人才。生4:曹操在正史上是一個有才也愛才的人,但楊修還是死了。楊修自身也存在問題。生5:是楊修的錯,雞肋事件原與楊修無關,但楊修卻去干涉,是多管閑事了。生6:是曹操的錯,諸葛亮恃才自傲(可從三顧茅廬故事感知),楊修也恃才放曠,在這方面他們倆人是很相似的,但他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主要是他們的主公不同,劉備心胸寬廣、為人仁慈,所以才有諸葛亮的英名長存;曹操卻心胸狹窄,疑心重,所以楊修不得不死。假設曹操是諸葛亮的主公,試問:以諸葛亮的為人,能否逃過這生死劫?
教學實踐之二
初三(4)班的基本特點是班級學生喜歡提問題,課堂氣氛活躍。于是我乘勢利導,放開讓學生自主質疑。過程簡述如下:
1.學生閱讀文本。這個過程約需要5至8分鐘。
2.學生質疑文本。這是一個“個性學習”的環(huán)節(jié),我要求學生把有疑問的地方寫在本子上,以便尋找?guī)椭?/p>
3.學生相互答疑。這是交往過程,是課堂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亮點的閃現往往在這里發(fā)生。
學生“相互答疑”片斷:生1:楊修之死對于曹操是福還是禍?答1:兩者皆有之。福在以后再也沒有人敢觸犯自己的忌諱,殺雞給猴看,效果不錯;禍又少一個人才,少了些寶貴的意見。生2:文章最后為什么還要寫曹操兵???答2:為了照應開頭,也為了證明楊修的猜測是正確的。生3:曹操當初已有了“殺了楊修”的心思,為什么不早點殺了他?答3:楊修是有才能的人,曹操恐無緣無故殺了楊修會動搖軍心,所以他遲遲未下手,只是還找不到合適的借口而已。生4:曹操殺了楊修之后,為什么又厚葬了楊修?(文末曹操把楊修風光大葬,是出自真心的嗎?)答4:這跟曹操為人有關,曹操既妒忌楊修的聰明,又害怕別人知曉自己的心理,為了隱瞞這種陰暗心理,他厚葬了楊修,留給他人一種好印象。生5:如果沒有這次的“雞肋事件”,楊修會不會被曹操殺害?為什么?答5:會,因為曹操對楊修的才能非常忌妒;楊修為人也太過于恃才自傲了;楊修已卷入了曹氏內部的政治斗爭,不管情況怎樣,他都注定是這場斗爭的犧牲品。
三、案例反思
1.同課異構需要改變觀念
同課異構的目的是構建一個開放的有活力的課堂,其本意是如何更有效地教學。教學實踐之一,我所凸顯的是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設計的意圖是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對知識掌握的生成性;而教學實踐之二,我的重點落在探究性學習上,讓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在同伴互助中解決問題。教學實踐之一中學生交流“問題二”片斷與教學實踐之二中學生“相互答疑”片斷,有許多學生們創(chuàng)新的話語,這是他們探究的結果,是他們質疑的結果,是他們相互間思維碰撞的結果。這些,課前無法預設,也不可能預設,是課堂動態(tài)生成。
2.同課異構需要反思意識
同課異構的目的是根據學生整體水平的特點,進行“有效教學”,進而使學生“有效學習”。我們授課兩個班級,在第二個班級授課時往往習慣于以第一個班級授課內容為藍本進行重復教學,這是因為有了第一次的演練,第二次輕車熟路,教學有效。然而,如果在第一授課后,沒有思考“我的課這樣設計是否對學生有效”的情況下,第二次授課我們有可能會按設計的教案進行照本宣講,第二次也就成了簡單的重復。教學行動是道義行為,一個教師同課異構,在外人看來也許是多此一舉,會增加教師的負擔,但在我看來,如果我們根據學生的特點經常性的同課異構,經常性的反思教學,那么同課異構的行動恰是一種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的很好行動。我們只有在行動中去比較,才會發(fā)現何種課型有利于學生有效學習,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
3.同課異構中對教師角色的思考
我的兩次教學實踐都以學生為主體,似乎“我”沒有任何作用,因為在過程簡述中,我對自己沒有過多的敘述。其實不然,我們要做的恰是“藝術化”的。我們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的對話氛圍,教導學生要學會尊重,學會傾聽;我們要用充滿信任的眼光去關照每一位學生,哪怕學生表述得支離破碎,都需要我們小心翼翼去培育。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我們要察言觀色,把握學生的動態(tài),關鍵處給學生擦亮思想火花;互動交流中我們對學生要有恰當的鼓勵性點評,不能顧左右而言他;指導學生認識自己的角色既是積極的發(fā)言者,又是忠實的聽眾,且有選擇的參考并摘錄他人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