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教學大致有“讀”“析”“賞”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讀,熟讀成誦。第二層次,析,理解把握,第三層次,賞,玩味意象,神游意境。
【關鍵詞】鑒賞詩歌;讀;析;賞
教材選編那么多精美的詩篇,目的正在于培養(yǎng)學生純正的文學趣味。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和鑒賞詩歌呢?我以為,詩歌教學大致有如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讀,熟讀成誦。第二層次,析,理解把握。第三層次,賞,玩象入境。
第一層次:讀,熟讀成誦。
音讀,讀準音韻節(jié)奏;意讀,讀懂大致內容;情讀,讀出情感意味;美讀,讀出美感。四讀而至于能朗朗成誦,達到“腹有詩書”這個最基本的要求,要認識到“學詩而不能背誦,幾乎等于沒讀”。這點不值多言。
第二層次:析,理解把握。
我喜歡以“象”“意”“辭”三字為綱領,來指導自己的詩歌教學。詩歌閱讀欣賞的方法要點:感受“形象”、領悟“意旨”、評析“辭技”。
感受“形象”:詩的載體——“形象”,大致可分為:“景象”,“人象”,“事象”,“物象”。
“景象”,寫景詩中往往描繪景物以寄寓情感,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叭讼蟆保娙送茉烊宋镄蜗髞砑那檠灾?,如: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的周郎,死不肯過江東的楚霸王。
“事象”,敘事詠史詩多概述歷史事件為升華之依憑,如:“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
“物象”,詠物詩往往先描繪某物特征而托物言志,如:“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只等閑”的石灰。
當然,這些形象不是絕對獨立的,往往互相結合而以某一方面的形象為主,以其他為陪襯。清楚準確地把握形象是理解詩歌的基礎。
領悟“意旨”:詩的主旨主要包括“情”“志”“理”“趣”四個方面。
“情”,常見的思想情感:“憂國傷時”的,如杜牧的《過華清宮》,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甫的《春望》,反映離亂的痛苦?!八监l(xiāng)懷人”的,羈旅愁思的,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思親念友的,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邊關思鄉(xiāng)的,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閨中懷人的,如王昌齡《閨怨》。長亭送別的,依依不舍的留念的,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情深意長的勉勵的,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坦陳心志的,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志向、理想”:建功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道理、智慧”:借詩歌表達領悟的哲理,宋代的說理詩尤為突出。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
“趣味、情趣”:借詩歌表達詩人對生活的特別感受和對生命意趣的領悟與別樣的追求。如陶潛的山水田園詩以抒發(fā)的隱逸之趣;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的,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昔勝今衰的感慨的,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借古諷今的情懷的,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青春易逝的傷感的,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仕途失意的苦悶的,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告慰平生的喜悅的,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自然,一首詩的意旨往往不是單一的,也是多方面的結合而以某一方面為主旨。準確把握詩歌的主旨是理解詩歌的核心。
賞析“技巧”:賞析詩的形式特色,主要指“字句”,“修辭”,“技巧”,“風格”四個方面。
“字句”:即鑒賞詩歌的語言。煉字、煉意,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還要進一步把握總體的語言特色,比如:清新、絢麗、明快簡潔、明白通暢、沉郁頓挫、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雄健、雄渾、雄壯、強健、渾厚等。
“辭格”:詩句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所取得的表達效果。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寄寓、寄托等。運用這些手法取得什么樣的效果,也需要認真領會。
“技巧”:(一)表達方式: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其中描寫、抒情是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語皆情語等。(二)結構形式特征: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三)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lián)想想象等。
“風格”:古代詩詞中常見藝術風格包括雄渾、曠達、豪放、俊爽、清麗、沉郁、悲慨、婉約等。
這一層次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其比較實在,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也是考試命題的重點所在。
第三層次:賞,玩味意象,神游意境。
這是詩歌欣賞中較高層次,也易為不少師生忽略。
意象,即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形象。意象,鮮明生動突出簡潔,飽含詩人的“情志理趣”,意味無窮,永遠賞玩不足,如醇酒,歷久彌香;似永不凋謝的鮮花,永遠艷麗芬芳。意象,全息地承載著詩人的情感思想,因而往往成為一首詩作的標志。
意境,指詩歌借助意象傳達出的意蘊和境界。意境,也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可以說,意境只能存在于欣賞過程中,即主觀想象和客體物象的交互作用中。就意象與意境的聯(lián)系而言,意境是意象得以成為意象的必不可少的背景氛圍;失去意境的滋養(yǎng),意象就如花朵失去土壤而必失去嬌艷芬芳而淪為殘敗的物象。
明了意象與意境的緊密聯(lián)系,玩味意象時,即可憑借詩中的意象,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聯(lián)想去體味去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去創(chuàng)造去豐富自己的情感藝術的世界,從而達到情感共鳴、陶冶性情、潛移默化的“詩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