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詩文學習中,會遇到字詞的讀音、詞性難于判定的情況。如果我們注意古代詩文對偶(或對仗)的特點,就可聯系整體語境,迅速而準確地判斷,避免曲解。
【關鍵詞】古詩文;解讀;對偶;釋意
我國古代詩文受漢代辭賦、駢體文等文體的影響,對偶(或對仗)句的使用是屢見不鮮的,只是我們容易忽視。借助這種語言現象,結合語境,釋文斷意,就會避免曲解、誤解文意。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針對個別案例,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拋磚引玉。
例1:“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保ɡ畎住秹粲翁炖岩髁魟e》)
之前的人教版注音為jué,新魯人版注音為jiào。
筆者認為jiào音正確。jiào,“喚醒、醒來”義?!坝X”處在一個結構相同的對偶句中。意思為“只有醒來時的枕頭和席子,失去了剛才夢中的煙霞”?!坝X時”與“向來”在此語境,是時間相對的兩個概念。“覺”讀為jué,釋為“發(fā)覺”,就破壞了語句的對稱結構。再如: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保纤沃祆洹秳駥W》)中的“覺”,即讀jiào,“醒來”之義。
在古代“覺(jiào)”沒有“睡覺”之義?,F代漢語的“睡覺”是由意義相反的兩個語素構成的,而且“覺(jiào)”的意義已經虛化,詞義已經偏到“睡”上了。
例2:“高者掛罥長林梢,低者飄轉沉塘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課下注釋無。在初中學生學過杜甫的這首詩。問學生大多數老師把“長(zhǎng)”讀為cháng。“長林梢”釋為“高高的林梢”,好像合理。但從前后語句對稱的角度再去理解分析,就經不住推敲了?!案哒摺薄暗驼摺钡摹罢摺敝复伙L“卷”走的屋上茅草,“掛罥”是“結掛、懸掛”之義,“飄轉”是“飛舞、飄轉”之義。前后兩句對偶,據下句“沉塘坳”推斷上句“長林梢”的“長”,當讀為動詞的zhǎng,而不是形容詞的cháng。讀為zhǎng,即“生長”之義。卷到高處的茅草懸掛到樹枝上,像長在了上面。意思是“下不來了”,很形象。吹到低處的茅草飛舞、旋轉沒入地面低洼之處的水中。上下句結構對稱,句意相連,形象鮮明,看似平淡之語,實際上很講究,顯示了一個大詩人錘詞煉句的語言功底。
運用詩歌上下句對偶(或對仗)的語言現象來詮釋,確實可以使我們把許多有爭議的語言現象簡單明了化,如: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保▌⒂礤a《烏衣巷》)
根據上下句對仗這一特點,推斷“花”為動詞“開花”之義,而不會認為是“野草的花”?!爸烊笜蜻叺囊安菀荒暌婚_花,烏衣巷口的夕陽依舊斜照著?!鄙n涼凄楚之意油然而生。再如:
“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保ú苎┣邸读主煊襁M賈府》)
“處”應跟“時”義一致,而不表空間、處所。
例3:“既無伯叔,終鮮兄弟?!保ɡ蠲堋蛾惽楸怼罚?/p>
根據上下文對仗這一特點來推斷,“鮮”應讀為表“少”意的xiǎn,而不能讀為表“新鮮”之義的xiān。
賞析中國古代詩歌,借用對偶(或對仗),更可以消除不少歧義,使形象更加鮮明具體。請看以下例句。
(1)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行行重行行》古詩十九首之一)
——巢,據上句“依”,應理解為作動詞,“筑巢”。
“胡馬”指北地所產的馬,“越鳥”指南方的鳥。相傳北馬南來后仍依戀北風,南鳥北飛后仍把巢筑在南向的樹枝上。這兩句運用比興手法,托物喻意。
(2)荷花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清響,據上句“香氣”,應斷為名詞性詞組。晚風送來鄰湖荷花的芳香,耳邊有竹葉上露珠滾落的聲音,這是多么逸情愜意的享受。
(3)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頎《古從軍行》)
——上句“風沙”為名詞,下句“幽怨”應為名詞,“行人”,指巡邏的士兵;“刁斗”,軍中巡更用的銅器,形狀像鍋,白天可用來做飯?!坝摹奔此监l(xiāng)之幽愁,“怨”對統(tǒng)治者之怨恨。風沙的怒吼聲使軍中的刁斗聲模糊不清,征戍者的幽愁怨恨,聽到琵琶聲又增添許多。琵琶本是賦予邊地風味的樂器,征戍者在這漆黑荒涼的夜晚,卻喚起了他們更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4)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杜甫《望岳》)
——鐘,匯聚、聚結,動詞。與下文“割”相對應。大自然將它的神奇靈秀集中地聚集在泰山身上,一個“鐘”字,傳神地寫出了自然的有情面。泰山因其高大,故其向陽面和背陽面在同一時間里竟判若晨夕,詩人選用“割”字表現這種景觀,別具匠心,體現了深厚的煉字功底。
(5)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別,離別,名詞。據上句“時(時代、時世)”斷定。感傷國事看到花更加眼淚飛濺,怨恨離別聽到鳥叫聲心更加驚悸。上句寫花,寫所見,感傷國事;下句寫鳥,寫所聞,傷感家事。花香鳥語本是賞心悅目的事物,詩人卻觀花淚更落,聞鳥心更驚,憂國懷家之情何等深沉。
(6)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重,zhòng,變重、加重,動詞。春雨下了整整一夜,如果明天早上起來看花,那經細雨滋潤而開得濕漉漉、沉甸甸的春花,一定會把整個錦官城打扮得濃艷、燦爛!一個“重”字,不僅將花開得艷麗舒展、連枝低垂的神態(tài)刻畫出來,而且含蓄地點出了帶雨而開的奧秘。讀者隨著詩人的想象,仿佛看到了春色滿城。
(7)今日菖蒲花,明朝楓樹老。(李賀《大堤曲》)
——據下句“老”,推斷上句“花”應為動詞,“開花”之意。今天還是菖蒲開花的春天,轉眼間就是楓葉凝紅的深秋了。菖蒲,一名白菖,又名泥菖蒲,水草名,有香氣,是“白草之先生者”。這里以“菖蒲”和“楓樹”對舉,意謂青春短暫,紅顏易老。別時容易見時難,等到別后重逢的時候,美好的青春時光卻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8)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王禹偁 《村行》)
——上句的“色”為名詞,下句的“香”也當為名詞,香氣。棠梨在秋天飄落了它的葉子,在山地上鋪了一層金紅色。蕎麥開滿花,雪白雪白,似能聞到它淡淡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