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類社會向信息社會發(fā)展的今天,教育信息也格外紛繁廣博。自學者要善于在信息的海洋里提煉出屬于自己的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自己的信息資料庫。否則,面對洶涌而來的信息潮,不是茫然而無所得,就是精華與蕪雜并存。
關鍵詞:教師自學能力;內驅力;優(yōu)化自學內容;選擇自學方法
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相適應,以自學為特征的繼續(xù)教育將成為人們面臨的一個普遍性、永久性課題。要使受教育者學會學習,以便在繼續(xù)教育過程中取得主動,教師自身必須會學習,必須具有豐富的學習經驗和較強的自學能力。
因此,教師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有三點:一是要有較強的內驅力,再是解決好自學什么和怎樣自學的問題。
1. 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
所謂內驅力,一般是指由人的心理欲望刺激生理機制而產生的能夠驅使自己從事某一活動的內在推動力。教師的自學內驅力,要求教師在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感的驅使下,自我激活學習熱情,使自學成為一種樂趣、一種需求、一種自覺而持久的個體活動。
由內驅力而引發(fā)的教師自學活動將會形成這樣一種最直接的正向效應:拓寬知識視野、優(yōu)化能力的結構——強化求知欲望、保持工作熱情——激發(fā)“鉆探”精神,提高教學效率。
2. 不斷優(yōu)化自學內容
自學內容的確定,關系到自學效果乃至于成效。自學者須在精選自學內容上認真思考,善于決策,不斷優(yōu)化自學內容。
(1)自學內容要“求博”。①求博于教育科學理論。教師通曉教育理論,可以不斷豐富教育的指導思想,不斷完善自己的能力結論,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尤其是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教師如果不以先進的理論指導實踐,就不能適應現代教育事業(yè)的需要。②求博于相關學科知識。如果對當代教師的知識結構作一分析,應包括三方面的因素,即教育理論、專業(yè)知識及與之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如果教師對教科書以外的知識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課堂教學就難以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當然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力也會大大減弱。當年魯迅先生曾告誡文學青年“不要專讀文學書,還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這雖然是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講的,但對教師來說同樣適用。
(2)自學內容要“求?!?。①求專于學科知識。學科專業(yè)知識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因素?,F代科技的日新月異,教育對象的發(fā)展變化,教科書的常編常新,都要求教師不論是否經過系統(tǒng)的專業(yè)培訓,都應在不斷變化的教學實踐中自學專業(yè)知識。一要系統(tǒng)全面,二要扎實精神,這樣才能厚積薄發(fā),講起課來游刃有余,運用自如。人們常用“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句話來形容傳授知識同掌握知識的關系。②求專于研究課題。教師在精通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應根據其專業(yè)特點和個人興趣,有目的有計劃地選取一個或幾個專業(yè)性課題,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這就需要廣泛積累研究資料,充實大腦“信息源”,以激發(fā)對研究課題的濃厚興趣。常見那些進取強的自學者,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對已知世界又不滿足,總是上下求索,永無止境。
3. 選擇自學方法
科學的自學方法是自學者的指路燈,它可以引導你少走彎路,順利到達理想的彼岸。自學方法的選擇因人而異。但其要求而言,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堅持不懈。
教師自學的目的是為了豐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影響他人(發(fā)表論文論著以饗讀者)、指導實踐(促進教學相長),其中又以指導實踐為要。因此,判斷教師自學能力高低的標準就在看其是否能學以致用?,F實告訴我們:缺乏自學能力,僅靠一教本、一教參維持教學的老師,往往工作平平,難有創(chuàng)新。而自學能力強的教師,則大都能把別人的經驗,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用以指導自己的工作,從而創(chuàng)作出不平凡的教育教學業(yè)績。另外,在自學過程中,教師應力求把結合教學實踐所獲取的大量有效信息內化為研究能力,進而轉化為研究成果,寫出有價值的論文論著。自學而不出成果,不是成功的自學。當然,“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功容易卻艱辛”,厚積才能薄發(fā)。只有常年不斷地堅持自學,打下堅實的業(yè)務功底,才能獲得教育教學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羅樹華,李洪珍.教師能力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