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由近現(xiàn)代的“虛君制”,聯(lián)想到中國古代的“無為”論。顯然這是因為它有相通之處,但是這兩者的差別不小,一個是政體,一個是道德說教。盡管根源都在君主世襲制與君主專制上,但因時代、地域、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使西方智慧產(chǎn)生了虛君制,它看起來似無花之果,因為它的花期太長;而“無為”論則是東方智慧的杰作,它繁花似錦,卻少果、無果。前者是晚熟,后者是早產(chǎn)。把兩者作點比較,當不無意義。
大權旁落之“虛君制”
像二戰(zhàn)前的日本天皇制,一戰(zhàn)前德國的君主制,當然不能算“虛君制”,那只是一種二元制的君主制。真正的虛君制,如近現(xiàn)代的英國,二戰(zhàn)后的日本,以及現(xiàn)代歐洲的一些君主制國家,才是貨真價實的虛君制。比如英王、天皇雖然是國家元首,但實權卻操縱在議會及首相、內(nèi)閣手中,英王、天皇并無左右政局的實權。下面我們以英國為例,看虛君制的建立是經(jīng)過何等漫長過程的。
“虛君制”是種通俗的稱謂,準確的稱謂應該是“議會制立憲君主制”。
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就建立了議會(國會),但它是服從國王的,是國王用以調(diào)節(jié)矛盾、向臣民收賦稅的工具。國家主權在國王,而不在議會,議會并非政權組織機構中的必要組成部分。經(jīng)過1640年的英國革命,推翻了王權專制統(tǒng)治,使王權服從議會,議會成了政權組織的主體,這才能算作議會制度。為了做到這一點,英國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議會有權決定國王的廢立。1688年政變,議會迎來荷蘭執(zhí)政的威廉二世入主英國,突破了王位世襲的傳統(tǒng),也就是從此可以按照議會的決定來選擇英王了。這才改變了不受法律干涉的君主世襲原則。1701年議會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明確規(guī)定,威廉死后無嗣,由瑪麗之女安娜繼承,安娜死后無嗣,由其旁系詹姆士一世之外孫女索菲亞及其后裔繼承。從此,英國議會有權決定國王的廢立。
2.剝奪國王的立法權、財政權與軍權。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規(guī)定不經(jīng)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廢止法律;不能釋放由于現(xiàn)行法律逮捕的任何罪犯;議員有言論自由;國會必須定期召開;法官行為良好,國王不能免職;絕對禁止國王不經(jīng)議會同意征收賦稅;絕對禁止國王不經(jīng)議會同意,在平時征集和維持軍隊。接著又頒布了一個《叛亂法》,非常緊急時期,國王可以征募和維持軍隊的時間為一年,但也必須得到議會的同意,從而確保了議會的立法權、財權與軍權。
3.內(nèi)閣大臣不由國王任命。1693~1696年,接受桑得蘭的建議,選任大臣須在下院多數(shù)黨中選任,這就改變了內(nèi)閣大臣由國王任命的慣例,從而也改變了大臣只是國王奴仆、御用工具的現(xiàn)象。
4.國王要按照議會決議辦事。1701年《王位繼承法》規(guī)定國王一切上諭都須有關大臣簽署才能生效。同時規(guī)定大臣對議會負責,不對國王負責,大臣去留由議會決定。這樣,國王自然得按照議會決議辦事了。
5.首相領導內(nèi)閣。1714年安娜女王逝世,根據(jù)《王位繼承法》,德國漢諾威王室喬治一世繼承了王位。第一個國王稱為喬治一世(1714~1727),他是德國人,繼位時54歲,因為他不懂英語,對英國國情毫無所知,所以討厭議會喋喋不休的討論,對內(nèi)閣會議也索然無味,1718年他就不再出席內(nèi)閣會議了。1727年,喬治二世即位,他英語還可以,但沉湎于酒色,懶理政事,一切交由財政大臣(后來的首相)辦理,從此形成了財政大臣即首相領導內(nèi)閣的制度。
6.內(nèi)閣與議會的制衡。1742年,沃爾波爾內(nèi)閣由于西班牙戰(zhàn)爭失利,遭到下院多數(shù)黨的攻擊,沃爾多爾內(nèi)閣便辭職了。這就形成了下院不信任內(nèi)閣時,內(nèi)閣須辭職的慣例。1783~1784年,小皮特內(nèi)閣遭到下院多數(shù)黨攻擊,內(nèi)閣不僅沒有辭職,反而由內(nèi)閣下令解散了下院,重新選出下院多數(shù)黨。多數(shù)黨支持小皮特內(nèi)閣,從此形成了內(nèi)閣也可以解散下院,并進行重新選舉的制度。如果新選出的下院多數(shù)黨議會對內(nèi)閣表示信任,這個內(nèi)閣就可以繼續(xù)執(zhí)政,如果表示不信任,內(nèi)閣就必須辭職。
7.國王不得影響議會表決。喬治三世(1761~1782)破壞法制,玩弄權術,培植君王勢力,建立聽命君王的政府,企圖恢復王權。1782年國會議決:下院議決問題,國王宣告其意見以影響表決,即犯下重罪。
8.現(xiàn)代政黨及政黨制度的形成。這也是確保虛君制的一個重要條件。1679年,英國雖然形成了托利黨、輝格黨,但直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政黨分野仍然不明,政黨沒有自己明確的思想綱領,政黨僅限于議會之內(nèi),且與派別名稱混用。大選中也打不出政黨旗號。隨著議會的多次改革及議會制度漸趨完善,更重要的是工業(yè)革命后,形成了強大經(jīng)濟實力的資產(chǎn)階級,同時隨著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出版發(fā)行物的擴大(1850年英格蘭的報紙發(fā)行量達6600萬份),至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原托利黨、輝格黨才完成向現(xiàn)代政黨的過渡:首先,具有統(tǒng)一固定的名稱,1837年托利黨正式稱自己為保守黨;二十年后(1859)自由黨基本形成;其次,政黨具有明確的思想綱領行動綱領,并將綱領付諸政黨行動;其三,具有完備的組織系統(tǒng),議會外的政黨組織大量建立;其四,政黨具有明確的毫不含糊的目標,即通過議會選舉,擊敗對手,上臺執(zhí)政。這樣一來,英國執(zhí)政黨才逐漸具備了現(xiàn)代政黨的四項職能:(1)代表選民,反映其意愿與利益:(2)競選,擊敗競選對手,獲取多數(shù)選票:(3)在獲得多數(shù)選票后,上臺執(zhí)政、組閣;(4)處理內(nèi)外政事,制定政策。
所謂英國的“虛君制”,就是這樣一步步實現(xiàn)與完善的。但是,英國法律規(guī)定,英王是世襲國家元首,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的世俗領袖,英王被看作“一切權力的源泉”、“國家的化身”。在法律上,英王擁有任免內(nèi)閣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總督的大權,還有權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有權批準法律。不過,這些權力已不掌握在國王手里。所謂批準,不過形式而已,所謂否決權,三百多年沒有一項被否決。相反,按照傳統(tǒng),國王不得主動過問政治問題。英國法律還有“國王不得犯錯誤”的原則。由于不干預任何政治事務,不負實際政治責任,因而也就談不上犯錯誤。那么,英王是不是毫無作用呢?也不。作為國家的象征,他超越于黨派斗爭之上,對于調(diào)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與各政黨的矛盾,能起一定的催化作用。比如,大選之后沒有任何政黨在議會中取得多數(shù)、或者在首相辭職、逝世的情況下,英王還掌握著由誰當首相的權力。盡管如此,他已經(jīng)完全不可能視國會、視輿論于不顧。
實權在握的“無為”
四千年的中國君主政體,從未產(chǎn)生過“虛君制”,甚至連十九世紀下半葉俄國、日本那樣的二元君主制也沒有出現(xiàn)過。但先秦時就已經(jīng)形成有點虛君制意思的“無為”論。而其思想內(nèi)涵又大大超過虛君制。首倡“無為”的是老子,而道家則大大豐富完善了“無為”論。
《易經(jīng)》《尚書》已有“無為”思想的萌芽。但《老子》成書之時,“無為”才成為一種明確的政治理論。這時君主世襲制、家天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君主不僅掌握著“祀”(神權)與戎(軍權),而且還操縱著臣民的生、殺、富、貧、貴、賤之“六柄”,關系到國之存亡,社會與人民之安寧。但是,大多數(shù)世襲之君又如何呢?他們生于深宮,長于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懼,大多驕淫失道,居勢使然。周公旦對殷商的三十一位君王有一個重要評論:只有中宗、高宗、祖甲三位君王,恭敬謹慎地治理政事,不貪圖安逸,“能保惠于庶民”。而其他的“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尚書·無逸》)。所以,多數(shù)君王“知識甚闕”、“見聞甚淺”、“體質(zhì)弱,夭折者多”。由秦至清,有生卒年可考查的皇帝229人,平均壽命39歲,許多皇帝不到三十歲就死了。他們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與獨立無稽、獨一無二的地位,決定了他們的大多數(shù)易驕難謙、易奢難儉、易惰難勤、易昏難明、易私難公。這樣的國君,還是“無為”為上,“不言”為妙,為的越多,錯的越多,說得越多,暴露得越糟。因此老子最早提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少鬧些亂子吧。這就是“無為”論形成的主要原因。
但是,這不是說“無為”僅限于庸、昏、幼君,就是明君圣主也宜“無為”。如果有為,那么必然產(chǎn)生無法避免的弊端與禍害。為什么呢?(1)由于封建國君的多數(shù),其道德是不完善的,他們的欲與為,同百姓之欲與為,是矛盾的,甚至是勢難兩全的。國君為了滿足私欲的有為,必然以犧牲人民的有為,損害百姓的利益,甚至不顧人民的死活為條件。尤其是雄才大略的專制國君,他們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有為”,會給社會與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2)孟子說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人們早已耳熟能詳。《淮南子·說山訓》好像把孟子這句名言形象化了:“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下乾谷;上求楫,下致船:上言若絲,下言若綸(由一絲之細變?yōu)橐粠е?;上有一善,下有三譽;上有三衰,下有九殺?!焙髞怼豆瓿怪窈啞烦鐾粒灿蓄愃频脑?,但比較粗糙。也許孟子還是簡練此種思想的。(3)主有為,臣以順從保官,以阿主求幸,主勞臣逸,責任在主。(4)“有為則讒生,有好則諛起”,犯言直諫、拾遺補缺者寡(因為搞不好要掉腦殼,滅三族),迎合討好者眾。因此,國君的“有為”即便是對的,往往也會扭曲變形,過度過分,好事辦壞。借用唐甄的話說:“天子于民眾,過及十一,禍倍百千”(《潛書·遠諫》),就會重演。顯然這種“無為”論,與虛君制的思慮和目的有許多相通之點。但“無為”論又有虛君制所沒有的內(nèi)容,即無名、無私、無欲、無己、無待之“無為”。
這是為君、為政、為學者的一種共同的道德修養(yǎng)的“無為”。在道家看來,為君為政為學這幾種人,絕大多數(shù)是有私、有欲、有待的。他們有為的后面是對權、利、名、位的追求與期待。所以莊子說:“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為仁義獻身的人少,從仁義中謀取私利的人多,因而他們的“有為”往往變質(zhì)走樣,成為無效之有為,有害之有為,乃至災難性的有為:(1)變成腳趾相聯(lián)的“駢拇”,六個七個手指的“枝指”,或肉瘤、疣子式的有為,“連無用之肉,樹無用之指”;(2)表面上仁義利人,實際上仁義利己的有為;(3)水行用車,陸行用舟式的有為;(4)野心家用以竊國盜民的仁義有為;(5)拔苗助長式的有為。正如孟子說的:“天下不助苗長者寡矣。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有害?!彼粤硪环N內(nèi)容的“無為”論形成了。用文子的話說:“無為”是“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文子·自然》)?!痘茨献印ぴ徰杂枴氛f得更清楚:“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患,可謂為無為矣?!彼哉f,“無為”就是在因勢順民循理的作為中,不夾雜個人的私欲私志,不為一己之名位權利害公道,枉正術。并且事成之后不居功、不擺好、不驕傲、不矜不夸。國君、臣子、學者,都能如此“無為”,豈不達到一個高尚的道德境界?又要少去多少無效的、有害的、災難性的“有為”呵!但真要做到這一點,并且僅憑道德說教,那不僅太難太難,而且?guī)缀醪豢赡堋?/p>
不可比較之比較
春秋戰(zhàn)國的無為論,不過是大權在握的“無為”罷了。歐洲的君主制或君主專制終于走向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或二元君主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的逐漸多元化:教會、貴族、市民、領主勢力強大,基督教把精神的權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從而客觀上剝奪了世俗君主政權通過思想教化來樹立絕對權威的可能性;同時歐洲戰(zhàn)爭少而規(guī)模小;還有著不同于中國的文化背景。而中國則沒有這些條件。中國社會幾乎是單一的農(nóng)業(yè)社會,政體也是一貫單一的模式:君主專制制度,而且早熟,從春秋或更早,君王不僅牢牢控制政權、軍權、而且還牢牢控制祭祀權,即神權。而且通過“學在官府”,牢牢地將思想教化的權力控制在王權、政權手中。春秋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規(guī)模之大,為時之長,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戰(zhàn)爭的結果使得君主專制與專制主義的統(tǒng)治方法得以強化,因而它只能產(chǎn)生“無為”的理論,而根本不可能走向所謂的“虛君制”。如果說,“無為”論與虛君制尚有相通之處的話,那么出發(fā)點都是企圖約束君權,防止濫用,避免暴政,減少失誤,杜絕國君的瞎指揮。但“無為”論是難以甚至不能與虛君制比較的。一個發(fā)生在古代,一個發(fā)生在近現(xiàn)代;一個僅僅是內(nèi)心的約束,一個是外在強制性的約束;一個是大權在握,卻希望他不用、少用,叫臣下去用(“君道無為,臣道有為”),君王加以監(jiān)督;一個則是一步步限制和削弱其實權,最后大權轉(zhuǎn)移于議會、內(nèi)閣,君王只起象征性、禮儀性的作用……總之,一個是道德說教,另一個則是政治體制。而這一切,又是建立在不同的經(jīng)濟基礎、不同的階級基礎、階級實力之上的?!盁o為”論中固然也有些糟粕,比如,老子、莊子就幻想倒退到三皇五帝以前的“小國寡民”時代。但是,“無為”論的主體是專制君主的君道無為,它企圖減少和避免集權于一身的君主的種種失誤與禍害。與其說“無為”是想限制國君的獨裁,不如說是想限制國君私欲的膨脹,即約束國君的私欲、私心、私事、私為、私智的。而“無為”論另外一種企圖是:同時限制和淡化為臣、為學者的功名權利欲,少些假公濟私,不搞拔苗助長,更不要“藏仁以要(邀)人”。自然這也不過是一種曲折的道德說教。但卻是虛君制所沒有的。如果國君真正能夠這樣“無為”,那么,是會減少失誤,減少上當受騙的。為臣、為學者能夠如此“無為”,也會少些違反自然的、過分自私的有為的。至于對于社會,則會避免災難性有為之害,從而有益于封建社會的穩(wěn)定,有益于自然經(jīng)濟的恢復與發(fā)展。文景與貞觀之治,是最好的正證,秦皇漢武的多欲有為之治,又是再好不過的反證。所以對于無限制的君主制來說,“無為”論是一種進步,也不失為封建國家長治久安之策。正因為如此,“無為”與“不言”才被《管子》視為君道之綱——“道紀”。
但是,真要從“無為”論走向虛君制,如果從夏算起,歷經(jīng)了四十多個世紀,這是條尚未走完的路。如果從《老子》誕生算起,那走了二十五個世紀,也還沒有完全走出來呀!“無為”與“有為”必須用制度與法律加以界定與約束,違者必究,這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