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師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由于生理上日趨成熟,而社會閱歷淺,心理上比較稚嫩。因而不善于處理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中發(fā)生的各種心理沖突,在突然的打擊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教師要全面把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他們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幫助他們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
水平。
一、 中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分析
從大量的中師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來看,當前中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的來說是好的。但為數不少的學生存在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厭學。一些學生在考上了師范以后對學習不感興趣,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講,思維遲緩,情緒消極,作業(yè)拖拉,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考試及作業(yè)的錯誤很高。
2. 逆反心理。一些學生對外界的刺激常常產生與常態(tài)相背的心理反應,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對抗態(tài)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以及進行頂撞。
3. 激怒。這類學生在受到一般或輕微的刺激時,情緒很容易波動,例如:生氣、急躁、發(fā)怒等等。這類學生報復心強,有時會無緣無故大聲哭叫,常有干危險事或愚蠢事的沖動,事后冷靜下來又后悔。
4. 社交恐慌。一些學生對社會交往行為產生強烈的恐懼,往往尋找借口回避,即使是與家人、老師、同學在一起也感到不自在。這類學生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稍有不順心的事情,便陷入痛苦之中。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tài)度,對老師的教育懷有警戒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等異常反應。
5. 嫉妒。一些學生看到自己的學業(yè)成績不如別人而心懷怨恨,不但不學習他人的長處,反而進行挖苦諷刺。
6. 不良嗜好。一些學生有吸煙喝酒等不良行為習慣,一些學生打游戲機上癮,并由此產生不少問題行為,影響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7. 焦慮。這種心理障礙在中師學生身上表現得比較普遍,大多數較輕微,持續(xù)時間短,對此,老師、家長不易覺察。心理學研究表明,輕微、短暫的焦慮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潛力,但在少數學生身上焦慮時間持久。容易焦慮的學生對周圍環(huán)境的刺激比較敏感,他們入睡難,易被驚醒,常體驗到莫名其妙的恐懼、緊張和心煩。這不僅對學習產生不良影響,而且若不及時疏導和診治,容易演變成恐懼癥、癔病等多種心理疾病。
8.抑郁。一些學生在情緒上通常表現為悲傷、孤獨、頹喪、自我評價消極,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對學習缺乏信心,對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對改變自己的處境持悲觀態(tài)度。這類學生往往不引人注意,他們不影響課內外秩序,不妨礙教學和各項活動,但隨著其不良情緒的發(fā)展,內心緊張程度加重,他們會日益消沉下去,嚴重的可能發(fā)展為抑郁精神疾患,有的做出自傷行為,甚至干出輕生行為。
二、 積極采取措施,提高中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面對中師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學校及教師應采取措施,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師學生的心理問題有著特殊性和規(guī)律性,因此教育時也應采取相應的方法。學校要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校還建立了心理咨詢處,幫助他們矯治和預防心理失調與心理障礙,教會他們自我心理保健。讓他們學會了解自我、正確評價自我、認識現實、正視逆境、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勞逸結合、科學用腦、提高學習效率、掌握從教能力;保持健康的情緒、借助釋放、升華、轉移、自慰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
(二) 通過活動培養(yǎng)健康心理
一方面,教師要教育學生增加營養(yǎng),滿足身心發(fā)展的需要,指導學生閱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觀賞體驗大自然、文學藝術、社會中的“美”,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懂得人生的真正價值并滿懷信心地去努力奮斗。另一方面,教師可遵循趣味性、可行性、發(fā)展性和序列性原則,采取制訂計劃、保證時間、人員和場地,積極宣傳,及時指導和認真總結的操作策略,針對中師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具體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心理。通過自立訓練,培養(yǎng)學生自立處事的心理品質,克服依賴心理;通過志向訓練,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克服惰性心理;通過情感訓練,培養(yǎng)學生活潑開朗的心理品質,防止閉鎖心理。
(三) 幫助學生學會交往
實踐證明,群體中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和諧的關系使人感到溫暖,產生安全感;相反,彼此冷漠,互不來往,甚至仇視和猜忌的關系使人產生壓抑和焦慮,缺乏安全,導致多種心理問題,影響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要幫助學生與父母建立良好的關系,要指導學生尊重父母,理解和體諒父母的苦心。其次,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熱愛學生,對學生充滿希望和信心,這樣,學生受到鼓舞,就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品德修養(yǎng)。再次是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教師要指導學生恰當地評價自己和他人,正確認識他人和擇友,與同學團結友愛,彼此溝通思想,達到相互了解和信任。最后是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地與異性交往。破除對異性的神秘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樹立正確的性道德觀念,使男女生相互尊重、關心和愛護,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科學文化中去,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
(四) 進行學習方法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從教能力
主要包括:教會學生科學用腦,促進智力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地獲取知識;增強學習毅力,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及時分析自己學習中的得失,糾正錯誤;克服“高原現象”,積極消除學習中的疲勞;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制訂學習計劃,掌握學習規(guī)律,形成積極健康的學習心理,培養(yǎng)自己的從教能力。
(五) 優(yōu)化班級心理環(huán)境,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規(guī)教育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這主要有賴于學生所處班級心理環(huán)境的狀況。研究表明,班主任是營造班級心理環(huán)境的關鍵人物,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在教育實踐和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的心境,養(yǎng)成開朗健康的性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其次要以愛心治班,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學生,真誠地與他們交往;以民主治班,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組織他們參與班級管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創(chuàng)造寬松的班級氛圍;通過班團活動、墻報、板報、專題討論、主題班會等途徑,促進健康輿論的形成;以活動治班,在適當的時候帶領學生登山、郊游、在輕松的氛圍中溝通師生心靈,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這樣,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吸引和團結所有同學,建立起民主、和諧、信任、友好的群體關系,使得人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煥發(fā)出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量,從而鏟除滋生心理問題的土壤,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