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課程改革,課程標準變成新的了,教材也換新的了。然而我們卻時而不難看到依舊的教學面貌,學生的學習方式并未改變,學習成效并沒有得到多大的提高,學生得到的發(fā)展與他們應該得到的發(fā)展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不禁令人深思,問題的癥結究竟是什么?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告訴我們,相信95%的兒童能掌握學習,教不好一是教材,二是教師。通過這些年堅持不懈的高中俄語教改實踐和探索,我更深切地體會到,課程不僅僅是指教科書,即教師教的教材,更多地體現為教師、學生、教材和環(huán)境四個要素的優(yōu)化整合;課堂教學過程也不只是教師單向地由此及彼實施教學計劃的過程,它還應該是師生間良性互動和諧共振的課程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的過程。因此如何實現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教學效果最大化,就必須關注學生,關注師生交往!
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一節(jié)課下來往往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則記得手臂酸麻。但是,學生的積極心態(tài)消減了,課堂氣氛沉悶了;學生的思維過程被忽略了,其心智活動也被阻止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非但沒有提高,反而是下降了。老師即使講的再生動、再辛苦,但在教學實效性上卻幾乎乏善可待!因此,隨著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逐漸意識到,這種教學模式是無法培養(yǎng)出當今社會所需的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的。新課程認為,現代的教育是教和學的內在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因此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師生的共在、共享、共樂,是以教促學、互學互動的過程,沒有師生和諧的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明白了這一根本教學理念,筆者在平時的俄語教學過程中就一直堅持用它來指導自己開展教學。
在平日的聽評俄語課上,我們看到的大多數俄語教師仍然是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教學。教師講解單詞、詞組、課文和語法,而學生則是背誦單詞、句子和課文。通過這一途徑來學習俄語,我們在高考考試中往往能獲得高分,但是學生的口語實踐能力相比之下明顯地比不上學習英、日語的學生,這種差別一方面來自語言本身結構的復雜性,另外一方面和教學中采用的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樣學外語,為什么學習俄語的學生和其他語種的學生會有很大差別,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傳統(tǒng)的俄語教學法課堂上,學生主要任務是理解教師所講的東西,教師教什么,他們接受什么,是一種被動的學習知識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其他學科的課堂上也許還可以,但是在外語課堂上這種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很少有練的機會的教學方式卻無法培養(yǎng)學生實際的交際能力。改變過去的那種“注入式”教學方法,改變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那種單方面主動和單方面被動的關系,正是交際法教學所要求的。在交際法課堂上,教師既是編劇、導演,也應該是演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在模擬的交際課堂上,師生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回顧自己上過的較成功的俄語課,不難發(fā)現,學生參與面越廣,師生之間的交流就越和諧,課堂教學效果也相應越好。其中有一堂課,至今令我難以忘懷,不僅給我很大的啟發(fā),也進一步促進了我以后的教學工作,使我體會到,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的重要性。記得當時學校省級俄語教學基地掛牌,學校安排我講一節(jié)俄語課。我準備了《貝阿鐵路》這一課,然而課前的幾次備課一直無法令我滿意。
面對這種局面,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學習的主體者——我的學生們。果然通過互相間的交談,同學們的建議不但使我找到了教學靈感,還使我獲得了教學新的思路,即通過計算機網絡輔助語言學習,創(chuàng)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與活動。于是課前我讓學生自發(fā)組成合作小組,查閱有關俄羅斯鐵路資料。沒想到這一作業(yè)激起了學生學習熱情,學生分頭行動。我也不敢有絲毫怠慢,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課堂實踐中,融入“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更多的活動機會,把俄羅斯名曲、名畫引入俄語教學,學生在藝術情境中感悟俄語,欣賞藝術。讓學生多看、多聽、多議、多說,產生進一步學習俄語的濃厚興趣。
我把教學過程分成四個步驟:1)介紹俄羅斯鐵路,2)詳細介紹貝阿鐵路情況,3)播放有關錄像,4)閱讀教材課文內容。作為訓練言語的課,重點放在了詳細介紹貝阿鐵路情況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安排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必須時刻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的一開始,大屏幕上出現一列列車,奔馳在叢山峻嶺之間。隨著列車的行進,音樂響起。這是一首快樂的俄羅斯歌曲《藍色車廂》。整個過程為30秒左右。作為教師不用語言描述,學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學生和著美妙的音樂一起喊出《БАМ》。教學在相當大程度上具有游戲的特點,教學中不時引入新的詞匯,在生動的對話中進行操練,或在多人會話中引入需要的詞組和語法。在教學中經常和學生交流,詢問他們的意見,與他們一道提出質疑,交流彼此的看法。一堂課學生積極發(fā)言,師生間和諧交流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而教師和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也得到了以教促學、互交互學的作用,并大大提高了俄語教學的效果。學生不僅增加了許多文化背景知識,而且俄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真可謂一舉多得。
這堂課如果說有些特色的話,它應當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和諧民主的師生交流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高,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心態(tài)是放松的、開放的、積極的;維持學生學習興趣是持久的。師生之間是一種心神的互動。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只有在最佳情感條件下,才會產生真正的習得。”
(2)和諧民主的師生交流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能有力地促使學生廣泛、靈活地思考,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應變能力。能為學生智力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提供有效的途徑。俄語教學實踐性特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師生交往的內質就是發(fā)展學生的這種能力。
(3)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借鑒了先進的教學經驗,更新了教育觀念,開拓教育思路,探索新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給學生非常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不斷調整教學難度,使外語教學跟上時代的步伐,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
古人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苯處熞淖冋n堂教學死水一潭的局面,同樣需要源頭活水。將活力引進課堂,用活水澆灌學生的智慧之花,關鍵在于和諧民主的師生交流。對于學生來說,包容與鼓勵,是奮進的催化劑:對于教師而言,學生永遠是價值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