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生長的家庭環(huán)境各不相同,對于學習的重視程度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充分利用機會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掌握其學習動態(tài),及時摸清少數(shù)學生后進的原因,然后根據(jù)存在的問題,施以有效幫扶,促使后進逐步向前進,從而最終達到“中等發(fā)達水平”。我們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
記得,在我們接手的一個班級中,有這樣一位小男孩,名叫許磊。孩子的父親因尿毒癥醫(yī)治無效,三十而逝,家中只剩下年邁的爺爺以及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孩子的父親病看完了家中所有的積蓄,還借了幾萬元的外債;孩子的母親也是小病不斷,身體日漸消瘦,家庭的重擔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來。雖然接受過各種形式的捐贈,但怎奈負債太多,杯水車薪,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的母親深感要解決根本問題,脫離貧困,還得靠自力更生。為了生活,更為了明天的幸福,孩子的母親毅然走出家門,前往上海打工,孩子就托付給爺爺照看。爺爺本身就年事已高,行動遲緩,能給孩子煮個飯洗件衣已很不容易,想讓他為孩子進行有效地輔導(dǎo),那是比登天還難,因此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一塌糊涂。
另外,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本身就感到自卑、膽怯,逢事便無所適從。平時的目光讓人感覺總是黯淡無神的。為了提高他的自信,更是增強他的學習興趣,我們經(jīng)常利用課堂間隙與下課時間,主動走到他身邊,詢問他一些家中的小事或了解其課堂聽講情況。比如說:“今天中午家里吃了些什么菜?好吃嗎?你吃了幾碗飯?……”、“你爺爺昨天下午放學有沒有來接你?你高不高興?想不想爺爺每天下午都來接你?”“這節(jié)課學的‘比多少’你聽懂了嗎,會比較誰多誰少了吧?”
剛開始,與他說話,他顯得有些拘謹,支支吾吾,不知所云。后來,他逐漸地感覺到了我對他的關(guān)心,冰凍的心有點感動,也就不再那么受拘束了,說話自然也就流暢了。這時我們也由衷地感到有點欣慰。但是,我們很清楚,光改變孩子的自卑和膽怯還不行,這孩子的學習方面還有點成問題:平時回答問題正確率不高,作業(yè)正確率有待提高。對于改變這一點,我們是不太有顧慮的。因為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這孩子的資質(zhì)還不錯,只是做事是個慢勁頭,正應(yīng)了民間那句俚語,叫做“三拳打不出一個慢屁”,做作業(yè)更是如此。所以我們時常利用中午到校時間或下午放晚學時間,對他在作業(yè)上或平時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或掌握得不太熟悉的地方,進行單獨輔導(dǎo),直到讓他聽懂會做為止。
我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做事要細心,為人要誠心,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會有所收獲的。對于學生的教育我們是盡心盡力的,尤其對于后進生我們傾注了更多的關(guān)愛,我們堅信:不久的將來,這孩子會用自己的行動和成績向我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的,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