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社會子系統(tǒng)各個方面的和諧,而校園的和諧主要就是課堂和諧的實現。和諧課堂具備五個要素:和諧的課堂人際關系、和諧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和諧的教學節(jié)奏、和諧的時間安排、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的理想就是建設和諧課堂,為此教師必須做到:密切師生感情、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藝術,并正確處理課堂不和諧行為。
關鍵詞:和諧;和諧社會;和諧課堂
2006年十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主要任務。這個決定為中國勾畫出一幅清晰的和諧社會“走向圖”。構建和諧社會目前已成為中國政治共識,而且必將成為我們每個公民的社會共識。
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必然要求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實現和諧,既要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子系統(tǒng)之間的和諧發(fā)展,又要促進各子系統(tǒng)內部的和諧發(fā)展。而學校就是一個微觀的社會,校園的和諧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課堂則是實現校園和諧的一個主要陣地。
一、 和諧的含義
《呂氏春秋》里介紹了“和”的含義:“和”即“正六律,和五聲,達八音,養(yǎng)耳道也”;“諧”是形音字,從言,皆聲?!稜栄拧分姓f “諧,和也”。把“和”與“諧”連在一起構成的“和諧”,就是指存在差別的各個成分可以相互協調地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和諧的最初含義表明: 首先,和諧以承認個體的差異為前提;其次,和諧的目標是各部分之間的協調。
和諧社會則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即良性運行和協調發(fā)展的社會。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的社會,是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chuàng)新和健全的社會,是穩(wěn)定有序的社會。即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所謂和諧課堂,是師生良性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的課堂,是師生關系融洽、民主氣氛濃烈、設計科學合理、教學目標明確、旋律主調清晰的課堂。
二、 和諧課堂構成的基本要素
第一,和諧的課堂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建立和諧的課堂也必須首先建立起和諧的課堂人際關系。課堂人際關系主要包括兩種: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其中尤以師生關系為重。而師生關系建立的重要責任人就是教師。
“親其師而信其道?!绷己玫膸熒P系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它對于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動機、維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的心態(tài)、以便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等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可能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上一門課程;也會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厭倦學習某一門課程。
從字面上理解,和諧就是:“和”字左邊是禾,右邊是口,“諧”字左邊是言,右邊是皆。要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就要讓人人有飯吃,人人有發(fā)言權。而創(chuàng)造和諧課堂中尤為重要的就是人人都有發(fā)言權。應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給予同學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發(fā)言的權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
第二,和諧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
良好課堂教學必須是圍繞教學內容,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實現學生有效的學習。其中,教學內容是課堂的核心,教學形式只是一種手段。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教學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是為學生數學學習服務的。恰當的、豐富的、新穎的教學形式能使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則會干擾教學目標的實現,只能事倍功半。教學形式必須服從于教育的本質,服從于學習內容,服從于學生學習的特點,服從于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時,既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景,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遠離或背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同時要注意情景創(chuàng)設的多樣性,避免重復刺激所造成的疲勞和厭倦;并且要注意情景創(chuàng)設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
第三,和諧的教學節(jié)奏
課堂教學節(jié)奏指課堂教學過程中各種可比成分在時間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規(guī)律地交替出現的形式。這些可比成分主要有教學的密度、速度、難度、重點度、強度和激情度等。通過這些可比成分的有規(guī)律地交替和變化,教育者不僅可以有效地傳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而且可以有效組織教學和調控學生注意力。實踐表明,良好的教學節(jié)奏可以把學生帶入教學美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混亂失調的教學節(jié)奏則容易導致學生不滿,并可能引發(fā)課堂問題行為。一般說來,教學節(jié)奏的變化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前述六種可比成分都可按照“弱→強→弱”或“強→弱→強”的趨勢加以交替、重復、變化,多次循環(huán),形成起伏有致的教學節(jié)奏。此外,“弱→漸強→強”和“強→漸弱→弱”的變化模式也可在一定情況下收到好的節(jié)奏效果。我們應很好地把握這些變化規(guī)律,并根據教學實際靈活運用,以處理好教學的整體節(jié)奏,提高教學管理質量。
第四,和諧的時間安排
要控制好課堂節(jié)奏,必須把握一節(jié)課的知識容量。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分析教材、明確教材的知識容量,并思考應強化哪些知識、弱化哪些知識、補充什么知識。一節(jié)課的知識容量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一般講,一節(jié)課給學生的知識容量應以學生能接受、能消化為限度。知識容量過小,學生吃不飽,節(jié)奏松弛,激發(fā)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知識容量過大,學生消化不了,煮成“夾生飯”,影響教學效果。這些知識如何傳授?哪些是重點,需濃墨重彩?哪些是非重點,該輕描淡寫?這些則需要合理控制時間。課堂教學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的,教學時間是影響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控制和改變教學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控制和改變教學活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了解、研究教學時間,并根據教學需要對教學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和控制,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一節(jié)課45分鐘有個總體安排,開頭結尾要靈活機動,重點難點要留足時間,具體到每節(jié)課時應根據該課的實際需要分配時間,既要定時定量,又要靈活機動,井然有序、節(jié)奏鮮明。
第五,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也稱課堂心理氛圍,即班級集體在課堂上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積極的課堂氛圍能使同學們心情舒暢,注意力集中,思維敏銳,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高漲,能積極思考和發(fā)言,師生交流融洽,從而使師生雙方都進入最佳的狀態(tài),并取得較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而消極的課堂氛圍會使同學們注意力渙散,學習興趣下降,影響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的協調,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創(chuàng)建和諧課堂,就要有效避免課堂不和諧因素的出現。雖然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但是教師的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畢竟是不同的。要建立和諧課堂,首先應該從我們教師自身做起。
三、 教師如何建設和諧課堂
第一,密切師生感情
首先,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態(tài)度的體驗。積極的師生情感能創(chuàng)造出愉快的教學氛圍,感染、鼓勵學生,強化學習動機,同時能激發(fā)老師的教學熱情,使師生雙方配合默契,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為了密切師生感情教師首先要有感情,要有獻身教育事業(yè)的獻身精神,愛崗敬業(yè),才能樂于奉獻,用自己的敬業(yè)精神感化學生,從而贏得學生的敬佩和愛戴,密切師生情感。其次,老師要熱愛學生?!皭廴苏呷撕銗壑?,敬人者人恒敬之?!薄胺彩墙處熑狈鄣牡胤剑瑹o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fā)展?!倍韲逃彝袪査固┮苍f:“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yè)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對學生,要以愛為本,多一點尊重和信任;要注重個性,多一點欣賞的眼光,因為學生是正在發(fā)展中的個體,而非已經完成發(fā)展的個體。寬容他們在成長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他們的行為,才能使學生在感動與信賴中不斷密切與老師的情感。再次,教師要注意工作方法,培養(yǎng)師生情感。老師要做到言語親切,溫暖學生;目光和善,可親可敬;表情自然,可信可賴;教學耐心,感化學生;人格平等,尊重信任。這樣師生間才能心理相容、關系和諧。
第二,更新教育觀念
首先,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傳統(tǒng)的觀念將教師視為“真理的化身”、“知識的權威”,教師的使命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但是信息時代的教師觀就要求我們意識到:教師與學生一樣是需要不斷發(fā)展的生命個體。應該自覺成為終身學習的楷模,學習的革命的先行者;教師不僅應努力成為涉獵廣泛、博學多才的“先生”,更為重要的是要努力成為學生求知過程中富有經驗的組織者,做學生的求知伙伴;教師應摒棄不合時宜的師道尊嚴,鼓勵學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堅持民主性原則,發(fā)揚教學民主,就像美國威廉姆·多爾教授說的那樣,將教師角色定位為“平等中的首席”,通過師生互動,在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中,積極地與學生的心靈共舞,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其次,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傳統(tǒng)的學生觀將學生簡單視為知識的接收器和存儲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新的學生觀要求教師將學生視為活生生的人,要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照顧到他們作為人的主觀感受和生命需求,要意識到學生天生就有求知的本能、上進的欲望和自我發(fā)展的生命沖動,要給學生選擇的自由、說話的權利、自我的表現的機會。面對個性鮮明、千差萬別的學生,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課堂教學就應堅持主體性原則,打破教師的話語霸權,允許學生進行多元表達,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的舞臺。
第三,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提高,最終決定了學生素質的提高。教學好壞的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而教師的素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專業(yè)理論素質和教學素質。老師能否成為學生的表率和楷模,受制于老師自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講道理是否使人信服,首先取決于教師的個人影響力。如果教師不能為人師表、率先垂范,講一套,做一套,所講道理很難使學生信服、教學就很難取得收效。
專業(yè)理論素質是教師業(yè)務素質的根底。我們不單要掌握本專業(yè)教學的基本原理,還要注重關注理論前沿,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體系、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如果教師只停留在教材上內容,而不善于從現實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中查找事實根據,很難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也難以收到良好教學效果。只有教師理論功底提高了,才能提高科研意識和能力,才能提高教學水平,也才能最終提供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素質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的教學素質來源于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斷總結、摸索經驗和教訓,學習如何將專業(yè)的基本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其實這就又涉及教學藝術的問題了。
第四,提高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就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遵照教學法則和美學尺度的要求,靈活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圖像、調控手段,充分發(fā)揮教學情感的功能,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實施的一套獨具風格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教學藝術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調控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要嘗試不斷提高教學藝術。我們要不斷提高教態(tài)藝術、導課和結課的藝術、語言藝術、導思的藝術、節(jié)奏藝術、板書藝術和應變藝術等。
第五,正確處理課堂不和諧因素
課堂教學是一個充滿變化的復雜過程。教師備課充分,雖然可以盡量使教學有序進行,但是還是無法完全避免課堂的不和諧因素的出現。這就要求教師時刻把握住課堂變化的脈搏和發(fā)展趨向,及時地采取靈活有效的應變策略,變課堂不和諧因素為和諧因素,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教學目的的圓滿完成。
一旦課堂教學中出現不和諧事件,教師應注意沉著冷靜地了解分析事情真相,以愛護學生為前提,迅速做出恰如其分的處理。同時注意分析和發(fā)掘其中的積極因素,并盡量做到因勢利導,化消極為積極,變阻力為動力,化腐朽為神奇。使其成為啟迪學生智慧、磨煉學生品質、激發(fā)學生情感,使全體學生都受到教育的一次機會。同時注意將時間和效益在課堂教學應變中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做到費時少、收效大,而不應讓不和諧事件成為雜音喧賓奪主,以致沖淡了課堂教學的主題,影響和諧課堂的實現。
綜上所述,和諧課堂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是師生的共同愿望,是校園和諧與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堂和諧,與其說是一種現實狀態(tài),倒不如說是一種理想境界。課堂和諧是我們每一個教師追求的目標。唯有課堂和諧,才能培養(yǎng)完善發(fā)展的個體,才能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