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把“進化”一詞定義為:“生物逐漸演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的發(fā)展過程”。這里的“由低級到高級”一般被理解為“由劣到優(yōu)”、“由落后到先進”。例如很多人就是這樣認為:高級先進的優(yōu)秀人類是從低級落后的劣等生物“進化”而來。那么,生物為什么要做這樣一種進步性運動?或者問:推動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的動力是什么呢?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那是因為人有思維。然而,沒有思維的動物、植物,乃至藏在生殖細胞核里的遺傳基因,它們又如何知道什么是“好的”?究竟是什么動力在“推動事物積極向上”呢?
為了解答這一問題,許多學者提出過不同的“動力模式”,但終究不能自圓其說。最近,有人又提出:“遺傳信息復制”將有望成為生物進化的動力。但是,他們能真正找到生物進化的動力嗎?我們對此表示懷疑。
懷疑的依據(jù)是:不論什么理論,只要它自稱能夠解答生物進化的動力是什么,它就必須回答:為什么地球上還有那么多生物沒有進化或者進化那么緩慢?為什么同一種動力只對一部分生物起作用,而對另一部分生物不起作用或者只起很小的作用?為什么進化會出現(xiàn)停滯和爆發(fā)的不同階段?當進化停滯的時候這種動力到哪里去了?當進化爆發(fā)的時候這種動力是怎樣聚集到一起的?
這是生物進化中的“動力怪圈”。如果沒有這種“推動事物積極向上”的動力存在,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的進步性進化在理論上就講不通;如果有這種動力存在,又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解釋:為什么地球上還有那么多生物沒有進化或者進化得那么緩慢。
面對這個繞不出去的“動力怪圈”我們不得不提出這樣一個猜想:這種能“推動事物積極向上”的動力根本就不存在。生物的進化根本不是人們想象的那種進步性進化,而是一種無所謂進步與退步的中性進化。
所謂“中性進化”是指生物利弊得失各向都同時均衡發(fā)展的一種演變過程。當有“利”的方面越來越多時,有“弊”的方面也越來越多,其結(jié)果表現(xiàn)為事物的“利”與“弊”總是均等的。把進化前后的利弊得失疊加起來,其實際進化的總值為零,其進化結(jié)果整體向外顯現(xiàn)為不好不壞的中性。(注意:這里的“中性”是“有利有弊”的,與木村資生中性學說的“無利無弊”是有區(qū)別的。)
當生物的進化不再是進步性進化,而只是一種利弊均等的“中性進化”以后,各物種之間的關(guān)系就還原成了一種平等的關(guān)系?!吧镞M化的動力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實質(zhì),也就不再是“生物為什么會越來越高級”而是“生物為什么會演化(或稱中性進化)”。這樣,我們不僅走出了“動力怪圈”,而且我們還發(fā)現(xiàn),許多曾經(jīng)十分棘手的問題也能得到解答。
生物的進化之所以是中性的,其根源在于推動生物進化的動力是中性的。事實上,自然界的所有力都是中性力,例如電磁力、萬有引力等等。它們或者推動事物運動或者保持事物靜止(相對),不論是運動還是靜止,它們的作用都是使事物在某種力量上獲得平衡,而不是打破平衡去推動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發(fā)展。
推動生物做中性進化的中性動力,也是一種能夠推動事物運動但沒有好壞優(yōu)劣之分的作用力。中性動力只能將事物從一個中性位置推向另一個中性位置,或者將事物保留在中性狀態(tài)之中不讓事物游離于中性狀態(tài)之外。
在推動生物做中性進化的過程中,有兩種中性動力在起作用。
第一種是可以促成生命起源,也可以促使已有生命發(fā)生變異的動力(簡稱第一動力或變異的動力)。例如來自宇宙間或者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某種射線、某種物理的或化學的刺激等等。第一動力引發(fā)的變異與達爾文主義認可的變異一樣,不具有方向性和適應性;所不同的是,這種變異不再是只有“利”沒有“弊”或者只有“弊”沒有“利”的“單向”變異,而是利弊均等的“雙向”變異。它只是一種將事物從一個中性位置推向另一個中性位置的中性動力。
第二種是大自然賦予所有生物求生存的本能釋放出來的一種動力(簡稱第二動力或求生存的動力)。這種動力是自然界必須存在的。如果生物沒有求生存的本能,起源以后的生命就不會存活,不會延續(xù)。第二動力與拉馬克主義認可的一樣,具有方向性和適應性;所不同的是,它的作用不是促使生命發(fā)生變異,而是促使在變異之后只顯現(xiàn)“弊”沒顯現(xiàn)“利”,造成生存困境的生命,把變異中的有利部分發(fā)掘出來,讓變異后的利弊均等,從而求得生存。當生物得以生存以后,由變異引起的“利”與“弊”都得以顯現(xiàn),求生存的動力也就自行消失。因此,求生存的動力并不會推動生物去追求“更好的”生存。這一點與拉馬克主義認為的生物都內(nèi)在地和必然地趨向于完善化(不斷向上)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因為這種動力是給予面臨生存困境的生物以求生存的本能,將只有“弊”沒有“利”的生存條件改變成為有“利”有“弊”的生存條件,所以它是一種將事物保留在中性狀態(tài)之中,不讓事物游離于中性狀態(tài)之外的中性動力。
第一動力引發(fā)的變異雖然是利弊均等的雙向變異,但是,它顯現(xiàn)出來的利弊卻不一定均等。有的變異將“利”隱藏起來了,只向外顯現(xiàn)“弊”;有的變異將“弊”隱藏起來了,只向外顯現(xiàn)“利”。這樣,生物的變異從外表看起來就是利弊參差不齊的。然而,被隱藏起來的“利”或“弊”總是存在的,這是一切事物的共性。
當?shù)谝粍恿σl(fā)的變異最初向外顯現(xiàn)為“利”時,它表現(xiàn)為能夠讓生物很好地存活下來,隱藏著的“弊”則隨著生物的存活而迅速顯現(xiàn)出來;當?shù)谝粍恿σl(fā)的變異最初顯現(xiàn)為“弊”時,它表現(xiàn)為生物的生存十分艱難,這時就必須依靠第二動力——求生存的動力將隱藏的“利”發(fā)掘出來,生物才能得以生存。任何一種生物都只能在有“利”有“弊”的條件下生存,只有“利”沒有“弊”或者只有“弊”沒有“利”的生存都不符合自然法則,都是不真實的。
被求生存的動力發(fā)掘出來的“利”當然不是額外多出來的“利”。而是后到的“利”對先來的“弊”做出的補償。當利弊均等以后,求生存的目的達到了,求生存的動力也就自動消失。因此,“第二動力”雖然具有方向性和適應性,由于它只是推動利弊不均等的事物變成利弊均等的事物,所以它仍然只是一種將事物保留在中性狀態(tài)之中的中性動力。
求生存的動力之所以要“逼”著生物去發(fā)掘隱藏著的“利”,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那就是由自然界的均等法則使然。
當變異最初顯現(xiàn)為“弊”時,生物就很難存活,如果不能把隱藏著的“利”發(fā)掘出來,這種只有“弊”沒有“利”的現(xiàn)象就會破壞均等法則。因此,自然界的均等法則必然通過“求生存的動力”將隱藏著的“利”發(fā)掘出來,把所有生物都置于利弊均等的中性狀態(tài)。這樣,自然界的均等法則既是引發(fā)“求生存的動力”的直接原因,更是推動生物進化的真正動力。
從這里我們看到,當變異后的物種其利弊顯現(xiàn)為均等時,生存壓力小,生物得以存活,但是,生物卻還是原來那個生物沒有什么改變,即這種生物沒有進化或者進化緩慢。當變異后的物種其利弊顯現(xiàn)為不均等(“弊”多“利”少)時,生存壓力大,生物難以存活,但是,在“求生存的動力”發(fā)掘出隱藏的“利”,將不均等變成均等以后,生物不但因此存活了,而且生物有了很大的改變,或者說,生物因此進化了??梢娚鎵毫υ酱螅镌饺菀走M化,當然,前提是不被生存壓力壓垮。
第一動力是生物進化的根本,第二動力是生物進化的保證。第一動力告訴人們: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只可能是群體而不可能只是個體;第二動力告訴人們:不論是群體還是個體,只要生物感受到了生存危機就必然去求生存。并且,第一動力與第二動力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相互配合,共同發(fā)揮作用。
第一動力和第二動力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不再具有“由低級到高級”的超自然性,和只作用于部分物種的神秘性。它們與自然界的其他力一樣,對所有生物都一視同仁,不論“高等”、“低等”,在可能變異的時候都給予變異的機會。在需要求生存的時候都給予求生存的本能。
有了這樣一對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中性動力,生物進化中許多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才因此得以解答:為什么一些生物進化了,一些生物沒有進化?為什么一些生物進化快。一些生物進化慢?為什么一些物種的性狀變化是連續(xù)的,一些物種的性狀變化是間斷的?……這些疑問都不再是難題。
這就是生物進化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