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認為,退休離職意味著人生進入了低調的生存狀態(tài),遠離了紛爭和繁忙,僅有的是守志和休養(yǎng)。但4年多的審讀員生涯,卻讓我產生了不同的感受:有壓力、有責任,更有夕陽晚唱中的高歌和奇文疑義辨析中的快樂。有人說,審讀員是在“發(fā)揮余熱”,老之所為也;我卻說,這是人生新的抉擇,它如大幕開啟前的序曲一樣激蕩豪邁……
擔任青海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室審讀員,與兄弟單位的審讀員一樣,之前曾為人作嫁,即謂舞文弄墨,所以有過很長一段報人生涯。我曾經在黨報做過文藝副刊編輯,也參與過新聞研究,后來因工作需要,去了專業(yè)報工作,最終坐了老總的位置,成為名副其實的“記者頭子”。而對于報刊審讀,很長時間我一直這樣認為——審讀是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為找茬尋隙而臨時組織的班子,它是報社本身開展評報工作之外,由新聞出版局多設的一雙“眼睛”。而當退休之后被聘任為審讀員,漸漸地,我為我過去對審讀工作的膚淺認識而慚愧。過去,一切從報紙出版經營者的利益出發(fā),把審讀當做可有可無的事,而對于摞成堆的審讀報告,從來也沒有拆封閱讀過。這樣對于審讀成果漠然視之的態(tài)度,今天除了自責,更多的是愧疚和陣痛。學會尊重,這是我擔任審讀員后上的深刻一課!
審讀是政府行政部門執(zhí)法職能的一部分,有些像管理者與被管理的情形。而在以往,作為報人是很難接受并理解的。把生產的報刊產品呈交給新聞出版審讀機構,猶如把商用產品交給質量技術監(jiān)督部門檢查,在市場經濟逐步深化的今天,審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顯現出來。而對于一個審讀員來說,除了政策水平、知識含量、辨別能力等,更重要的是熱情和責任。
初到審讀崗位,面對的是百種報刊,盡管有大致上的分工,與另外一位老審讀員專審報紙,但那也有好幾十種。處于初級階段的我,僅能從報章中發(fā)現錯別字,挑一挑版面語言的問題,停留在一般的報評水準。但是,要真正擔當起審讀員的責任,我感覺到必須加強學習,拓寬視野,要從報紙編輯的心境中走出來,實現一個艱難的角色互換,即把報人的我轉換成審讀員的我,從辦報“當局者迷”的角色,轉到審讀“旁觀者清”的角色。
經過迷茫和思考,我終于開始用心去學習和掌握大政方針、法律法規(guī)、新聞出版理論。首先從提高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入手,鍛煉審視的眼力和辨析的能力,視野漸漸從正字指謬拓向輿論導向、文章內涵、報刊宗旨、編采業(yè)務、經營行為等方面,一批有分量、有的放矢的審讀報告在《青海審讀》亮相,展示了我的審讀成果。
隨著審讀工作的不斷深入,慢慢我感覺到了一種緊迫感。首先,我感到了時間的緊迫。每天都要翻閱近期出版的報刊,有的略讀,有的細讀,總也讀不完,總感到沒有時間去讀,以至要遠離許多愛好,如搓麻將、聊天、逛茶園等等。另外,我感覺到了精力的緊迫。我們的《青海審讀》是每月出一期,總共4個審讀員,輪流擔任責任編輯,而且稿件都出自4人之手,所以寫稿量也大。為此,在審閱大量文字之后,就要求盡快形成審讀報告,每月至少兩篇,有時還要挑燈熬夜地干,壓力大,精力消耗更多。盡管如此,我仍然精力旺盛地把它當做完完全全的新事業(yè),全身心地投入并融入角色。
除了靜態(tài)審讀(即坐在審讀室里審讀),2005年底,省新聞出版局領導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審讀思路,我們把它叫做“面對面”,就是走出審讀室,到基層新聞出版單位,與編采人員們進行面對面的審讀交流。這是對傳統(tǒng)審讀工作的一個創(chuàng)新,而對于我們來說,這是鍛煉和考驗,更是我們施展才干和能力的機會。
記得2005年底,在省局一位副局長的率領下,我們驅車上千公里,先后到青海西部的格爾木、德令哈等地,最遠還到了青海石油局在甘肅敦煌的基地,與基層的《格爾木報》《柴達木報》《青海石油報》等報刊社的編采人員進行“面對面”的審讀交流。面對不同類型、不同開本、不同文種的報刊,由于出發(fā)前已經有了分工和充分的準備,一旦進入“零距離”的工作,審讀交流效果驚人的滿意。一些報刊社的編采人員聽完我們質樸、熱忱的審讀意見和建議后,異常興奮地與我們交流、暢談,氣氛十分熱烈。而當我們要離開時,一雙雙大手緊緊地握別,目光中閃爍著感激,場面特別感人。
至今,我們先后往省內的一市五州約20家報刊社進行了“面對面”審讀,得到了基層編采人員最熱烈地歡迎,從而促進了全省審讀事業(yè)的發(fā)展。
評價準確、批評善意、有的放矢、直言不諱……當我們每到一處能得到當地領導和報刊社這樣高的評價時,心里油然而生一種崇高感和自豪感。這里面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經驗積累,更有孜孜探求、勇于實踐的奮斗精神。我深深地感悟到,除了自身所具備的審讀眼光、政策水平、分析能力,一種由為意識形態(tài)服務的忠誠所涵養(yǎng)的寬容和理解,是搞好“面對面”審讀的關鍵。正是這一寬容大度、彼此理解的審讀風范,以及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才有了冷靜把脈、細致判斷、精確描述的審讀觀點,才有了與基層采編人員的共鳴和回聲。一位總編感慨地說,“審讀員老師們的點撥使我們眼前豁然洞開,‘面對面’審讀給了我們辦好報刊的信心和力量?!?/p>
實際上,每完成一次“面對面”的審讀交流,我總有一陣激動和亢奮,有一刻強烈的成就感。而當沉浸在這種工作活力帶來的快樂之中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審讀工作的高尚意義,其次才有著“天生我才”的驕傲。我甚至感到,這種感覺在以往的工作歷程中十分麻木,而在今天卻表現得這樣有力。由此,在多重的感悟和認識之后,我毫無怨言地承受著壓力和重負,并把今天的審讀工作看做一艘揚帆出征的巨船,情愿高揚起大帆,放眼大海,乘風破浪。
審讀是批評,審讀更是學習。我曾經不止一次地說,審讀不僅為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和環(huán)境,而且督促著我去完成創(chuàng)作研究的夙愿。琳瑯滿目的報刊無償地敞開在面前,給我傳遞各種信息和知識,幫助我對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幾年來,靠著這塊豐腴的文化土壤的滋養(yǎng),我在省內一些報刊先后發(fā)表了《昆侖山子面王母之謎》《蟾文化考》《喇家遺址與人主人禹》《蛙紋非蛙之我見》等論文,并在省內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而可以說,審讀對于我有著重要的意義:審讀促我上進,使我的生命更具價值,更有活力。
審讀,一個分量很重的工作!
(作者系青海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