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短篇小說及戲劇大家汪曾祺逝世10周年之際,由《北京文學》、北京作家協(xié)會和北京魯迅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的汪曾祺研討會暨《汪曾祺的一生》圖片展,5月18日上午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舉行。會上,資深的文學評論家、編輯家,汪曾祺的生前友好、親屬和汪曾祺家鄉(xiāng)高郵縣的相關(guān)人士近300人參加了紀念會。被稱為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圣手”、《北京文學》前任主編,也是汪曾祺生前好友、80多歲的林斤瀾談起他的這位摯友,飽含深情地說,我常常覺得這個人好像還活著,我在夢中醒來,還在等我去品酒,還在門后邊等我去神聊。資深評論家何鎮(zhèn)邦則認為汪曾祺的人品和文品是相一致的。中年評論家季紅真談起,由于汪曾祺的作品的產(chǎn)生,使之成為一個流派,她當年因為此研究,還考上了文學博士。評論家白燁認為汪曾祺先生是本真為人,本色為文的一個人,他有獨特的人生和獨特生活姿態(tài)而成為一代文人的榜樣。作家、也是汪曾祺研究專家蘇北坦承自己之所以能寫點東西,純粹是汪先生陽光的照耀。會后,他便把對汪先生的這種感受,撰文發(fā)表在了2007年5月19日的《人民日報》副刊上。作家潘軍卻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汪曾祺。他認為汪曾祺當年被“四人幫”控制使用,受命去改編《沙家浜》,應該說對一個多年受壓抑的作家,也算是有了一個狹小的創(chuàng)作空間,即便狹小,當時的汪曾祺也會感到身心愉悅的。而且他認為汪曾祺是率性而為的一個人。作家趙大年用詼詣的語調(diào)談起,汪老當時雖已過天命之年,卻博得許多年輕女孩的青睞,因為她們常常圍在他身邊向他索畫。
原《北京文學》專職副主編陳世崇披露了汪老諸多名篇佳作在《北京文學》上發(fā)表的過程,并回憶了《北京文學》前任負責人李清泉與汪曾祺編讀往來,成為文友知已的歲月。稱,正是因為李清泉的慧眼識金,才得以讓汪曾祺眾多的文學作品在《北京文學》上刊出,總計有數(shù)十篇文學作品在《北京文學》上發(fā)表。原《人民文學》副主編、資深編輯家崔道怡也想起他從1960年就和汪曾祺交往的趣事,而且他還干脆就將汪曾祺自己寫的小傳和汪先生就一篇要發(fā)表的稿子寫的信件讀給與會的人聽,從這字里行間,人們不僅看到了一位老作家的才情,并為其為人為文的認真態(tài)度而折服。作家劉慶邦坦言自已走上創(chuàng)作的道路是同汪先生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
來京工作后第一次參加社會活動、就來參加汪曾祺研討會的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看到展覽大廳里擺放的她年輕時與汪老合影的照片,感慨道,汪曾祺是她創(chuàng)作的榜樣,她的創(chuàng)作軌跡深受其影響。汪曾祺的后人也言鐵凝是當年汪曾祺最為看好的一個女作家,如果他能看到鐵凝今天斐然的成果,想必在天之靈也會感到很欣慰了。
汪曾祺的研討會由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章德寧、北京作家協(xié)會專職副主席李青與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郁共同主持。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既以作家又以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的雙重身份,列席了研討會,并代表中國作家協(xié)會以志紀念,還向參加紀念研討會的汪曾祺的家屬表示了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