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麗的夢想、單純的快樂似乎在一步步離我們遠去。
蒼莽叢林間,瑪雅文明湮沒了;絲綢之路上,高昌古國消逝了。人類在消逝中進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悵惆,也有“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曠達……
讀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請以“行走在消逝中”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fā)人生真情實感,也可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
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襲。
【試題解讀】
這道試題詩意盎然,別致新穎,讓人眼前一亮。話題不僅體現(xiàn)出思想性和文學性,而且充滿思辯色彩,既能考查考生的思維與寫作能力,又能引導考生去體味與感悟人類文化的意蘊,使語文考試真正回到了語文本體。
“行走”,對于個人,它是一段人生的風景;對于人類,它是一部進化的歷史。“消逝”則是一種失落、一種無奈、一種憂傷,現(xiàn)在趕走了過去,而現(xiàn)在被未來趕走,沒有不消逝的行走,恰如沒有不行走的消逝,于是蘇軾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p>
每個人都行走在自己的路上,或是快樂,或是辛酸,或是幸福,或是傷感,千姿百態(tài)的行走就是千姿百態(tài)的人生……考生可以放飛思維的翅膀,追憶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感悟,寫美麗夢想的漸漸消逝、單純快樂的逐步遠離,也可以寫思想的漸漸成熟、認識的逐步深刻;你還可以展開靈動的聯(lián)想與想象,跨越時空,將目光投向漫長的人類歷史,思考文化與思想的變遷、國家與民族的興亡;你更可以關注今天這個大變革的時代,捕捉時代的投影和回聲。
看來,這道試題顯示出極度開放的命題特征,為考生提供了廣闊的選材空間。考生既要處理好“實”與“虛”之間的關系,又要重視思辨,總之,你的思考必須有深度,不落俗套。(王周平)
【點評名師簡介】
洪方煜國內較有影響的作文研究專家,為《中學作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五期的封面人物和《讀寫訓練》2005——2006年度第六期封底人物,在150余種刊物上發(fā)表專業(yè)文章600余篇,專著、編著、參著近50部?,F(xiàn)供職于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臺州中學。
【佳作展示】
異鄉(xiāng)人游城記
異鄉(xiāng)人今天找到梅湘婷,告訴她自己想逛一下這座繁榮的城市。于是,梅湘婷便領著異鄉(xiāng)人去了野生動物園。
異鄉(xiāng)人拿著門票,看著上面的介紹發(fā)呆。原來上面寫著:“到本園你將觀賞到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p>
梅湘婷她先是來到了猴園,遠遠地便聽見園內的流水和猴子嬉戲玩耍的聲音。異鄉(xiāng)人開心極了。他小時候就喜歡猴子,家鄉(xiāng)猴子又多,他便是整天混在猴子堆里長大的。可他一進猴園,卻沒有看到一只會動的猴子——那些猴子全是假的,剛才聽到的聲音也是高音喇叭里放出來的。異鄉(xiāng)人失望極了。就問梅湘婷這是怎么回事。梅湘婷哂笑說:“這年頭哪還有猴子呀!都被那些人捉去賣給飯店賺錢了。”“賣給飯店?”“是呀,沒聽說猴腦的營養(yǎng)價值極高嗎!”異鄉(xiāng)人一聽有些驚呆了,木訥地點了點頭,說:“原來如此,原來如此?!?/p>
接著他們來到了熊園。這里的熊倒是真的,可是都呆呆地趴在地上,目光呆滯,奄奄一息的樣子。異鄉(xiāng)人又問:“這又是怎會回事呢?”梅湘婷說:“沒看見墻上貼的介紹嗎?這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只熊了。熊皮珍貴,那些人都把他獵去賣錢了。就這三只還是克隆出來的呢!”異鄉(xiāng)人一聽,又只有木訥地點點頭,說:“原來如此,原來如此?!?/p>
最后,梅湘婷領著異鄉(xiāng)人來到了科技園。異鄉(xiāng)人一看不禁感慨道:“不錯,真的不錯!這里什么都有,克隆機、轉基因、電腦合成……一切與高科技有關的,這兒全都有。”梅湘婷也自豪地說:“瞧,咱人類多偉大,啥都能造出來!”異鄉(xiāng)人說:“人類最高明之處就是能再造出個到處都有活蹦亂跳的生物的自然來!”
回到家里,異鄉(xiāng)人給環(huán)保局寫了一封信,向他們反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問題??墒菦]幾天信卻退了回來,原因是:查無此地址!
異鄉(xiāng)人不解,就去問梅湘婷。梅湘婷一聽哈哈大笑:“環(huán)保局的人沒飯吃,早就改行了?,F(xiàn)在是哪行掙錢干哪行,誰還管你什么生態(tài)問題!”
異鄉(xiāng)人這回沒有點頭就說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名師點評】“這年頭哪還有猴子呀”“猴子被捉去賣給飯店賺錢了”,“沒聽說猴腦的營養(yǎng)價值極高嗎”“熊皮珍貴,那些人都把他獵去賣錢了,就這三只還是克隆出來的呢”梅湘婷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卻反映了觸目驚心的現(xiàn)實,我們的生態(tài)已被破壞到何等程度!文章反應的問題,令人警醒。體式上,作者有意識模仿當今小說界較有影響的藤剛“異鄉(xiāng)人系列”的寫法,極為逼真。首先是人物的設置,作者直接移用“異鄉(xiāng)人系列”中的異鄉(xiāng)人與梅湘婷,有意識與藤剛的小說進行媲美。其次是寫法,模仿的也是異鄉(xiāng)人眼中的現(xiàn)實世界,借以表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的荒誕。
(洪方煜)
為生命的美麗,微笑前行
人生,一個行走的過程,一種體驗,一種解脫。
——題記
我是喜歡“行走”這個詞的,有一種超然的淡薄心境。人生是一場旅行,途中有不同的風景,給人或喜或悲的情感。但是,我想,人生是值得感激的,在這個原本不熟悉的世界里,我們都是過客,是世間那千千萬萬的路人之一。每一天,每一個人,都在時間的長河里浮浮沉沉,都在歷史的車轍上悄然前行。
沒有什么比時間更殘酷更凄絕,它讓繁華的都會消逝:讓絢麗的生命消逝,也讓璀璨的美景消逝,正如《圣經》里所說:我們都有共同的歸宿,那就是永恒的死亡。是的,死亡和消逝。
消逝的生命是不可逆轉的,但總有什么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死亡的降臨無人可以扭轉,那么就活在當下吧。人生路上,走走停停,穿枝拂葉間,有無數(shù)風景。讓內心充滿安恬和淡定,噙著微笑緩步而行,總有美景,不辜負你。我想,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是自己的人生吧。
是的,自己的人生。人生如旅途,道路阡陌交錯,但每一個人腳下都一定有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也只有那一條路,才能讓自己走得寧靜淡定,走得神采飛揚。讓清晨的曉風拂面而行,讓漫天溫柔低垂的星斗作為背景,也許有艱難有困苦,也許有歡聲有笑語,也許什么都沒有,只是一條越走越寬的路,但是我已無所遺憾了。
這是我自己的旅途,我的收獲在于路上的每一處風景,每一種體驗和記錄。我不強求每一朵春花的嫵媚,強求它們?yōu)槲叶恢x;也不想沉湎于初雪的純潔、夏日的張揚。因為我知道,這些終究也只是生命中的過客,一切都會消逝。
但我還可以記錄下一些。我要我的眼看過千般春色,讓我的唇吟唱古今萬種詩情。我要我的心像風一樣靈動,像水一樣清澈,像山一樣內斂。我的欣喜不賴于生命的無窮無盡不謝不敗,而在于“遇花解花”,“遇水微笑”的心境。
所有的一切,甚至是我自己,都是時間長河里的一粒沙礫,一朵浮萍,終究都會消逝的,但是我的心如此寧靜,我的愉悅來自于這生命的過程,我在生命中哭過笑過,這已是足夠了。
人生就是一個行走的過程,是一種體驗和一種解脫。生命的消逝是一定的,但還有的是值得發(fā)現(xiàn)和收藏的美景。而我愿為這生命的美麗,微笑前行。
【名師點評】人生是一場旅行,途中有不同的風景。在這個本不熟悉的世界里,我們都是過客。而時間卻讓繁華的都消逝,包括絢麗的生命和璀璨的美景。既然這樣,那就活在當下吧。人生路上,走走停停,穿枝拂葉間,有無數(shù)風景。讓內心充滿安恬和淡定,噙著微笑緩步而行,總有美景,不辜負你。而這其間,總有一條喜歡你行走的路線,讓你收獲并記錄路上的每一處風景。這個行走的過程既是體驗,也是解脫。文章層層翻轉,最終得出了“為這生命的美麗,微笑前行”的結論。文章感悟中飽含哲理,文心曲折。(洪方煜)
行走在消逝中
時光好像淘氣的孩子喜歡踮起腳尖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扮演的總是匆忙的趕路者。
在期盼和等待中,時光且行且逝。
一切都變得倉皇而又模糊。
除非,我們能夠停下,遠遠地回顧。
——題記
每次到杭州,總改不了晚餐后和父母漫步西湖邊的習慣。今年的“五一”又是在杭州過的,我們依舊喜歡延續(xù)這份默契。住的地方離西湖很近,走五六分鐘就到了。
晚上七八點鐘,我們走在湖濱路上,旁邊就是夜色中的西湖。我總是固執(zhí)地認為此時的西湖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刻。少了白天的那份喧鬧,多了夜的寧謐;少了白天的那份明艷,多了夜的深沉。像一位江南的美人,帶著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一抹羞澀,楚楚地躲在黑暗中的一隅。泛著波光的湖水,仿佛是她那淚光點點望穿秋水的明眸;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就像是她青黛色的微蹙的眉,寧靜,深邃,令人窒息的美。
走累了?熏我們在湖邊的長椅上坐下。晚風帶著湖水的微涼和樹木的清香輕撲在臉上,湖水柔柔地撞擊著岸堤濺起晶瑩而細小的水花,寶石流霞映襯著寂寞的黑色的夜空,月光如水?熏星辰璀璨,透過層層霧靄在湖面上漫溯......
就在那么一瞬間,我突然怔住了:一年前的記憶和周遭的景物竟然如此一致地重疊在一起,絲毫不差,所有的細節(jié)一一浮現(xiàn)。去年,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這個地點,風也是這么輕,天也藍得那么深,我也挽著父母的手,靜靜地坐在湖邊同他們交談。連街拐角處的星巴克的落地玻璃窗透出的溫暖柔和的光,也是驚人的相似。
記憶被拂面而來的涼風拉到更早些。我仿佛看到了十幾年前那個夜晚,一對年輕的夫妻帶著他們六歲的女兒在西湖邊散步。小女孩紅撲撲的小臉蛋,紫葡萄般的明晃的大眼睛,穿著一條墨綠色的連衣裙,小心翼翼地緊跟在父母身后,好奇地看著周圍陌生的景致。最后她在父親的背上酣酣睡去。也許那時的她根本沒有去留心身旁的光影,父母眼神中流露出的溫柔的光彩,微笑中滿是愛憐和滿足。
十幾年后,這一切竟清澈而明晰地縈繞在周圍,近得觸手可及。生命與生命的交錯中竟隱藏著這樣的時刻,讓我重拾早已忘卻的感動和溫情。是我遇見了從前的我,還是從前的我遇見了現(xiàn)在的我?為什么幾年前十幾年前的那個幾秒鐘可以這般完整精致地保存在心里?為什么它會在瞬間盛大地重現(xiàn)?是因為相似的風,相似的花香,還是因為生命中不易察覺的相似的心情?原來,過去的時日并不會真正消逝和離開,只不過需要一個淡淡的提醒。
我終于可以理解。為什么《詩經》里活著那么多紛紛攘攘的人物;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離我們恍如隔世,但當我們重新打開經典,這一切又重新激蕩鮮活;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三千年前那個桃花盛開的春天,聞到清風中荷葉翻滾散發(fā)出的幽香,瓦爾登湖水面的漣漪尚未平靜。
時光消逝,對美,對愛,對生命的激情和熱愛從未消逝和離開。在漫長的人生甬道上,我們不妨稍作流連,重拾消逝中的感動,重拾對生命的熱愛。
【名師點評】文章的題記如一首小詩,寫出了過去的美好時光,引出了自己行走于消逝中的記憶的感動,自然地引出了下文。正文部分,作者寫了西湖的美,寫了父母對自己的愛,最后用“時光消逝,對美,對愛,對生命的激情和熱愛從未消逝和離開”作了總結并點題,分合有致,主旨突出。
(洪方煜)
樓間流年
我們的樓層,排排聳立,以西方的形式。剛硬的線條,不加雕琢的框架,是亞里士多德嚴謹?shù)恼撌?;明亮的大窗,寬敞的空間,是中世紀教堂傳出的頌吟;卷曲的簾幕,褶皺如浪般起伏的床巾,是莎士比亞仲夏夜浪漫的遐想。我們以西方的姿態(tài)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駐足,駐足在富麗的幻想和精神的迷醉里。而我們的傳統(tǒng),我們的古建筑,正帶著五千年的回憶消逝,消逝在歷史中。
我來到塵世的一角訪你。你的紅漆剝蝕,朱檐掛網。不再,你如歷史鼎盛時的紅顏韶華不再。我抬起頭,任破碎的陽光重重砸在臉龐。仰望,如稼軒望到你殘落的容顏。杜鵑聲切,長門宮怨;縱然千金買取相如賦,徒留舊人哭。時間的流帶走武帝的功績,你的金屋;你的歌注還在縈繞。怨在重樓。
我緩步攀登,遺落了一級級空蕩的跫音,像歲月之鞭驅趕歷史的車輪,輾過一個王朝的衰亡。大軍兵臨城下,有義勇如漢景帝,成就穩(wěn)固的帝業(yè);亦有昏庸如陳后主,自彈著《玉樹后庭花》,任泥沙滾滾,淹了雕梁畫棟,埋了萬里江山,葬了人民對一個王朝最后的信心,民怨如在耳畔。恨在重樓。
我且停且行,撫過這些歷史的積淀,不覺來到樓頂,恍如華夏行到了盛唐。唐明皇創(chuàng)造了一個盛世,無論是物質的富足抑或精神的滿溢。而一切升到峰頂?shù)氖挛锒加械袈涞奈kU。當李隆基攜著楊貴妃恣情霓裳復六幺時,佞臣的心已在膨脹,并終化為一場駭人的波濤,樓上歌舞升平,樓下草木蕭蕭,屬于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象。悲在重樓。
我披開繡闥,俯視雕甍,景隨境遷,千年的情未改。登樓,從為賦新詞到覽盡世間愁,我的心隨你起著波瀾。落日,鴻鳴,無論是辛棄疾,還是柳三變,或更古的王粲,愁是系在樓上的千年的解不開的結。為了樓的禁閉結構,我們民族的心也為之閉了千年。愁在重樓。
就是這樣一種建筑方式,維系著東方從始至終的怨、恨、悲、愁。這個封閉的意象,隨著歷史行了千年。當它終被實用主義的西方思維所取代,或者說終于在物質形式上停止了前行,我們不必感到恐慌。因為,它已深入多少代人的骨髓,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認同,鎖住了東方人善感的心。遠去的,消逝了;一切珍貴的,卻在行走中積淀,并蓄勢著華夏文化下一次在世界范圍的振興!
梵志獻花問佛,佛曰:“放下。”
樓,正如一切普遍意義的事物,它放下了陌上的繁花似錦,放下了章臺的翠柳蔭蔭。放下的,逝了,而它本身攜帶著的文化,卻在消逝中前行。
【名師點評】作者思接千載,視野萬里,打能古今時空,審視中外文化,信手拈來,都是一些典型的事例,從漢武帝到陳后主到唐明皇,從王粲到柳三變,到辛棄疾,從司馬相如到梵志,筆鋒所及,皆是素材;歸納分析,均含深理。內容厚實,感悟深邃。行文上,作者由觀樓到登樓,在登樓中感悟傳統(tǒng)文明的消逝,進而思索:遠去的,消逝了;一切珍貴的,卻在行走中積淀,并蓄勢著華夏文化下一次在世界范圍的振興!進而以梵志的話為契機,由眼前到將來,進一步深化了題意。在登樓的遐想中,作者由現(xiàn)象到本質,領悟了怨、恨、悲、愁的情緒,并歸結到樓“封閉”的意象上,嚴謹巧妙。(洪方煜)
在消逝中尋找美麗
幾千年前,有位圣人就曾望著江水這樣感嘆:逝者如斯夫。年年歲歲的花開花落如流水般帶走從前。行走在往事的落英繽紛里,我們采擷著曾經的花瓣,回想起那些逝去的花兒,抬頭微笑。
時間如白駒過隙,總有一些畫面要淡淡地逝去。是“人面不知何處去”的悵惘,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哀痛,抑或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無奈?我們確實感到這些逝去如林花謝了春紅般太匆忙。那些消逝的風景,那些遠去的背影,留給我們的不只是回憶與哀思。在這歲月的殘垣斷壁中,我們或許還能夠找尋到無法被掩埋的美麗。
山陰城的沈家花園,陸游的感慨“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猶在耳邊回響,消逝的只是當年的相敬如賓,只是倩人飄飄的衣袂和嘴角的那一抹淺淺的笑靨,只留下傷心橋下的驚鴻照影。而銘刻的卻是石壁上那兩首被歲月剝蝕卻依稀可見的《釵頭鳳》,然而,這段經典不會消逝,千古一放翁留下的感動不會消失,他用一生愁鑄成的“淚痕紅氵邑”鮫綃透”的柔腸寸斷,怎會那么輕易令人忘卻?在緘默的塵封記憶中感悟消逝,在消逝中尋找遺留的美麗與感動。
歷史在向前,時光碾過我們來時的痕跡,總會留下一些碎片,一絲余溫尚存的感動。我們無法阻攔那些畢竟要逝去的東西,但我們卻可以從中發(fā)掘出遺留的美麗讓我們細細品味,被它們所感動,也被它們所鼓舞,有淚可落,卻不悲涼。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睍r至今日,壯士已去,但歷史會銘記這段壯舉;滕王閣上那場高朋滿座的盛筵不再,留下的卻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姑蘇城外的那名學子,飽含著落第的凄涼,卻吟唱出千古聞名的《楓橋夜泊》……這些消逝的背影,讓我們哀而不傷,詮釋的點點滴滴都是消逝中的美麗。
行走在消逝中,在遠去的風景中尋找遺留的美麗,緬懷那些逝去的曾經的最美。
行走在消逝中,卻依然可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濡潤一身的清涼與芬芳,在消逝中尋找生命的美麗。
【名師點評】消逝的美麗何止千千萬,作者卻由歷史文化名城的名勝沈園入手,選取了令人感慨不已的陸游與唐琬的故事,無論是從歷史還是文化,無論是從名人還是領域,都極具典型性。這是點上的事例。接下部分,作者以一句“歷史在向前,時光碾過我們來時的痕跡,總會留下一些碎片”為過渡,聯(lián)想到荊軻、王勃、張繼等人,從面上進行了鋪寫,點面結合,內容厚實。語言上,作者蘭質慧心,以自己的詩心觀看歷史,找尋美麗,所見之景,所找之物都充滿了詩情畫詩,筆下的語言也有一股詩意在流淌:倩人飄飄的衣袂和嘴角的那一抹淺淺的笑靨,只留下傷心橋下的驚鴻照影……行走在消逝中,卻依然可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濡潤一身的清涼與芬芳……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如詩如畫,值得咀嚼。
(洪方煜)
且行且逝
當高樓代替了小院,當智能代替了牛耕,當馬路代替了古道,當轎車代替了寶馬雕車……一切都幡然改變,歷史的車輪碾下了它的印記。
當戲說代替了歷史,當面具代替了誠意,當詩人的高歌被濁世的烏云所遏,當小巷的跫音再也揭不開三月的春帷……我又不禁回想:是何時盈月?lián)Q了殘鉤?
現(xiàn)在的人太急,還未謝去春紅,又等不及殘冬了;現(xiàn)在的人太精,還未辦事,就想著報銷了;現(xiàn)在的人太累,早出晚歸,還要擔心明天的工作。何時姑娘的高跟鞋再也踩不出原先的美麗?何時孩子的衣裙襯不出該有的純真?那朝迎晨鐘,暮送夕陽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復返;那“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時光再不復存在。是什么,偷偷地取走了我們純樸寧靜的心靈?
我們一路相攜而來,卻越走越遠,包袱也越來越重。丟點什么吧,讓自己輕松一下。但是,人們卻丟掉了一點閑逸,丟掉了一點純真,丟掉了一點信任,最終留下的,是空空的、麻木的心。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誓言離我們太遠,速食愛情如煙花炫爛,這,才是現(xiàn)代人追逐的對象。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情漸行漸遠,高效高速才是信息進代的追捧。
拋棄“日日相思不見君”的惆悵,思念是太奢侈的東西,不如牽一根話線,拉直那一點的距離。
傳統(tǒng)的太重太多,我們需要的是簡單、明了、機械??墒?,可能嗎?因為太急,所以想直行;因為太忙,所以想速食;因為太精,所以想偽裝,而其結果,是包裹了厚厚的自己,卻希望對方向自己展露真誠,得到的是越來越遠的距離。
一天天,似蠶兒織繭,越來越厚;我的絲長長的,卻到達不了對面的你,彎彎曲曲,押彎抹角,卻一直以為很近很近。
癡人看歷史,是水中觀月,霧里看花。不明白相如為何如此大度,容得下那廉頗;不明白那諸葛孔明為什么不廢了阿斗而自立;不明白納蘭為何不過紈绔生活而喜結落魄文人……因為癡人們被歷史磨蝕了,他們的眼已漸漸被朦朧所覆蓋,他們的心門正被自己慢慢關閉。
走吧,走吧,那被芳草所侵的古道已逝于夕陽下。每一步,都在揮手告別,然后再給自己套上一層繭。少了桃紅,少了柳綠,少了誓言,少了思念,唯一多了的,是我與你的距離。
且行且逝,凄凄雨下。
【名師點評】現(xiàn)實的人走得太急,太急于事功,而錯過了途中美麗的風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匆忙的腳步中越走越遠。各種壓力使他們再也享受不了遙遠的詩意。作者的許多觀點切中了現(xiàn)實的流弊,作者的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現(xiàn)代人的同情、規(guī)勸。語言上,作者很自覺地將讀過的詩為我所用,化入到自己的語言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濃重的詩意氛圍:“當小巷的跫音再也揭不開三月的春帷”,“拋棄‘日日相思不見君’的惆悵,思念是太奢侈的東西,不如牽一根話線,拉直那一點的距離”,“癡人看歷史,是水中觀月,霧里看花”,讀著這樣的句子,我們如讀著一句句詩行,沉浸在作者創(chuàng)造的詩境中。
(洪方煜)
指間沙
花瓣,從枝頭飄零,在空中舞出唯美的痕跡。
星辰,從夜空滑落,在云間劃下無奈的弧線。
細沙,從指間穿過,在地上蓄起薄薄的積淀。
是的,世間的一切都在消逝中,留下無可奈何的你。你獨自行走在消逝中,想抓住什么,但你卻什么也留不住。悲傷么?惋惜么?無奈么?無助么?
你可曾想過,一花的飄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你可曾想過,一星的殞落黯淡不了滿天星光;你可曾想過,那從指間緩緩流逝的細沙,已悄悄地在你手心留下了痕跡。
還記得你兒時的搖籃么?還記得你兒時的布娃娃么?還記得你兒時的小人書么?還記得你兒時的撥浪鼓么?它們或許早已被束之高閣,積起一層厚厚的塵土,但是它們教會你聽說讀寫,教會你摸爬滾打,給你開啟了生命的第一扇窗戶。它們真的逝去了嗎?不,沒有,它們珍藏在你的記憶深處。
你見過人們鉆木取火嗎?你見過人們用繩結記事嗎?你見過人們身披獸皮嗎?當然沒有。這一切都已逝去了,不復存在了。但是,這一切永遠都在人類文明史上熠熠生輝。如果沒有這一切,人類文明的大門不會被開啟,人類文明的曙光不會降臨,人類也不會是現(xiàn)在的人類,豐衣足食的人類,風雨安然的人類,掌管地球的人類。
所以,我說,盡管我們走在消逝中,看著“大江東去”,我們仍不應悲傷,也不應覺得無奈。因為所有的流逝都在載著我們前行。我們不必悲嘆“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只須銘記“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不必為流水落花而惋惜,只要你知道“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順其自然,才是我們面對流逝的事物應有的態(tài)度。
沙,從指間緩緩滑落,悄悄流逝。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單純到復雜,我們從無智到睿智,我們并未失去什么,而是得到了什么。
佛說:“沙粒流盡,功德圓滿?!本团跗鹨话鸭毶?,任其在指間穿行,體味那份禪意,笑對消逝了的一切。
【名師點評】世上的一切都在消逝中,花瓣、星辰、細沙、兒時的記憶、人類的文章……但我們不必悲傷,不應覺得無奈,因為“所有的流逝都在載著我們前行”,所以,“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順其自然,才是我們面對流逝的事物應有的態(tài)度”。作者的思索充滿了辯證的色彩。語言上,作者追求準確生動。對于花瓣,作者用了“飄零”“舞”,寫出了花的輕盈、優(yōu)美;對于星辰,作者用“滑落”“劃”,寫出了其消逝之快,暗示美好東西的易逝;對于細沙,作者著一“穿”字,形象生動,讓人想到沙以外的事情上?!耙换ǖ娘h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一星的殞落黯淡不了滿天星光”等句中,“荒蕪”“黯淡”兩個形容詞都活用作動詞,更顯內涵之豐富。(洪方煜)
消逝,凄美了生命
春蠶自縛,滿腹愁絲,生為吐絲,吐之既盡,亡而成工。
絳蠟自煎,一腔熱淚,淚隨火流,淚流既絕,化而為燼。
消逝,凄美了生命。
抬頭,摘下一片枯葉;彎腰,拾起一瓣落紅;向前,是老屋前的殘垣斷壁;回首,是破廟中的冷香銹鐘。
開寶八年,他被押到汴京。大軍兵敗的喧囂化成無聲冷月,剜痛了他干涸的淚眼。昔日,那個只愿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南唐后主,今日面對消逝的繁華,獨上西樓,月如鉤,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一個男人,一個國君輸了天下,失去帝王的頭銜卻成就了五代詞的繁華,這不是消逝,而是亙古。
雪萊悄悄地走進了大海。從此,他以海為家,以船為家。他潮濕的口袋里一邊裝著詩集,一邊裝著濟慈的春戀。
西風哦,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這是雪萊消逝了的拷問。是啊,我們的生命中布滿荊棘,世俗的光總是在不經意間刺痛我們的心。世界有時仿佛是貝多芬無聲的音樂,海倫黑暗的世界。而愛與真理的偉大讓雪萊行走天涯,在消逝中尋找永恒。
于是有了《西風頌》,有了《致月亮》,有了《無神論》……
雪萊用他溫柔的聲音串上優(yōu)美的文字編織凄美的神話,讓忙碌的人們擦干婆娑的淚眼,解下心靈沉重的枷鎖。
你可曾將凋零的謝花,也學黛玉悲憫地為它灑土,卻忘了“化作春泥更護花”。你可曾傷神于自己的成長,迷惘于駱一禾的麥田卻忘了我們的心靈正在空虛中洗盡了鉛華。你可曾疲憊于世俗的爾虞我詐中,卻忘了生命終究在消逝中直立成豐碑永垂不朽。
當我們的生命猶如落蕊般隨風一點點消逝時,不要流下感懷身世的淚水。因為星星的眸子依然璀璨。
《創(chuàng)世紀》中曾記載亞當徜徉于伊甸園不肯露面,上帝問道:亞當在哪里?
亞當噤而不語。
如果是我,我會站起來說:
上帝,我在這兒。不比一個凡人好,不比一個凡人差。在消逝中我看到了亙古。一首被凄美了的詩。
【名師點評】這是一篇詩意濃郁的散文。文章在幾個方面體現(xiàn)了詩意。感悟如詩。作者從春蠶與絳蠟身上,感受到了生命在消逝中創(chuàng)造了美麗,由此想到了南唐后主“失去帝王的頭銜卻成就了五代詞的繁華”,想到了雪萊在冬天里尋找春天,最后回到生命的感悟上,并點化《創(chuàng)世紀》的故事作為自己對生命的態(tài)度,全文如行云流水。意境如詩?!疤ь^,摘下一片枯葉;彎腰,拾起一瓣落紅;向前,是老屋前的殘垣斷壁;回首,是破廟中的冷香銹鐘”,文章一開始就營造了濃郁的詩境,在接著的李煜與雪萊的事例中,更強化了這種詩境,讀著文章,我們如穿行于詩情畫意中。(洪方煜)
消逝也是一種美
陽光填不滿這物欲橫流的世界。
人生就像一個漢堡。
時間仿佛兩塊不斷延伸的面餅,夾住了庸庸碌碌的蒼生。而空氣仿佛即將溢出的油膩而酸澀的沙拉。我們似乎是一種菌,試圖在已逝或將逝的日子里留下什么……
是啊,世事變遷,萬物更替,人活在消逝中似乎成為一種必然。
然而,消逝并不是一個貶義詞,行走在消逝中,或許會感受到一份灑脫,一份驚喜……
蘇軾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他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所觸動,只愿“滄海寄余生”。的確,蘇東坡在官場中消逝了,但他卻明白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行走在消逝中,并沒有讓蘇軾從此消沉,他灑脫地拋開了一切。于是,一代文豪便名垂青史。
作為忠臣的屈原,是一個有心栽花卻屢遭失敗的實例;而作為詩人的屈原,則是一個無心插柳卻名滿天下的典型。屈原失去了君王的信任,他被流放,或許對于他而言,他的一切都已消逝,于是他沉江而死。但他或許沒有想到,正是因為他那份沉痛的消逝,才成就了后人心中那偉大的屈原。
消逝并不代表消失,很多時候,生活中的某一部分,消逝了,或許會沉淀出另一番美。
當流云鍍滿露光,山林披上春色,花木搖曳萬紫千紅,我們感受到自然的賞心悅目。
當臉龐綻放微笑,夢想陪伴青春,歲月深巷流光溢彩,我們體悟到生命的燦爛豐滿。
是啊,一切都在消逝,但卻很美,不是嗎?
或許行走在消逝中,會悵然若失,會不知所措,會無可奈何。但請記住,就算希望成為漂浮生命的惟一機會,偽裝成為設想之中的惟一浪漫,死亡成為生命中惟一的宿命歸屬,依然要微笑,要在黑夜中尋找每一個生命的跳躍,然后幸福。
青春花開花落,讓我疲憊卻不后悔;四季風刮雪飛,讓我心醉卻不憔悴。淡淡的云淡淡的夢,淡淡的晨晨昏昏,淡淡的雨淡淡的淚,淡淡的,年年歲歲。
行走在消逝中,我快樂著……
消逝,其實很美……
【名師點評】文章圍繞標題“消逝也是一種美”,寫得很美。語言優(yōu)美。“當流云鍍滿露光,山林披上春色,花木搖曳萬紫千紅”“當臉龐綻放微笑,夢想陪伴青春,歲月深巷流光溢彩”,作者通過對偶句,給我們營造了一幅凄傷但卻優(yōu)美的畫美,無奈但卻永恒的神情,令人遐想。同樣,“青春花開花落,讓我疲憊卻不后悔;四季風刮雪飛,讓我心醉卻不憔悴。淡淡的云淡淡的夢,淡淡的晨晨昏昏,淡淡的雨淡淡的淚,淡淡的,年年歲歲”……這些句子背后,我們除了讀出美以外,還讀出了一種悠遠的意境,一種深沉的感慨。對比顯美。蘇軾在官場中消逝了,但他并未從此消沉,一代文豪因此名垂青史。屈原作為忠臣是有心栽花卻屢遭失敗,作為詩人是無心插柳卻名滿天下;被流放造就他的痛苦,而自沉汩羅卻成就偉大。對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消逝也是一種美”的主旨。比喻精美。作者將人生比作一個漢堡,與此相對應,將時間比作兩塊不斷延伸的面餅,將空氣比作即將溢出的油膩而酸澀的沙拉,比喻新奇,引人聯(lián)想。(洪方煜)
在消逝中成長
站在巍峨的高山上,眺望著遠方,馬虎博士陷入了沉思。
就在一個月前,全世界還處在驚恐與不安的環(huán)境里,雖說現(xiàn)在已是風平浪靜,但馬虎博士卻還是那樣心事重重……
公元前2008年12月的早晨,隨著一聲聲驚奇的叫聲,全世界的書籍都不翼而飛了,學生不能上課,工廠不能作業(yè),整個世界陷入癱瘓之中,人們也驚恐不已。
馬虎博士一覺醒來,像人們一樣,也迅速陷入恐慌。特別是他那份關于“世界文明”的資料也不見了。那可是他從事一生的事業(yè),付出了他全部的心血呀!
突然,在馬虎博士的電腦屏幕上閃出一道白光,籠罩著馬虎博士的整間工作室。不等他回過神來,馬虎博士就被吸進了電腦之中。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馬虎博士才醒來。這一醒還真嚇了馬虎博士一跳,只見自己正被綁在一根柱子上,不能動彈,旁邊還守著兩名書兵,手執(zhí)紙劍,更要命的是在馬虎博士的前方,殿堂之上正坐著個威嚴的書王,他正怒目而視,那樣子真的是好不嚇人。馬虎博士知道,他已來到了書的王國里。
“尊敬的陛下”,不等國王開口,馬虎博士就鞠躬著說,“不知您為何突然間要召回您的子民,我們人類不是一直都與你們合作的嗎?要知道,您的一聲令下足足可以讓地球癱瘓的呀!我懇求您收回您的成命吧!”
“合作?”書王差點沒從王位上跳下來,他的表情更加憤怒了。他按了下龍椅上的按鈕,在大殿上馬上顯示了一幅幅面面,“你自己看看吧!”國王真的急了。
只見屏幕上一本本漂亮的書正被孩子們無知地撕下來,有的還把書籍當作柴禾來燃燒,到處都是書的悲傷與哭泣。慘象,真的是慘不忍睹。
馬虎博士也被這悲慘的畫面給感動了,不知不覺也難過地掉下了眼淚。因為他真的看到人類那殘忍的一面。但是也不能就這樣癱瘓下去呀!馬虎博士強忍著心中的悲痛,說:“尊敬的陛下,看到這一幕,我也覺得我們人類對不起你們書國,對于您的子民,我也深感愧疚,但人類真的是離不開你們呀,我相信經過這一次大風波后,我們也會在這消逝中學會才長,學會去珍惜,我向您保證,我一定會前往聯(lián)合國,向各國的首腦們闡述你們的情況與發(fā)生這次變亂的原因……”
幾天以后,正如馬虎博士所料到的,書都回來了,馬虎博士的那份資料也回來了。
【名師點評】在高考這樣緊張的氛圍中,運用科幻體這樣靈動的體式寫作,本來不多,而不是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寫出好文章來的,少之又少,但這無疑是其中的一篇好文章。人物上,作者以馬虎博士為切入點,架起了人世與書國的架梁,安排巧妙。在敘述形式上,作者為避免平鋪直敘,有意識地運用了倒敘的形式,在開頭就設置懸念,造成一種緊張的氛圍,一開始就緊緊吸引了讀者,結尾自覺地回到開頭提到的人類文明資料上,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洪方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