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幼年聽過一首很好聽的歌曲,叫做《酒干倘賣無》。那是一首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歌,兒時去聽,只覺旋律悅耳,卻并不明白什么叫做“酒干倘賣無”,后來大了才漸漸明白,歌詞里說的是因為要撫養(yǎng)孩子長大,啞巴靠收破爛為生,所以就到處收酒瓶子,并且問別人喝光了的酒瓶子賣不賣。
我也知道,在收破爛的人群中,靠撿拾瓶子、易拉罐等廢品與舊貨以供子女讀書的人很多,但子女能考上大學、而又能承受得了昂貴學費的拾荒人卻是少之又少。
蘇錦無疑是幸運的。在她樸實無華的文字敘述里,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她撿破爛的父親那佝僂著卻又是高大的身影。那份深沉的父愛,讓她有機會走進了大學的校門,得到寶貴的讀書機會。對于堅韌的父女倆來說,只要有心,沒有什么是不可以做到的。
但這畢竟只是個個例,更多被貧窮所折磨卻還在苦苦掙扎的人們,他們的子女還是距離大學的講堂那么遙遠。這樣的鏡頭,就在我們周圍,一次又一次地反復再現(xiàn)。
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和各高校已經(jīng)制定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許多社會團體、知名人士,甚至一些普通公民也紛紛慷慨解囊給這些貧困大學生伸出了援助之手,種種資助為貧困生圓滿完成學業(yè)提供了經(jīng)濟上的保障。
問題是僅憑對這些貧困大學生給予物資上的資助,是否真的就使他們能擺脫困境?是否真的使他們與其他學生一樣挺起胸膛,信心十足地坐在大學教室盡享知識的沐???恐怕未必,因為當前我們這些施助者對貧困學生的幫助方式與這些貧困受助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很大張力,甚至適得其反。
這讓我們深思,究竟,用什么來關愛貧困大學生?
貧困大學生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愛,我們也不能讓原本有權利讀書的大學生喪失深造的機會。但是對他們的關愛,不能僅僅局限在捐助上。理由很簡單:大學教育不是義務教育,大學生應該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們完全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勤工儉學活動來解決學費和生活費。顯然,幫助貧困大學生,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不少學生有考取高分的能力,但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面對突如其來的高額學費,有些學生增加了心理負擔,感到壓力沉重,也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未來的生活。而媒體似乎也只是一味地倡導社會捐助,很少從自立、自強方面去引導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完成學業(yè)的條件,以至于讓有些學生以為社會捐助是理所當然的惟一。毫無疑問,這就暴露了大學生素質上的巨大缺陷。這一缺陷的產(chǎn)生,跟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有重要關系,也跟媒體片面倡導捐助有重要關系。換句話說,學校、家庭、媒體以及全社會,都有必要反思一下:我拿什么來關愛你?有時候,轉換一下方式,對于造就大學生健康的人格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我想告訴所有的貧困大學生們,堅韌的品質是用任何金錢也買不來的。窮,并不是自身的弱點,也不是缺點。貧困不是一個人的宿命。“窮無根,富無梢”,那些被我們尊崇的人,最初都曾經(jīng)受過貧窮的歷練。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該有這樣一個觀念,貧窮是奠定美好德行和正直生活的基礎。
無論在何種境遇下,都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都要有著不放棄的信念和決心,就像蘇錦和她的父親一樣。在苦難面前,永不低頭。如果可以這樣,貧窮便不可怕,它就是一簇小小的溫暖火焰,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