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眾群體與群體中的個體,均屬于新聞情感信息的主動接受者。他們的情感反應,構成新聞情感信息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聞刺激,既可引發(fā)各類受眾群體的共同性情感反應,又可引發(fā)不同受眾群體、不同受眾個體不同的情感反應。
一、各類群體在情感反應的起點與情感反應的核心內容方面具有共同性
無論哪類受眾,在反應的起點與反應的核心內容方面是相同或相近的。
(一)情感反應的起點:注意
注意,是受眾對于新聞情感信息主動反應的起點,包括:
⒈無意注意。它是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屬于注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從新聞傳播內容上講,凡能滿足受眾需要的、或者具有新異性而能引起受眾興趣的新聞報道,則容易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全國農(nóng)業(yè)稅免除,中小學學費全免以及房價、醫(yī)療、環(huán)保相關政策出臺等等新聞,是人民群眾迫切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易于進入人們無意注意的范圍。從受眾的情緒狀態(tài)與情感體驗上講,情緒狀態(tài)的極性位置、情感體驗的深刻程度,對于無意注意也會產(chǎn)生大的影響。例如愉悅、輕松的情緒狀態(tài),則無意注意的發(fā)生率要高于悲痛、焦急情緒狀態(tài)。
⒉有意注意。它是有預定目標、受意識支配、有時還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懷有定向性目標的受眾,常常會對特定新聞信息進行有意注意。果農(nóng)對于果樹栽培、水果銷售新聞信息的搜尋,下崗工人對于就業(yè)新聞的關注,則屬此類。
⒊有意后注意。它是與目的任務相聯(lián)系而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受眾在這一情況下,對于有意注意范圍的新聞信息的接受,有某種程度的自覺化現(xiàn)象。習慣于了解每日國內外重大新聞的我國廣大受眾,對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焦點訪談”節(jié)目情有所鐘;喜歡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人,對于《人民日報》的“人民論壇”欄目則密切關注。這些現(xiàn)象說明,有的受眾已經(jīng)越過了有意注意而達到有意后注意階段。能使受眾達到有意后注意,則是新聞媒體在提升自身魅力方面的高層次追求。
(二)受眾情感反應的核心內容:道德情感體驗
受眾情感反應的動態(tài)過程,就是他們內心體驗與感受的過程。新聞傳播的特點是傳播內容與傳播載體的易感性。新聞傳播以事實說話,內容源于生活,帶有明顯的原生態(tài)特點,其刺激所引發(fā)受眾的體驗與感受是多維的。其中,道德情感體驗占有較大比重,是受眾情感體驗與感受的核心內容。這不僅因為受眾大都從倫理道德角度判斷新聞事件而導致其對新聞人物采取好惡態(tài)度,而且道德的不斷完善作為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構成,也常常成為新聞反映的重點。
道德情感體驗,主要有直覺的道德情感體驗、形象性的道德情感體驗、倫理性的道德情感體驗。直覺的道德情感體驗,是由對某種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體驗。如目擊見義勇為的事跡后,立即受到這種精神的鼓舞。形象性的道德情感體驗是與具體道德形象相聯(lián)系的,當受眾看到新聞中先進人物形象,常會被其高尚情操激起情感上的波濤。倫理性的道德情感體驗是一種意識到道德理論的更自覺、更穩(wěn)定、更持久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受眾個體有意地從新聞中吸納某種精神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①。以上幾種道德情感體驗,雖然主要用來敘述道德情感形式在個體身上的發(fā)展狀況,同時也能反映受眾對于含有道德內容的新聞事件的具體體驗與感受。新華網(wǎng)2007年3月21日的一則消息說,一位農(nóng)民工暴風雪中遇車禍身受重傷,與他同行者十二次下跪向路過的人求救均遭冷遇,他因得不到及時救治而身亡。受眾對于下跪求救行為的情感體驗是敬佩,對于求救對象的冷漠與冷酷是憤慨,對于“警車繞道走”“120見死不救”“診所里的人把傷者拽出門”等等“冷遇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百感交集后陷入了深思。這樣的報道,有利于受眾在“敬佩”“憤慨”與“深思”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上述新聞中人物截然不同的道德修養(yǎng),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縮影。當前道德修養(yǎng)不到位者同高尚者的差距之大,已是一個社會問題。新聞媒體為解決這一問題而履行著自身應履行的社會職責。中央各新聞媒體“永遠的豐碑”“時代先鋒”“勞動者之歌”等等欄目的開設,其他新聞報道中積極功能情感信息的加濃等等,不失為解決道德修養(yǎng)不到位者同高尚者差距問題較好的選擇。因為好的道德氛圍的形成,不僅需要正面因素恒久不斷的影響,而且還需采用 “動之以情”基礎上的“曉之以理”的方法。中央新聞媒體以及其他新聞媒體為此所做的努力,如果堅持不懈,必能取得相應成效。
二、不同受眾的不同情感反應
(一)受眾個體的不同情感反應
⒈人口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不同個體的不同反應。受眾是極其復雜的,他們因年齡、性別、職業(yè)、經(jīng)歷、文化程度等等方面的不同,對新聞產(chǎn)品的情感反應差別甚大,造成了不同受眾對于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頻道、版面、欄目以及新聞媒體的定向性喜好。這些,為新聞媒體目標受眾的細分提供了客觀依據(jù)。
⒉受眾個體氣質情緒特征的差異所引發(fā)的不同反應。有的學者將個體氣質情緒特征的差異,提煉為情緒興奮的敏感性、強度、速度、變化、外顯性、易控性六個方面的不同(情緒興奮中的“興奮”,作為心理學一個科學概念,既含喜、興,又含悲、憂、憤等):(1)情緒興奮敏感性不同。有的人受到少量刺激就會引起情緒的興奮,有的人遇到大量刺激也保持平靜。(2)情緒興奮強度不同。在同一新聞刺激下有的人出現(xiàn)激情,有的人興奮幅度較小。(3)情緒興奮速度不同。有的人情緒起落較快,有的人很慢。(4)情緒興奮的變化速度不同。有的人從一個情緒狀態(tài)很快轉化為另一個情緒狀態(tài),有的人較難轉化。(5)情緒興奮外顯性不同。有的人喜形于色,有的人很難讓人察覺。(6)情緒興奮易控性不同。有的人自制力強,有的人不易自控②。不同的受眾個體因這六個方面的差異,對于來自同一新聞信息的刺激則有不同的反應。研究與掌握個體氣質情緒特征上的差異,對于新聞工作是十分有意義的。一是可針對受眾的不同情感需求,在采訪中發(fā)掘采訪對象的情感,在新聞產(chǎn)品加工制作中維護新聞情感信息,在新聞播發(fā)中融入主持人、播音員的情感;二是有益于應付意外情況,如采訪遇阻或現(xiàn)場直播時遇到重大刺激,新聞媒體人可依據(jù)自己情緒興奮的特點控制自己情緒,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兼有受眾角色的采訪對象或新聞人物的情緒。
(二)受眾對于新聞媒體的反應
⒈受眾對于新聞媒體本身的反應。
——對新聞報道的及時性、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的反應。我國廣大受眾對于《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一些重大報道的青睞,正是緣于這些新聞報道對于及時性、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的恪守。新聞報道如果違背這幾性,則會引起受眾對這些新聞媒體的情感疏離乃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2002年12月17日,某省權威性報紙,報道了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毅誠公司“將投資2284億元,在陜西興平市開發(fā)規(guī)劃面積為138.9平方公里的西部無煙城”的消息,自當日起至12月下旬,當?shù)貛准矣杏绊懙膱蠹埮c全國一些網(wǎng)站一擁而上,競相刊登或轉載此類消息。不久,假新聞的面目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其結果,受眾對于這些新聞媒體的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均發(fā)生了質疑,導致了這些新聞媒體公信力的自我損傷。
——對新聞媒體相關行為的反應。新聞媒體如能滿足受眾正當?shù)摹⒔】档男枨?,就可引發(fā)他們的正性情感反應。例如,廣大受眾熱切希望新聞媒體關注平民、進入社區(qū),新聞媒體順應了受眾的需求。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欄目,將“平民的視角、平民的內容、平民的價值取向”作為傳播的主體內容,反映市民的生活百態(tài),促進了民生新聞報道。浙江《臺州晚報》在2005年9月20日全面改版,新增“社區(qū)印象”“社區(qū)新風”等欄目,在“進社區(qū)、訪民情”中,同受眾拉近了情感。新聞媒體的行為如果不考慮或相悖于受眾的情感反應,則會引發(fā)受眾的逆反心理。某些報紙熱衷于刊登低俗內容;某些地市級報紙,縣級廣播、電視臺成了當?shù)仡I導人活動的記事本與功勞簿等等,受眾對此大都產(chǎn)生負性情感反應:厭煩、不滿。尤其某些電視臺每隔十幾分鐘就中斷節(jié)目而插入不短的廣告,將受眾正濃的情感活動硬性掐斷,受眾的逆反心理就會在極性上急劇增加。受眾在這種情況下所產(chǎn)生的負性情感反應,屬于正?,F(xiàn)象并可發(fā)揮某種積極功能,其中一些新聞媒體依據(jù)受眾的這種情感反應,采取整改措施,重新獲得了一度失去的信譽。
⒉受眾對新聞媒體人的反應
——被采訪對象在采訪活動中對新聞媒體人的反應。新聞媒體人的行為與被采訪對象的認識或利益相一致時,被采訪對象對新聞媒體人的采訪行為以及認真精神與客觀公正態(tài)度,常會予以肯定與支持;而對新聞媒體人的馬虎了事乃至不當?shù)难孕?,大都采取回避態(tài)度或者予以批評。如果新聞媒體人的行為與被采訪對象的認識或眼前利益不一致,被采訪對象則會采取冷漠、反感的態(tài)度?!敖裹c訪談”記者在輿論監(jiān)督性新聞采訪中,常常遇到當事人這種情感反應。一位資深記者在一次礦難中向當?shù)剞k案人員采訪時,他們不但守口如瓶,而且阻攔記者到獄中去采訪礦難責任人。遇難礦工家屬為了賠償,也不肯講出真實情況。這些作為礦難當事人的受眾,其對新聞媒體人的反應,往往不是以新聞媒體人的行為是否符合職業(yè)角色為標準,而是以自己眼前利益為標準。此時,他們對于新聞媒體人,往往是一種扭曲了的情感反應和不配合的行為。一些有經(jīng)驗的新聞媒體人,則從情感層面切入,對他們曉之利害,從而打破了堅冰。
——受眾對主持人、播音員的反應。受眾的大多數(shù)以及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對主持人、播音員的情感反應是正性的,對其中的優(yōu)秀者還懷著愛慕、欽佩之情。陜西人民廣播電臺首席節(jié)目主持人、“長安夜話”節(jié)目的監(jiān)制人力聞所主持的“長安夜話”節(jié)目,受到三秦大地廣大受眾的普遍贊揚,而且還自發(fā)形成了有600多人的西安市“老年聽眾聯(lián)誼會”。這一群體,將“長安夜話”告訴的“怎樣想”與“怎樣做”,承接而來傳遞而去,向其他聽眾開展了心理咨詢,為寡居的母親、再婚的夫婦排解人生難題,對農(nóng)村的老人贍養(yǎng)、財產(chǎn)糾紛等問題尋求解決之方。這是對 “長安夜話”功能的有效延伸,是以“長安夜話”的議程設置來設置議程。這種形式在受眾對主持人、播音員的情感反應中是不多見的,而其 “不多見”又折射出受眾對其欽佩的主持人、播音員情感的彌堅彌深。當然,也有對主持人、播音員產(chǎn)生負性情感反應如不滿、有意見等。但從實際上看,這種負性情感反應,大都是以批評幫助的方式,促其履行好職業(yè)角色的。
⒊受眾對于新聞產(chǎn)品的反應
(1)普通受眾的反應。就其內容來說,一是對新聞人物境遇、心境的反應。乒壇一位女將在國際上多次奪冠后,大都顯出了精神飽滿的向上心態(tài),惟有一次在竭盡全力、頑強拼搏而險勝后淚流滿面,表露出她比賽的艱難情況。受眾從電視屏幕上看到這些,情感反應是多維的:有對其冠軍地位受到挑戰(zhàn)的負性情感,有對她最終取勝的正性情感,有對其水平與亞軍不相上下的遺憾心理,有對她今后再次取得輝煌的更大期盼,也可能是這幾方面融合一起的復雜情感縈繞心頭。二是對新聞事件的有感而發(fā)。風平浪靜中的漁船,在海上突遇狂風巨浪,或者一個沒有希望的生命奇跡般地復活,受眾接受這樣的新聞信息,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反應:或擔心、焦急,或驚奇、興奮!
就其形式與內容相結合來說,對于好的內容與好的表現(xiàn)形式,或好的內容與低下的表現(xiàn)水平,或高超的表現(xiàn)形式承載的垃圾內容等等,都會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應。如對表現(xiàn)“超女”的內容與花樣翻新的形式,就出現(xiàn)了差別很大乃至相反的情感反應,有些人表現(xiàn)出正性情感反應甚至到了激情狀態(tài),有的卻反應淡然,有的還很理性地提出少些“超女”,多些德女、才女與業(yè)績輝煌的巾幗英雄。
(2)新聞人物對播發(fā)自己信息的反應。新聞人物作為普通受眾,看到新聞中的自己后,情感反應是形形色色的:從自我實現(xiàn)的角度,既產(chǎn)生極性情感反應,又產(chǎn)生功能性情感反應。極性情感反應是,成功者、有業(yè)績者產(chǎn)生愉快、滿足等正性情感;失敗者、有大錯者產(chǎn)生難過、愧疚等負性情感。功能性情感反應是,成功者、有業(yè)績者在贊揚聲中找差距以期取得更大的輝煌,失敗者、有大錯者在失敗中、挫折中總結教訓,以便跌倒后再爬起來,這是積極功能的情感反應;與此相反的另一種情形是,成功者、有業(yè)績者居功自傲,不思前進,失敗者、有大錯者情緒沮喪,消沉頹廢,這是消極功能的情感反應。此處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述的新聞人物對播發(fā)自己信息的反應,與《新聞情感信息傳播的起點:刺激》一文中“新聞產(chǎn)品及其制作對新聞人物的刺激”小標題下內容的相異處是,前者講刺激,并著重于新聞事實方面;這里說的是反應,其著重點則在于體驗與感受方面。
(三)受眾情感反應的變化
受眾情感變化的引發(fā)因子,一是新聞刺激物的變化,二是新聞人物的情感變化。受眾的情感在這兩種引發(fā)因子變化狀態(tài)的刺激下,呈現(xiàn)出一種能動的、復雜的、多變的狀態(tài)。球迷中的受眾在觀看本屆溫布利大師國際臺球賽過程中的情感變化,給我們提供了鮮活的例子。在比賽中,我國名將小丁一路過關斬將,將國際臺球名將一個一個拉下了馬而進入決賽圈,守在電視屏幕前的球迷受眾的熱情被多次燃起,有的激動得幾乎不能自制。當小丁距奪冠還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他的失利在一瞬間澆滅了球迷受眾的熱情,這是新聞刺激物的變化引發(fā)的變化。此時,小丁表現(xiàn)出一種放棄的消極心態(tài)。這種由一路拼搏時的情緒充予,到自暴自棄時的情緒低落,是新聞人物情感的變化。受眾在這些因子的引發(fā)與新聞人物情感感染下,其情感變化大體是:從狂熱性崇拜到深感遺憾,從滿懷希望到痛覺惋惜,再從遺憾、惋惜中進行反思,并對小丁以后的再起予以厚望,受眾隨著這樣的情感變化,在情緒上由當初驚異并帶有某種沮喪的激昂狀態(tài),逐漸化為一種低頭靜思的平靜狀態(tài)。近幾年來,報紙在文字與圖片上對新聞人物各種情感的表達,電視屏幕運用多角度的切換對新聞人物不同情感的展現(xiàn),是新聞媒體對新聞情感因素進行的充分調動。這樣,就可緊緊扣住受眾心理,使其達到凝目觀看與側耳靜聽的境地,大大強化了新聞魅力。
把握新聞情感信息傳播中受眾反應這一環(huán)節(jié),便于新聞媒體平日的自我審視:是否依據(jù)受眾反應的共同性提升自身的魅力?受眾定位是否切合他們不同的情感需求?所開展的受眾調查是否穿越受眾意見反饋層面而從受眾接受新聞情感信息的反應環(huán)節(jié)上切入?筆者認為,這樣的審視,有利于新聞媒體影響力的拓展與形象的提升。
注釋:
①②盧家楣等:《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8頁,第418頁~419頁
(作者楊若文系陜西省出版物審讀中心審讀員、編審;朱希良系武警后勤雜志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