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過節(jié),特別“五一”“十一”黃金周,全國都要放假,記者、編輯也要放假,所以各報也都要縮版,這也算正常,至少可以理解。問題是作為必要、重要的宣傳報道,不因放假而停止或減少,這個矛盾與困難如何克服與解決,值得我們思考。
這次“十一”黃金周,我認為有幾家報紙做得不錯,即縮版不縮水,保持其應有的質(zhì)量。如何縮版不縮水?他們大多采用的是除了做好新聞版外,適當加大副刊、專刊的力度、深度與廣度,使讀者拿到節(jié)日的報紙,同樣耐看、好看、有看頭,這可不容易啊!
以10月1日、2日為例,平常20版左右或三十幾個版、四十幾個版的《解放日報》《文匯報》《人民日報》與《新民晚報》,都縮成只有8版、4版、12版或24版,特別是《人民日報》10月2日的版,只有2版半是正版(新聞版),其余一版半是廣告,可見縮得可以??墒?0月1日的《解放日報》《文匯報》《人民日報》《新民晚報》都有副刊,配合國慶節(jié)組織了一些名家、作者寫稿,質(zhì)量都不錯,很耐看。我特別欣賞《文匯報》,10月2日雖然只有8個版,但它舍得用一個整版的??橇艘黄}為《難忘的八年——周恩來秘書紀東的回憶》,十分耐看。其中提供了不少在文革中以及以往周恩來生前可歌可泣的事跡,包括一些過去聞所未聞的細節(jié),因為是來自周恩來秘書的親聞(多數(shù)是第一手材料,有些是親眼目睹),所以更為動人、可感、可信。10月2日《新民晚報》副刊也保持著固有的風格,文短又有意蘊,雋永而耐看,比如《鷹的選擇》這篇400字都不到的小文章,卻給人以震撼,動物世界也許只有老鷹(平均壽命為七十年)到40歲左右才會有這種浴火重生、脫胎換骨的悲壯一幕,這是自己過去聞所未聞的,這對人類的老年、暮年似乎也有一點精神上的啟示。
假日里我沒有外出游玩,一是年紀大了,二是手頭還有些事要做,但畢竟比平時有更多時間,也沒其他嗜好,所以每天拿到縮版的報紙,但愿不要縮水,至少有看頭,然而今天此愿得到滿足。所以非常感謝報人的辛勞,至少上述幾家報紙都有部分記者、編輯,他們在假日里付出了更多的勞動,這是值得我們欽佩與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