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研究”的教師培訓方式是指教研人員與一線班主任、心理教師、德育干部形成研究共同體,大家從不同的視角對研究對象進行診斷并提出教育對策,把研討獲得的教育方案拿到實踐中去檢驗,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干預后再將案例拿到課題組進行討論。這樣的培訓使參與者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研究能力和理論水平,從而使工作、研究、培訓實現(xiàn)有機的統(tǒng)一。在對具有不良行為學生進行教育轉化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個案研究”的培訓方式,步驟如下:
一、由該生班主任撰寫一份案例,內容可分5部分
1.基本情況。內容包括:(1)該生個人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年級、民族等;(2)家庭情況,如家庭構成、家長職業(yè)與文化水平、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成員關系、居住環(huán)境等;(3)健康情況,如身高、體重、生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等;(4)個性特征,如性格、興趣愛好、智力水平、特長等;(5)學習狀況;(6)社會交往情況;(7)家庭教養(yǎng)方式;(8)重要的既往史及社會生活背景。
2.該生問題的界定和主要行為表現(xiàn)。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的有關規(guī)定,確定該生的行為屬于不良行為還是嚴重不良行為,并對其具體行為表現(xiàn)進行詳細的描述。
3.原因分析。原因分析是從生物學、社會學和心理學因素三方面進行。生物學原因主要從年齡、性別、有無軀體疾病等方面去尋找;社會學原因主要分析該生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事件、人際關系及家庭學校教育方式與不良行為表現(xiàn)的聯(lián)系;心理學原因主要是尋找與該生不良行為表現(xiàn)有關的認知因素。
4.教育目標。目標分為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遠期目標比較宏觀和抽象,是一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的。如激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和人格完善。近期目標是以遠期目標為指導制定的,近期目標是具體的、可操作的,是針對受教育者具體的認知和行為現(xiàn)狀制定的,是受教育者經過幾周或幾個月的努力能夠達到的。
5.教育對策。如果該生班主任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教育,就要總結已采取了哪些教育對策,取得了怎樣的效果,經驗教訓是什么。如果新接班還沒有和該生進行更多的接觸,這一部分可略寫。
二、將案例分發(fā)給課題組全體成員
將案例提前一周或兩周發(fā)給課題組成員,課題組成員在研討前對個案的基本情況有一大致了解,做好參與討論的準備。
三、集體討論
這次討論可以稱之為集體會診,主要是了解教育對象的基本情況,探討教育對策。首先由該生班主任介紹情況,讓大家在了解該生全面情況的基礎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討論時要引導大家把握事情的內在聯(lián)系,即探索該生認知、情緒及行為表現(xiàn)后面的生活背景,成長歷史和重要生活事件,找出之間的關系,分析教育目標的可行性,商定教育對策。
四、付諸實踐
該生班主任(個案提供者)根據大家討論結果重新修正補充個案,形成教育方案后拿到實踐中去實施。在實施之前,可以教育方案為依據,與教育對象共同商定自我教育方案,使教育對象積極參與進來,進行自我教育。在實施過程中,要對教育過程及效果進行詳細跟蹤記錄。
五、集體再次討論
這次主要是討論案例研究報告,可以稱之為案例研討。該生班主任(個案提供者和實施者)在一個近期目標實現(xiàn)后要寫階段研究報告,遠期目標實現(xiàn)后要寫完整的個案研究報告。不同階段撰寫的研究報告都要拿到課題組進行交流,大家共同反思教育行為,分享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qū)教師研修中心)
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