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4—0463
(2007)10(B)—0028—01
語文應是最具活力、最貼近生活、最有趣味的一門學科。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到大量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也能使學生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得到美的體驗。但是,學生卻往往將語文課看成是最無聊的課,將寫作文當作最痛苦的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對此感到很悲哀,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認為,學生不喜歡語文,關鍵在于對語文沒有興趣。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試想,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失去興趣,他怎能將這件事做得令人滿意呢?大量的事實證明,充分調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順利完成語文教學任務,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那么,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用導入喚起興趣
導言是一節(jié)課的序曲,好的導言如同演員的“亮相”一樣,能一下子抓住觀眾,喚起他們濃厚的興趣,使其進入最佳的求知狀態(tài)。教師可用詩、詞、歌、賦導入;也可用寓言故事、謎語、對聯(lián)導入;甚至可以用音樂歌曲、電影、電視片斷導入。如講解《赤壁賦》,用《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導入,以烘托氣氛,激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體會蘇軾面對赤壁美景抒發(fā)的人生感慨。講解《致橡樹》用白居易“在地愿為連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鳥”和秦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兩句詩,引導學生體會當代詩人舒婷截然不同的愛情觀。講解《蘭亭集序》,可展示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的照片,由對書法藝術的欣賞導出《蘭亭集》的由來,進而探討“序”的寫法。好的導入能調動情緒,渲染氣氛,產生“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帶動學生順利進入對主要內容的思考。
二、在閱讀中培養(yǎng)興趣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開闊視野,提升一個人的文化品位,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讀書,對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就全人類而言,應如高爾基名言:“書籍是全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由此說來,閱讀書籍就有了個人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雙重屬性。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從別人的成功中汲取經驗,也可在讀書時修身養(yǎng)性,播撒理想的種子,或者積累對生活的感悟,從而了解生活,體味人生。左拉說:“生命的全部意義在于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于不斷地掌握更多的知識”。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也說:“學需靜也,才需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教師不僅要自己愛讀書,也要教導學生愛讀書,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學生,用自己的經驗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讀書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當一個孩子愛讀書、會讀書,并讀了大量的書,尤其是讀了大量的經典后,自然也就開始喜歡語文了,教師應從激發(fā)學生讀書興趣入手,一步步把學生領進知識的海洋。
三、利用課堂教學激活興趣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需要教師用心去體會,用行動去檢驗、去完善。而語文教師更應追求一種境界,讓課堂像詩一樣激情飛揚,像詩一樣蘊涵豐富,像詩一樣意境優(yōu)美,像詩一樣充滿想象和創(chuàng)造。為此,教師應當想方設法改變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上的死教死學,應結合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法,大刀闊斧地改革,讓語文課堂不再沉悶;在聽說讀寫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巧妙設疑,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啟發(fā)、引導、點撥,為學生服務。同時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掌握難點,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做到胸有成竹,目中有人,讓學生自己學習,教師及時輔導,用情用心將學生引入詩意的境界,做到與學生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在有限的時空中營造詩意的思維空間,讓情思在語文的天空翩翩起舞。
四、在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中,提高興趣
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自覺主動地學習,就得讓他們參與教學活動。做到凡能讓學生思考的就盡量讓學生思考;凡能讓學生表達的就盡量讓學生表達;凡能讓學生總結的就盡量讓學生總結;凡能讓學生操作的就盡量讓學生操作。在參與活動中,學生獲得了知識,并學會了方法,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樹立了在同學中的威信,自然對這門課的興趣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