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閱讀;導讀;讀“破”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7)10(B)—0022—01
當今的教育界天天喊教改,人人都在作教育研究。教學的新方法新經驗層出不窮,真有點叫人眼花繚亂。但歸根到底,課堂教學始終不離“讀、練、講、議”這一基本的方式方法,區(qū)別主要在于讀什么,怎么讀,讀到什么程度;練什么,怎么練,練到什么程度……
就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讀來說,讀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具體說,就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提高學生語文表達能力,或者說是運用能力的目的。
讀什么,課堂教學當然是讀教材。怎么讀,這可沒有一定之規(guī)。讀的形式豐富多彩,但就語文課堂教學來說,主要是指朗讀和默讀。
默讀是用眼用腦讀,眼讀的目的是腦讀,也就是邊讀邊想。魯迅在《〈阿Q正傳〉成因》中說,他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經歷了由“開心”到“不很開心”到“認真”的過程。與魯迅同時代的著名學者王冶秋說他讀《阿Q正傳》時:“第一遍:我會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點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棄阿Q的為人;第四遍:鄙棄化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為深思的眼淚;第六遍:阿Q還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撲來,要和自己‘困覺’;第八遍:合而為一;第九遍:化為你的親戚故舊;第十遍:擴大到你的左鄰右舍;第十一遍:擴大到全國;第十二遍:甚至擴大到洋人的領土;第十三遍:你覺得他是一面鏡子;第十四遍:也許是報警器……”這是一個學者的閱讀體驗,它反映了一個已經具備了閱讀能力的讀者反復與作品中的人物互動對話的過程。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閱讀能力大概還達不到這樣的程度,所以需要老師導讀。
讀《阿Q正傳》有許多東西需要導,如小說的時代背景等,但這是就一般層面而言。如果有參考資料,學生能看懂,或老師在先前課文中已經講過,則不一定要在課堂上講了。然而,要學生讀懂這篇小說,有些問題則是必須要導讀的。
高爾基說過,文學就是人學。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都是為了表現人,小說中的人都是社會中人的藝術表現。感動人心的小說,其人物都具有引人共鳴的社會性。這種引人共鳴的社會性有時候表現為讀者對自己的反觀,有時候表現為讀者對自己周圍人的再認識。王冶秋讀《阿Q正傳》的豐富感受就是阿Q這個人物形象不斷引發(fā)他對自己的社會生活再認識的體現。阿Q是一個中國式的愚昧人性的典型,有人稱他為國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人都有愚昧的一面,靈魂深處都有惡劣的因子,如果不虛偽的話,阿Q可以引起所有人的共鳴。比如他盲目地自高自大和自輕自賤,他的精神勝利之法,他的怒目主義等等,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起碼是曾經有過,只是程度不同罷了,表現形式不同罷了。阿Q和王胡比賽捉虱子,我們可能與人比窮(四人幫時期全社會都比窮,說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阿Q與小D爭勝負,我們可能與矮子比高低;阿Q偷了蘿卜不認賬,我們可能犯了錯誤不認錯。阿Q有幾十個小故事,如果引導得法,老師只需畫龍點睛地提示一二,然后讓學生舉一反三去想,去講,學生也就距王冶秋的閱讀能力和認識水平不遠了。
中學教材曾選入《紅樓夢》的一些章節(jié),比如劉姥姥進大觀園,有老師就只給學生提了三個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來回答:1.作者為什么花那么多筆墨寫劉姥姥裝瘋賣傻的樣子,有什么作用?2.大觀園應有盡有,為什么賈府從上到下對這個村婦大感興趣?3.作者為什么讓劉姥姥在元妃的省親別墅里鬧肚,又讓她在寶玉床上睡一覺而賈府奈何她不得?這種教學方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問題提得可能深奧了些,但如果老師啟發(fā)有方,也會收效的。
高爾基還說過,會讀書的人站在書上讀,不會讀書的人睡在書上讀。老師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站在書上讀的能力。文章學是社會學,文學就是人學,是人類自己反映自己的藝術,與每個人都是有關系的。教師的導讀得法,能導到點子上,學生就不會把語文當作負擔,當作任務去讀。形象大于思維,學生有了正確的切入點,有了讀的熱情和興趣,他們的理解會是萬分地豐富多彩,遠遠不是教師備課所能備完備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讀者)本來就是課文(文章、文學)接受的主體,教師,甚至作者都是第三種角色。教師和作者就像婚介所,婚姻的成敗與好壞是由讀者和作品結合的情況確定。正如俗話所說,媒人管得了說婚姻,管不了生孩子。能叫學生想讀,愛讀,讀得有滋有味,也就是把書讀“破”了,教師的導讀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