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提問藝術;標新立異;層層遞進;因人施問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7)10(B)—0048—01
數(shù)學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設疑、釋疑的過程,是以問題的解決為核心展開的.提問是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它被運用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成為聯(lián)系師生雙邊活動的紐帶.好的提問能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積極思維,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特別是《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學生必須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不僅要應用已有的知識,更要經(jīng)歷新知識和日漸增加的困難情境的挑戰(zhàn).教學方法應該讓學生關注學習過程,而不僅是接受傳授給他們現(xiàn)成的知識.這更要求我們要提高提問的技巧.
然而,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隨著學生的需求和思考在不斷地變化著,怎樣的提問才合理恰當,效果最好呢?下面我就常規(guī)教學中的提問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標新立異
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側(cè)面、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會大不一樣.這就要求提問要新穎、有新意.
如:在引進平方根概念時,可向?qū)W生提問:“你們能畫出一個面積是900cm2的正方形嗎?”學生回答:“只要作一個長是30cm的正方形就可以了.”教師又問:“你們是怎樣思考的?”學生回答:“只要求出一個平方得900的數(shù).”教師再問:“平方后得900的數(shù)只有30嗎?”學生答:“還有-30.”這樣,平方根的概念就被引出來了.
層層遞進
對于教學上的難點或較大的問題,教師應該設法建立問題解決的“臺階”,幫助學生拾階而上,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或化大為小、或化虛為實,以有助于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如:列方程解應用題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課本中有一例題:要把30克含鹽16%的鹽水稀釋成含鹽0.15%的鹽水,需要加水多少克?教師在分析時可提出這樣幾個問題:“濃度問題中有幾個基本量?它們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如何?”“有20%的鹽溶液a克,含鹽多少?”“若加水x克,這時含鹽多少?哪些量變了?哪些量不變?”“若蒸發(fā)掉水y克,含鹽多少?哪些量變了?哪些量不變?”“能否像行程問題一樣,列表格表示各項關系?”
善于激疑
有些提問用于某個概念或原理的講解之后,是對新知識與技能的檢查,可了解學生是否理解了教學內(nèi)容.而在教學中常有一些內(nèi)容,學生似乎一看就懂,而實質(zhì)上有疑.教師在淺處設問,于無疑處設疑,引導學生討論教材,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例如:已知線段a、b,求作線段AC,使AC=a+b.作法:(1)作射線AE;(2)在射線AE上依次截取AB=a,BC=b,則AC即為所求.這里的作法學生一看就懂,但“為什么要這樣寫作法”,卻是學生心中比較疑惑的問題.因此,可向?qū)W生提問:“可以先設計一套作法,然后再完成作圖嗎?”使學生明白作法是作圖的記錄,從而理解“如何寫、為什么這樣寫”的問題.
因人施問
提問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難度,使學生經(jīng)過努力后可以解決.為此,教師要事先分析學生知識的缺差面和疑難點,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jù)不同的情況提出不同的問題,讓不同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和成功的喜悅,使其在各自已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和發(fā)展.
例如:-x2+kx(x+2)+k+2=0的兩個實數(shù)根為x1,x2,且有x12+x1x2+x22=11/2,求k的值.可先提問較差的學生:“它是關于未知數(shù)x的幾次方程?它的各項系數(shù)是什么?方程的兩根之和、兩根之積與方程的系數(shù)有什么關系?”待回答后,再提問中等學生:“如何把x12+x1x2+x22化為兩根的和或積的形式?”待回答后,再問:“根據(jù)已知條件,你能否建立一個關于k的方程,而求出k呢?”學生回答:“k2=3/5不合題意,應舍去.”教師再問:“以后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應分幾步來解?”這樣,在解這道題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鍛煉和滿足.
總之,在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中,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涉及到提問,因此,教師要仔細斟酌提問的層次,運用各種不同的提問策略,激發(fā)學生高層次的思維過程,使我們的教學朝更利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