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動態(tài)生成;變“錯”為寶;善抓“亮”點;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7)10(A)—0055—01
“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指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對話、碰撞的課堂中,即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教師在“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中要講求策略,而高超的策略也是一位教師教學藝術的具體體現。下面談一談我在教學實踐中所體會到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策略。
1. 變“錯”為寶。新課改之后的課堂活躍了,學生的回答有語驚四座的精彩之說。但也有讓人始料不及的突兀之語,這在教學中經常困擾著許多教師,常常被老師們稱為“錯”。善待學生的“錯”,它就成了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fā)展。在一節(jié)“分數化成小數”的課堂上,在揭示了凡是十分之幾的分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進而討論明確分母的質因數只含有2或5就能化成有限小數之后:生A:我認為不對,我可以舉個例子:3/30,,30=2×3×5,含有質因數2、3和5,卻能化成有限小數。其余學生齊聲回答:30=2×3×5,還含有質因數3,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30真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我抓住學生的錯誤不放,輕聲問道。從學生的表情,我看到他們開始進入深深地思考之中,并自發(fā)地討論:為什么3/30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呢?通過討論學生明確用上述方法判斷一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前提是最簡分數。
2. 善抓“亮”點。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師經常安排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易被人發(fā)現的“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靈感的萌發(fā),瞬間的創(chuàng)造,稍縱即逝。我們必須用心傾聽、及時捕捉、充分肯定。如輔導“雞兔同籠”問題:雞兔共有16個頭,44只腳,問雞兔各有多少只?正當學生討論交流時,最后一組一個“調皮鬼”在小聲嘀咕著:“這樣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兩只腳,每只雞都斬掉一只腳不就得了?!币鹜M同學小聲竊笑。我聽了開始一愣,隨之心中一動,讓他走上講臺進行講解:“雞和兔共有44只腳,每只兔子砍去兩只腳,每只雞砍去一只腳,44只腳就少了一半即22只腳,這就簡單了。”“多么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呀!”我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這樣一來,其他學生也興趣盎然。隨著討論的進行,大家明白22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數:22-16=6(只),而雞的只數是16-6=10(只)。直至下課,共有三種方法在大家的贊嘆聲中被公認為“奇思妙想”。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價值不菲”,從而激活了其他學生的思維,迸發(fā)了智慧的火花。
3. 順水推舟。在教學“角的度量”時,教師先讓學生仔細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發(fā)現和疑問。“為什么會有內外圈?量角器為什么是半圓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為什么只出現一次?”……這些問題中我重點選擇了最后一個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導學生發(fā)現半圈的度數是180°,順勢解答了第二個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去發(fā)現1°,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去讀出各種角的度數,在讀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爭議來學習內圈和外圈,確定測量方法。最后放手讓學生自主測量,歸納方法。教學中有效地選擇了學生生成的問題,同時加以整合提煉,順水推舟,水到渠成。
4. 挑起“論戰(zhàn)”。在學生認識問題出現分歧時,老師可以巧妙地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中,我請大家判斷:“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話音剛落,全班同學已經分成兩個陣營,有舉“√”的,有舉“×”的。我沒有裁決,巧妙地說:“老師最喜歡不同的聲音了,能說說你們的理由,讓對方信服嗎?”論戰(zhàn)開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問道:“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只見反方一個代表從圓形紙片上撕下一塊紙片,高舉著這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分成兩份嗎?”正方連忙回答:“是?!狈捶浇又研⌒〉囊环菖e到面前,用挑戰(zhàn)的口吻問到:“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知識點在辯論中一辯自明。
5. “收放”自如。課堂教學為“動態(tài)生成”必須留有充足時間和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在實踐中,不少教師機械地解讀“生成”。信口開河,任意生成,非數學的“節(jié)外生枝”,無謂爭辯,擠占了學生有效的學習時間,課堂表面熱鬧卻掩蓋不了實質的蒼白。我們關注“生成性”,不能僅停留在捕捉到教學實踐中即時生成的生動情境,學生反饋的信息。更要進行價值引導,關注數學課堂生成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