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掌握數(shù)學概念,就是對一類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從中找出它們共同的本質特征或屬性,然后加以抽象概括的過程。要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這一過程,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給學生提供恰當?shù)母行圆牧?,讓學生動動手,邊操作、邊思考,手眼并用,手腦互動,促使知識內化,發(fā)展學生思維。這在小學幾何知識教學中尤為重要。
一、在操作中形成概念,引發(fā)思維
思維的特點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動手操作是豐富學生感性認識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我讓學生準備一個蘿卜、一把小刀,師生一起搞活動。
A.先直著向下切一刀,把蘿卜切成兩塊。讓學生摸一摸其中一塊,以使其初步形成面的概念。
B.切面朝下,再直著向下切一刀。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兩個切面相交成一條線,從而使其認識長方體的棱。
C.最后橫著向下切一刀。讓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三個切面相交形成三條棱,這三條棱又相交成一個點,這就是頂點。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感知,對面、棱、頂點的概念已有初步體驗,并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再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發(fā)展思維
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踐去探索規(guī)律、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真正理解概念的來源,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如在講解“三角形”概念時,讓學生準備三根火柴棍,并圍在一起。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把三根火柴棍看做三條線段,就可以引導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的長短有三種情況:三條線段同樣長,即三角形的三條邊都相等;兩條線段同樣長,即三角形的兩條邊相等;三條線段都不相等,即三角形的三條邊都不相等。最后概括出: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邊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條邊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不等邊三角形。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加深了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三、在操作中理解概念,深化思維
概念的建立需要以表象作為基礎,小學生獲得概念必須經歷由感知、表象,最后到抽象思維這樣一個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獲得感知,并通過多次感知,獲得較多的、鮮明的表象,然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找出其本質特征,從而建立概念。如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兩個概念,學生容易混淆。要區(qū)分這兩個概念,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反復認真地進行度量。因為周長與面積的度量方法不同,所以學生通過實際度量就能比較容易地分清這兩個概念。
(責 編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