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新課程改革來得太迅猛,學校、家庭與社會都缺少足夠的準備,所以,農村小學課改的帷幕剛一拉開,一個個問題便接踵而至。
首先是農村教師的教育觀念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長期以來,農村教師已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教,就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強調的是學生的發(fā)展,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于是乎,有人惶惑不解,有人頓生疑云:作業(yè)如何設計?紀律如何維持?考試怎么應付?等等。這實質是教師的教育觀念受到了挑戰(zhàn)。不僅如此,在現(xiàn)實中,農村課改的社會氛圍也沒有真正形成:中心小學校長(原教育站站長)、主管業(yè)務的領導對新課改并不真正重視,教師搞新課改熱情普遍不高,再加上農村沒有經(jīng)費購買教具、學具等,這給改變傳統(tǒng)教學帶來了不少困難。
農村小學如何根據(j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扎實、有效地做好課改實驗工作呢?筆者認為,應把培訓教師作為第一要務,切實提高教師的課改能力。
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是教師,所以按新理念重塑教師是課改的第一要務。結合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客觀現(xiàn)狀,本著“先訓后教、邊訓邊教、邊總結邊提高”的原則,可以通過短期面授與集中培訓相結合,首先讓教師在靈魂深處打下課改的烙印,確立課改只能進不能退的立場。課改中后期可采用分散培訓與長期跟蹤培訓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實踐探討、專題講座、行為反思、案例分析、觀摩錄像等,讓教師掌握實施新課程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
1. 精心組織,廣泛宣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根據(jù)農村交通不便的實情,不宜組織大規(guī)模的課改教研活動。因此,可考慮構建若干個實驗協(xié)作區(qū),聘請優(yōu)秀教師做課改兼職教研員,負責本協(xié)作區(qū)實驗工作的指導。另外,可邀請家長、社會等各方面有關人士參加課改專題座談會、參與聽課等,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和支持課程改革。
2. 城鄉(xiāng)結對,對口扶持,轉變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在這方面, “捆綁式”的確是一條有效途徑:城鎮(zhèn)小學確定與若干農村小學結成對子,城鎮(zhèn)學校送教下鄉(xiāng),村小教師送教進城,既解決了農村信息不暢問題,又避免了農村教師摸黑路。
3. 針對資金缺乏,充分開發(fā)和利用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新課程對教學硬件的要求比較高,而農村學校由于經(jīng)費問題,不可能滿足這些條件。因此,可因地制宜、挖掘資源,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對于教具、學具,教師可與學生一起開動腦筋,就地取材,自己制作。
農村小學課改目前雖問題棘手,但農村特有的自然優(yōu)勢,又為課改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加上新課程為城鄉(xiāng)教師建立了同一新平臺,各種制度改革與課改目標日趨匹配,所以,只要農村教師不氣餒,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農村小學課改定會呈現(xiàn)出生機盎然的景象。
(責 編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