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探究課堂教學是以“啟(引)、讀(探)、研、點、練、結”為主線,將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教材之間的多邊教學活動融為一體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其突出特點,是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要求教師指導得法、學生探究得體。如果把“啟(引)、讀(探)、研、點、練、結”六個字當做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那么,引導探究課堂教學又可叫做“六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或“啟(引)、讀(探)、研、點、練、結課堂教學”,其基本內涵如下——
啟(引):“啟”是開啟,是引領,是承前啟后、承舊啟新。具體包括:①復習與本節(jié)內容有聯系的知識、技能和方法。②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吸引學生注意力,打動學生心靈,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③出示目標導學問題設計(或閱讀提綱),創(chuàng)設以問題為中心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
讀(探):“讀”是自主研讀,自學探究。①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目標導學問題或閱讀提綱,或閱讀教材,以用心整體感知、感悟教材??衫首x、誦讀、默讀或粗讀、細讀、精讀。在讀的過程中,要分清哪些是舊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哪個地方是重點,哪個地方是難點,哪個地方是知識交會點,哪個地方是易混、易錯、易忽略點;哪些自己能懂,哪些自己不懂;知識和概念生成的過程與方法是什么,特定的知識和概念有哪些基本應用,在應用時用到了哪些思維方法和基本知識,必須注意哪些問題,關注哪些細節(jié);哪些問題自己能獨立解決,哪些需要他人或老師幫助。文科注重“讀”,掌握主線找要點;理科注重“探”,明確目標尋思路。要引導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獲得感知和感悟,體驗成功的喜悅。②老師巡回輔導,關注學生自學情況,對學生中存在或提出的新問題要心中有數,并予以即時點撥引導。
研:“研”是研究探討,是討論議論的深化。①生生互動:在教師引導下,把自研不得解的問題或提出的新問題拿到小組進行討論。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抒己見,引導懂的教不懂的,會的教不會的。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以平等一員的身份巡回輔導,參與互動。要在教學的重點處、理解的關鍵處、知識的易混易錯易忽略處(包括知識的交會處)和應用的熱點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催生課堂研討,盡可能使一個個問題由學生自主或合作解決。③教師要即時發(fā)現各小組不能解決或不能完全解決或拿不準正確與否的問題,并準確判斷哪些是個性問題,哪些是共性問題。④即時發(fā)現學生中出現的奇思妙解(想)。⑤師生互動:主要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全班集體探究,解決共性的、有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并理解學生中出現的奇思妙解(想)。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講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并勇敢接受全班同學或教師對自己的提問、質疑。對有普遍共性的問題,必須教師講解的,教師要認真講解。
點:“點”是點撥、點化,是在“研”的基礎上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充分考慮學習目標,對小組質疑和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聯系點、易混點、易錯點、易忽略點、應用熱點等進行精點巧撥,并在精點巧撥中實現對知識的拓寬和加深。教師的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使學生開竅,因而必須高度注意激發(fā)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教給學習方法。要遵循“學生會的教師不講,學生在自讀、自研中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講,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或親身體驗、實踐探索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講”的原則?!包c”的內容不僅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也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包c”的最終目標是學法導引,難點突破,進一步喚起學生內在的探究動力。
練:“練”是經歷自我評價、師生評價的過程?!熬殹笔欠答?,是矯正,是完善知識、能力、目標之手段。通過“練”,能讓學生學會靈活應用知識,主動構建知識網絡,形成適用于自己的技能與方法體系,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最佳整合?!熬殹蓖ǔ鶕叭S目標”設置三個平臺:基礎知識展示平臺(或知識技能訓練);能力技巧升級平臺(或能力方法訓練);生活應用升華平臺(或實踐應用訓練)。要注重對一題多解的可能性的探究,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還要以變式思維訓練,對試題的條件或結論進行轉化與整合,進行多題歸一的訓練,以期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結:“結”是感悟、反思和總結。一課結束前,師生對本節(jié)所學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及學科思想方法進行歸納整理,體驗感悟,思考所得,綜合小結,這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步驟,是培養(yǎng)學生內化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重要過程。師生要舍得花時間完成好這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千方百計促使學生把模糊的知識搞清晰,把缺漏的知識填補上,把雜亂的知識條理化,并在相對獨立的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形成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的知識框架和思想方法體系。
(責 編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