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從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學生,會在莊嚴的升旗儀式上嘻嘻哈哈;從小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學生,崇拜的卻是影星、歌星;從小接受文明禮貌教育的學生,會蠻不講理、滿口臟話;從小接受環(huán)保教育的學生,會隨手亂扔廢棄物;從小接受誠信教育的學生,會弄虛作假……面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不禁感到困惑:我們的德育到底怎么了?
仔細分析,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如果僅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過于“神圣化”的德育目標,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從而導致學生對德育失去興趣,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
稍一留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多年來,我們在德育目標的確立和德育內(nèi)容的安排上一直存在問題:幼兒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小學進行共產(chǎn)主義教育,中學進行遵紀守法教育,大學進行文明禮貌教育。這種遠離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和生活實際的德育難免產(chǎn)生形式主義的嚴重后果。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學校,不許講空話,不許搞空洞的思想,要珍惜每一句話。當兒童還不能理解某些詞句的含義時,就不要讓這些詞句從他們嘴里說出來。請不要把那些崇高的、神圣的語言變成不值錢的破銅幣!”可見,蘇霍姆林斯基對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教育是多么深惡痛絕!然而,我們的德育目標確定和德育內(nèi)容設置恰恰沒有避免形式主義的弊端。
面對“神圣化”德育實效性差的問題,我們呼喚讓德育回歸生活。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币虼耍瑹o論是確立德育目標、設置德育內(nèi)容還是開展德育活動,都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尤其要避免目標無層次、內(nèi)容無差異、對所有年齡階段的學生要求統(tǒng)統(tǒng)都是“高、大、全”、理想化的偏差,要讓德育從“天上”回到“地下”。
為此,我們需要倡導一種“底線德育”。比如,當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要求他們從愛父母及身邊的人做起,從不傷害他人做起,這是“愛的底線”。當我們教育學生奮發(fā)努力、爭取為祖國作貢獻時,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能力做起,從培養(yǎng)學生自覺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務開始,守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一底線。
二、過于簡單化的教育手段,使德育走上忽略感受的道路,從而導致學生產(chǎn)生厭煩情緒
過于“神圣化”的德育目標,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為急于求成,我們只好以空洞的說教對學生進行“道德灌輸”。這種灌輸式的教育也許會有一些暫時的效果。曾經(jīng),在那個逝去的時代,一個戰(zhàn)斗英雄的故事令人熱血沸騰,一場憶苦思甜報告令人痛哭失聲,一個“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造就了多少無名英雄……但如今,把這些曾教育感動了一代人的“德育”再拿到學校里來,效果會如何呢?答案令人失望。原因何在?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已由封閉走向開放,我們的民族也由落后走向進步,同樣,人類社會早已進入信息時代,可我們的德育工作還在沿襲著幾十年前的老套路,怎能行得通!
現(xiàn)在的學校德育過分依賴那些突發(fā)奇想的階段性的活動。于是乎,德育活動開展得熱熱鬧鬧,花樣翻新,實效卻被忽略了。我們希望通過搞兩次愛國主義主題班會,學生就會愛國;搞兩次誠信教育宣誓活動,學生就會誠實守信;搞兩次向不文明言行告別簽名儀式,學生就會講文明、懂禮貌;搞兩次學“規(guī)范”演講,學生就會遵守日常行為規(guī)范;搞兩次捐助活動,學生就會有愛心……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我們的這些想法和做法是否過于天真?
過于簡單化的德育手段,使我們的學校德育越發(fā)走上了形式主義的道路。學生對自己毫無興趣的活動,只會無動于衷,甚至產(chǎn)生厭煩情緒。一旦活動結束,他們依然我行我素。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言行不一、誠信下降,就是我們這種形式主義德育的直接后果。
三、過于功利化的德育評價,使德育目標錯位、功能失衡,從而導致學生誠信大廈倒塌
導致德育工作走上形式主義道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德育評價。上級評價學校德育工作,其中有一條,就是看你開展了哪些“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在這種評價導向作用下,不少德育工作者明知那些宣誓、演講、簽名活動起不到什么實際作用,也只管閉上眼睛轟轟烈烈搞形式,認認真真走過場。如此一來,誓言變成了戲言,演講變成了演戲,簽名變成了兒戲。這對學生心靈的傷害是巨大的,因為它褻瀆了他們心目神圣的東西。
要克服學校德育神圣化、形式化、功利化的傾向,讓德育回歸學生生活,就必須高度重視養(yǎng)成教育,以養(yǎng)成教育為重點,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要把目光放在尋找學生思想和行為的閃光點上,以正面教育為主,以鼓勵啟迪為主,促使學生在不斷體驗中養(yǎng)成道德動機、增強道德感情、磨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一代新人。
(責 編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