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國人對于人物的品評,以德為先。從歷朝歷代執(zhí)政者倡行的“百善孝為先”,再到人才考核、薦舉時對其德行的重視,都無不反映出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勇孝悌廉是深植在國人心中的道德準繩。毋庸置疑的是,歷史對于人物道德的評判,則更為嚴格、公正和客觀。
呂不韋和李斯,這兩位支撐秦始皇帝國大廈的柱梁,一個是奉行“奇貨可居”的大投機商,利用恰當?shù)臅r機,結交秦國王子異人,完成了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本萬利”的投資,一躍成為秦王朝前期的權力制掣;一個是發(fā)揚“倉鼠理論”的郡小吏,步步為營,一個繼而便成為秦王朝后期的肱梁。對于秦國乃至統(tǒng)一的貢獻,他二人的功績更非三兩詞句所能概述的。呂不韋從政期間,鼓勵水利,發(fā)展經(jīng)濟,使秦國的國力大增;引賢納士,為秦國招攬人才;同時繼續(xù)對東方各國用武,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奠定的堅實的基礎;召集編著《呂氏春秋》,雜糅百家學說,順應了大一統(tǒng)的歷史發(fā)展趨勢,為即將到來的秦帝國的建立與發(fā)展,作了新的理論探索;其中的思想精華,即使現(xiàn)在看來仍具有深厚的借鑒意義。而李斯,輔佐秦王嬴政執(zhí)掌大權;上《諫逐客書》,挽救人才;開拓疆土,完成統(tǒng)一;批駁分封,提倡郡縣,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這些千古之舉,成就了李斯個人的萬世不滅之功。
然而,他二人并沒有得到后人的推崇,更沒有成為后世從政者的楷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對于他們從政功過的論斷,多集中在他們在道德品行的失當上。呂不韋的投機手段,與昔日愛妾、嬴政之母趙姬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關系、薦舉嫪毐的禍亂之舉,成為了“君子止于禮”時代的笑柄;而呂不韋也因此獲罪,最后喝毒酒自殺。而李斯則被評為人品低下、道德卑劣之徒。為求功利、不擇手段的作風,成就了李斯托身秦國這個大糧倉的勇氣,卻也成為他做出更明智、更偉大的決策之瓶頸。他自私自利,缺乏社會責任感、道義感和使命感,提議焚書坑儒;害死韓非;與趙高一起發(fā)動了“沙丘”政變,矯改始皇遺詔,扶持胡亥,又成為秦朝早早滅亡的罪人,而自己被趙高陷害,腰斬于咸陽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也算他咎由自取。
當然,今人對于歷史的品評,更為立體化;用歷史的眼光對待歷史人物,早已經(jīng)成為我們對待歷史的宗旨。呂不韋和李斯,大秦王朝政壇最亮的雙星,他們的是非功過,功大過大,歷史自有定論。歷史是一面鏡子,知古才能鑒今。因此,《百家講壇》的主講人之一孫立群先生在這本《解讀大秦政壇雙星——呂不韋與李斯》的最后,不無深切地告誡世人:“呂不韋、李斯的人生之路對后人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要克服私心雜念,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不能像投機商人那樣搞政治,也不能像老鼠那樣不擇手段求富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