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讀“名家人文地理”叢書,深感策劃者匠心獨具。這套游記包括《風(fēng)華北京》、《詩意江南》、《風(fēng)月滇川》、《蒼茫藏疆》和《典雅歐洲》五本,精選名家游北京、江南、滇川、藏疆和歐洲的文章,拈出數(shù)個獨立而有關(guān)聯(lián)的主題,分類編排,加寫品讀按語。通覽全書,舉凡朱自清、徐志摩、劉海粟、張恨水、梁實秋、老舍、汪曾祺、謝冰瑩、季羨林、周瘦鵑、郁達夫、俞平伯、林語堂、沈從文、賈平凹、畢淑敏、阿來、張承志、王蒙、馮驥才等名家妙文皆囊括其中,共編選名家近一百多位,名文兩百余篇,其中不少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全書又根據(jù)文意輔以插圖,可謂氣勢宏大,編撰精巧,美不勝收。
大而言之,竊以為這套書至少有兩點可讀之處。其一,它為游者打開了一扇扇窺探勝景的窗。遍讀名家大作,胸中早有丘壑,觀感自然不同。譬如,朱自清在南京雞鳴寺,想到的是歷史上兵家在此相爭,仿佛看到異樣裝束的隊伍,打著異樣的旗幟,拿著異樣的武器,洶洶涌涌地進來,仿佛聽到遠遠還有哭喊之聲。確實如此,北京城里一條幽深曲折的胡同或許隱藏著一個王朝的興衰,江南園林深深庭院里的一株古樹,一塊石碑,又或許訴說著一個女子的哀怨。這些都是風(fēng)景的心靈啊,在歲月的流逝中,她被時間的鎖緊緊鎖了起來,斷非走馬觀花者所能感受,唯大智慧、真性情者方能打開這道鎖,窺探到別樣的美景?!懊胰宋牡乩怼眳矔x括的名家正是這些欣賞到了美景,又用自己的筆把她描繪下來的人。風(fēng)景導(dǎo)游地圖只能指示游客俗世的路徑,而這些名家名篇導(dǎo)引的卻是游客的心靈。
其二,它為讀者打開了一道道通向前賢心靈的門。任何文字都是心情的記錄,山水無情,有情的只是人,觀景實際上也就是讀心。雖是同一個歐洲,但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歐洲與徐志摩先生筆下的歐洲絕不會一模一樣;同樣,老舍先生眼中的北京定然不同于梁實秋先生眼中的北京。因而,讀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歐洲,實際上是在讀朱自清先生的心靈,讀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其實也就是在體會老舍先生的感悟。名家的人生悟解盡數(shù)寄托在他們對眼前腳下山水草木、庭院樓閣的描述之中。魯迅先生筆下的水鄉(xiāng)紹興,在烏篷船的蓬隙中看出去,在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蕭瑟凄冷,一如其返鄉(xiāng)的哀怨心情;而知堂老人筆下,坐著烏篷船觀覽水鄉(xiāng)景致卻是妙處多多,困倦的時候可以睡在艙中拿出隨筆來看,或者沖一碗清茶喝喝,夜間睡在艙中,聽水聲櫓聲,來往船只的招呼聲,以及鄉(xiāng)間的犬吠雞鳴,也都好有意思。雇一只船到鄉(xiāng)下去看廟戲,則又可以了解中國舊戲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動自如,看也罷,睡也罷,飲酒也罷,也可以算做理想的行樂法。這哪里是在寫烏篷船,分明是知堂老人寧靜淡泊的處世心境。
當然,書中的文章編排與導(dǎo)讀按語皆有可圈可點之處。編者既對各篇爛熟于胸,又對篇中風(fēng)景有深切體會,因而巧施手段,將各名篇按章排列,各顯其長,在勾畫出各處風(fēng)景全貌的同時,又時刻閃現(xiàn)其最誘人之處。各冊書的導(dǎo)讀按語雖筆墨不多,卻都提綱挈領(lǐng),若把各篇比作顆顆珍珠,這些按語實乃極細極韌的金線,把許多珠子串成了一條珠鏈。
幾十年前,朱自清先生曾給青年寫了一系列的書簡,漫談他的人生感悟,以啟迪青年欣賞人生,善待心靈。先生寫給青年的第十二封信的題目名叫《慢慢走,欣賞啊》。現(xiàn)在,我想借用朱先生這句樸實的話,告訴所有與“名家人文地理”因緣際會的朋友,隨著名家生花的妙筆,去感悟片刻的寧靜。欣賞美景,恰是欣賞人生;欣賞別人,正是欣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