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是兒童初始社會化的主要場所,親子互動的質量直接影響兒童初始社會化的程度,優(yōu)化親子互動的內容、方式,尊重兒童的人格和平等地位,有利于促進兒童早期社會化正常進行,為將來兒童社會化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親子互動;優(yōu)化;兒童社會化;家庭教養(yǎng)方式
中圖分類號:G40-05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07)09-0004-03
所謂兒童社會化,是指兒童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漸習得各種社會規(guī)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取得社會生活適應性的過程。[1]家庭是兒童早期社會化的主要場所,而父母作為家庭的主要成員之一,又是兒童的主要撫養(yǎng)者,對于兒童各方面的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促進兒童社會化以及人格發(fā)展、智力發(fā)展的第一任教師。家庭中父母對兒童的影響是在交互中進行的。父母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自己掌握并認可的社會規(guī)范、行為規(guī)則、價值觀念以及知識技能有意識地傳遞給兒童,兒童則自覺不自覺地將這些規(guī)范、觀念和知識技能融入自己的行為結構和認知結構之中。這種父母與兒童之間的交往行為就是人們常說的一種親子互動。父母給兒童以影響,兒童又對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產生影響,兩者之間是交互進行的。父母與兒童的交往互動對兒童的初始社會化產生著深遠影響。
一、親子互動的影響因素
親子互動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是近幾十年來發(fā)展心理學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親子互動的影響因素包括父母特征,如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征、社會經濟地位和受教育水平;兒童的特征主要包括兒童的氣質、性別等;父母的社會網絡支持系統(tǒng)。[2]
1.家庭教養(yǎng)方式影響親子互動。美國心理學家Baumrind采用家庭觀察,實驗室觀察的研究方法,在這方面做了系統(tǒng)的研究。他把父母教養(yǎng)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和寬容型。根據Baumrind的觀點,權威型的父母能對兒童的需求作出反應,并且給予兒童適度的控制,能最理想地促進兒童的適應性行為和能力的發(fā)展。專制型父母則經常使用專斷的權利,禁止和懲罰等高控的策略,強調兒童對父母的絕對服從。因為父母禁止的教育策略與使用專斷的權利策略可能與兒童的焦慮、恐懼和挫折感有關,所以,專制型父母的孩子可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會出現(xiàn)不良行為與適應問題。[3]不同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則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父母與兒童之間的交往與互動。
2.父母的人格特征影響親子互動。父母尤其是母親作為最主要撫養(yǎng)者,與孩子的接觸最為頻繁,毫無疑問在兒童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母親自身的一些人格特征影響兒童的心理行為。Cox等人發(fā)現(xiàn),在與兒童交往時,抑郁的母親比非抑郁的母親積極的語調更少,提問、解釋、建議更少;更多地忽視孩子的要求;在與孩子談話和交往中,更有可能使用控制的手段;對孩子的暗示較少作出反應。其他的研究也作出了同樣的發(fā)現(xiàn),即抑郁的母親與孩子交往的質量差,[4]易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在與他人交往中,兒童也慣于以消極的方式對待。相反,開朗的母親則與孩子的互動較多,較為積極,較能注意到孩子的需求。所以有人提出“只有健全的父母才能培養(yǎng)出健全的兒童”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3.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影響互動。社會經濟地位不同,其教養(yǎng)行為和教養(yǎng)觀念也存在差異。低收入家庭一般父母文化水平較低,這些父母教養(yǎng)孩子時,一般要求孩子順從,行為上多給予控制,較少與兒童進行言語交流;高收入父母則重視與孩子進行言語交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兒童,重視培養(yǎng)兒童的積極情感。
4.父母的壓力影響親子互動。有研究發(fā)現(xiàn),處在壓力中的父母自我效能感差,對兒童缺乏耐心與溫情,較少參與兒童的游戲,提供給兒童的幫助和支持也較少,對兒童的需求感知的也較少,而對于兒童的消極控制則較多。在壓力情境中,父母對兒童不良的個性特征和行為感知也較為消極,父母也因此體驗到更大的壓力,親子互動更為困難,并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二、當前親子互動的特點
這一代父母大都是70年代的人,處于社會改革轉型時期,整體素質偏低,思維方式相對保守,兄弟姐妹偏多;而子女大都是獨生子女,物質條件相對寬裕。父母易在心理上產生困惑和難以適從,教子觀念缺乏理性思考,方法上缺乏經驗,親子互動呈現(xiàn)如下特點:
1.互動雙方地位不平等。任何人際互動都應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親子互動也不例外。然而,在現(xiàn)時生活中,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是從屬于自己的,否認了兒童的人格獨立這一事實,從而失去了親子互動的基礎——平等。父母往往是以直接命令式的口氣與孩子交流,孩子處于被迫、受動地位。親子關系是主——客(體)關系而不是當前所倡導的主——主(體)關系。父母與子女在親子互動中處于支配與被支配的地位。父母總是以自己的方式,憑自己的經驗考慮問題,包括規(guī)劃子女的人生,卻忽略了兒童雖然小,但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僅有權力,而且有能力塑造自己的未來,選擇自己的人生。父母總是習慣于說“你要……,你不要……,不可以……”之類的話,在說“你要天天刷牙”時,缺乏移情,不能體會到孩子認為“刷牙很痛苦”的內心感受,缺乏積極誘導。父母往往干涉的多,缺乏中肯的意見。父母在孩子成長中應作為問題指導者,孩子忠實的朋友,像一座燈塔,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2.互動內容狹窄。父母與子女互動內容大多是關于孩子的學習和健康方面,而對于這之外的關心較少。一般來講,中國父母特別強調孩子成材,受以前“學而優(yōu)則仕”、“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思想觀念的影響,認為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是頭等大事,孩子只要學習好了,就萬事大吉。在與孩子的互動中,談學習,談考試,談某某考上了名牌大學,給孩子心理造成無形的壓力。父母常說的話是“你要好好學習,聽老師話”、“你喜歡吃什么,自己拿”。父母深深體會到人生充滿殘酷的競爭,為讓孩子處于優(yōu)勢,免受別人的排擠,或為實現(xiàn)自身未實現(xiàn)的夢想,比如考上一所好大學,不惜犧牲孩子的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地促其學習。平時給孩子請家教老師,雙休日、寒暑假孩子就更逃不掉了。孩子到底學到什么時候為止呢?曾聽一位家長說,現(xiàn)代社會是憑文憑吃飯的社會,拿到文憑我們就不管了。應試教育對于促成這一現(xiàn)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減負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卻變相地加重了孩子的負擔。孩子被迫上各種輔導班,拿各種證書,小升初還要有面試這一關。在應試教育這一大環(huán)境下,只講成材,而忽略成人、只講分數(shù),而忽略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造成教育失敗的例子也不在少數(shù)。父母應明白,成材固然重要,但成人更重要。幸福應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最珍貴的東西。
3.互動方式單一。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互動中,一般采取說教的方式,而不注重身教。說教久了只能使孩子生厭,難以達到教育效果。父母平時的談吐、舉止和行為對孩子的影響相當大。父母言行不一致的地方,孩子傾向于從“行”而非“言”。馬卡連柯曾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向兒童談話,或教育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家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向別人說話,怎樣討論別人,怎樣歡樂和發(fā)愁,怎樣對待敵人和朋友,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兒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5]兒童具有非凡的模仿能力,兒童長期和父母相處,自然也是他們效仿的對象。父母要求孩子講衛(wèi)生,做事不拖拉,其實自己卻做不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教育無成效,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答案就不難找到了。父母在孩子面前尤其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盡量使用積極言語,提供正面榜樣,避免消極言語和反面榜樣。
4.問題解決簡單粗暴。親子互動中,一個不良現(xiàn)象就是父母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所采用的方法經常是簡單,粗暴,缺乏理智和換位思考。當一位小朋友高高興興地拿著成績單跑回家,誰知她的媽媽卻說:“語文才考了89,還不到90,數(shù)學97,那3分呢?又馬虎了吧。這樣下去可不行?!边@位媽媽哪知道這是孩子半年來的心血,怎能輕易否決呢?孩子又會怎么想呢?這兩個分數(shù)說不定就是班上的最高分呢,再說了,即使孩子這次考的不理想,但畢竟是孩子努力的結果,怎能“分分計較”而不顧孩子的內心感受呢?還有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在幫爸爸做修理工作,孩子不知道把釘子往哪放,這位爸爸立刻火氣沖天:“你到一邊去吧,別在這兒礙事了。”孩子只好悻悻地走開了。這位爸爸哪知道他已深深傷害了一顆童稚的心。雖然孩子不說出來,這個陰影會影響他的人格完善和將來的社會交往。性格倔強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極易與父母產生沖突,嚴重影響今后的親子互動的順利進行。
三、優(yōu)化親子互動,促進兒童正常社會化
良好的親子互動促進孩子的正常發(fā)展和人格完善,以及初始社會化的正常進行。不良親子互動對兒童產生不良影響,父母應深刻意識到這一問題,極力使親子之間的交往互動向著良性發(fā)展。兒童初始社會化的養(yǎng)成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進行的,這一階段的社會化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兒童今后的社會化的發(fā)展水平。
1.堅持民主平等,尊重兒童人格。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親子互動能給孩子平等的決策權利和選擇自由,有利于把“我”與“他”的關系轉化為“我”與“你”的關系。尊重和愛既是親子互動的前提,又是兒童正常社會化的基礎。處于平等和尊重的親子互動中的兒童能夠享受到一份成功與愉悅感。而且民主平等的家庭中培養(yǎng)出的孩子會以在家庭中習得的方式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見,易于與他人合作,遇事平靜對待,處理問題公平公正,社會適應性較強。在親子互動中堅持民主、平等,尊重孩子的權力和選擇的自由,根據孩子的不同人格特點,區(qū)別對待,并注重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會避免孩子性格中的不良因素,促使其向良性發(fā)展,并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對他人、社會的積極情感和態(tài)度,促進兒童社會化發(fā)展。
2.豐富互動內容,注重成材與成人的統(tǒng)一。親子互動是雙向交互的關系,父母的話題涉及范圍應拓寬,不僅要考慮孩子的學習和身體健康,更要注重學習知識以外的東西,如品德,心理,社會交往方面的知識,為孩子今后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困難,適應社會提供第一手資料。父母應意識到“成材”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成人”則是兒童一輩子受用不盡的財富。父母與兒童互動時應注意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孩子關心他人,形成親社會行為的積極情感。健全人格對于孩子“成材”與“成人”同樣重要。
3.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供正面榜樣。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兒童在不斷模仿與替代強化中習得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父母應多讀書,多與他人溝通,探討教育經驗;另一方面,應經常進行自我教育,加強自身各方面的修養(yǎng),做到言行一致,做個好榜樣,為孩子邁好人生第一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勇.淺論家庭教育與兒童社會化[J].學前教育研究,2005,(12).
[2][3][4]侯靜,等.親子互動研究及其進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2,(2).
[5]轉引自馬得峰.親子互動的現(xiàn)狀及問題[J].社會,2003,(7).
【責任編輯:韓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