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深深地根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音樂教學必須和生活相結合,用音樂的眼光看待生活,發(fā)現(xiàn)美,培養(yǎng)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從生活的角度解讀音樂,感悟美,增強音樂的育人作用;把音樂融入生活,創(chuàng)造美,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教學;生活態(tài)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010X(2007)11-0060-02
音樂在生活中存在之深、存在之微妙,幾乎如空氣一樣存在于我們的生活。音樂教學必須和生活相結合,用音樂的眼光看待生活,在生活中挖掘音樂素材。
一、用音樂的眼光看待生活
生活中處處有音樂,錄音機里傳出的悠揚的歌聲,琴鍵上奏出的優(yōu)美的旋律,姑娘嘴里哼出的歡快的小調,還有那門口老爺爺二胡弦上拉出的老歌,大自然也是一個神奇的演奏家。破曉那第一聲雞鳴,不是一天生活之歌中的第一個嘹亮的音符嗎?巷口的第一聲叫賣聲,悠長圓潤,再次劃破清晨的靜寂,接著便是馬車的“鐺鐺”聲,三輪的“突突”聲,汽車的“嘀嘀”聲……匯成一支生活交響樂。還有嬰兒墜入人間的第一聲啼哭……由此而言,生活是在音樂聲中開始的。日暮時分,牛羊“哞哞”或“咩咩”的吵著進圈的聲音,枯藤上鴉雀的歸巢聲,村邊母親的喚兒聲……秋風中,黃葉幽幽咽咽的落地聲,大雁依依不舍的南飛聲,地里的莊稼“嘩嘩”的倒下聲……人老故去,親人的陣陣慟哭聲……所以,生活又是在音樂聲中結束的。
春天細雨的“沙沙”聲,夏日小溪的“潺潺”聲,秋天豐收的歡笑聲,冬日雪落的“籟籟”聲;晴空中的鳥鳴聲,細雨中燕子的呢喃聲,暴雨中的風馳電掣聲,雨后屋檐下清新的“叮鐺”聲……生活的四季,四季的音樂;生活的陰晴風雨,多變的音樂。菜市場的叫賣聲,辦公室的電話聲,廚房里鍋碗瓢盆的碰撞聲……夜半時分那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慨嘆,還有李白遇赦時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人生多少得意與失意,幸福與落寞,不也如詩?生活如詩,詩如音樂。生活是由音樂而變得豐富的。生活與音樂,同樣多彩!用音樂的眼光看待生活,我們會有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我們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
小學音樂教育有義務讓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修養(yǎng),讓他們在節(jié)奏和韻律中生活,使他們能在雨聲中感受到節(jié)奏,從風聲中聽到音樂,終生喜愛音樂,終生享受音樂。
二、從生活的角度解讀音樂
音樂藝術高于生活,但它卻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升和濃縮。讓學生了解了作者的生活,他們才能用心傾聽作者熱情的歌頌、憤怒的吼聲或痛苦的訴說,才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才能使音樂呈現(xiàn)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而不再只是干癟的音符和旋律。
例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引子部分那凄涼悲憤、跌宕起伏的旋律,正如有句古詩所說“從頭便是斷腸聲”。其實處處音韻皆心語。阿炳三十多歲時,因病雙目失明,由于社會動亂,生活無靠,他開始了流浪賣藝的生涯。阿炳飽嘗了人間的辛酸,受盡了權勢們的欺壓凌辱,所以他的音樂經(jīng)常略帶幾分悲涼的情緒,向世人訴說著他艱辛坎坷的一生。但他那頑強的生活意志和對黑暗勢力的不妥協(xié)在主題部分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因此,如果讓學生了解了阿炳的生活,他們就會更深地理解阿炳的音樂。又如:貝多芬一生坎坷,貧病交加,孤孤單單沒有成家。28歲起,他經(jīng)受聽覺失聰?shù)恼勰ィ?0歲時雙耳全聾。這對于一個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的作曲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創(chuàng)作,寫下了大量的不朽的音樂名著。所以他的《命運交響曲》一開始便奏出了斬釘截鐵、冷峻迫人的音型,象征著他不向命運低頭,用頑強的意志急促有力地敲開命運之門。
學校音樂教育要“引生活于音樂,融音樂于生活”,“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努力把音樂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回憶,對類似生活情景的聯(lián)想去接受音樂,理解音樂。學生通過音樂和日常生活的連接,豐富自己的音樂體驗和感受,提高音樂感知能力,學會用音樂的眼光感受生活,用藝術的方式表現(xiàn)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增強音樂的實踐意識,運用所學音樂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孩子們從內心深處喜歡音樂,進一步引發(fā)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音樂文化素質與審美能力,促進全面發(fā)展。
拓寬學習音樂的渠道,把學生從桌椅中“解放”出來,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會。比如去劇場看戲,正月十五去看高蹺、秧歌等。
三、把音樂融入生活
音樂能夠通過聽覺培養(yǎng)我們的審美能力,陶冶我們的情操,有著積極深刻的教育意義。當音樂滲入到人的心靈的時候,就會使人在道德情操和品格上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變化?!秾W習雷鋒好榜樣》會使大家受到助人為樂的教育,《世上只有媽媽好》會使孩子們增加有媽媽的幸福感并且受到熱愛媽媽的教育。學習《鋤禾》一歌,就讓他們體會到農(nóng)民伯伯勞動的艱辛,從而受到珍惜糧食的教育。還可以通過各種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培養(yǎng)學生保護環(huán)境、誠實守信、勇敢堅強、尊老愛幼等良好的品質,最終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實現(xiàn)全民共創(chuàng)和諧社會的偉大理想。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美的意識和能力,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
1.聽音樂講故事。如學習音樂童話故事《龜兔賽跑》,引導學生通過聽故事,觀察圖畫中的形象,結合所聽到的音樂進行聯(lián)想、想象,創(chuàng)編富有童真、童趣的情節(jié)豐富的音樂故事。
2.為歌曲創(chuàng)編動作。邊唱邊跳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音樂游戲形式,讓學生邊唱邊發(fā)揮想像,自由舞蹈,以獲取身體和心靈的愉悅。
3.把音樂引入日常游戲中。跳皮筋、拍手兒歌等等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我們要引導孩子把音樂歌曲融入跳皮筋、拍手兒歌等游戲活動中。
4.為歌曲改編歌詞。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為歌曲改編歌詞,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思想。
5.與語文等學科整合,創(chuàng)編課本劇。在創(chuàng)編課本劇的過程中,教會學生恰當?shù)亍?chuàng)造性的運用音樂手段豐富故事情節(jié),增強課本劇表演的藝術效果。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要和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緊密結合起來。生活的內涵等于音樂的內涵,我們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音樂素材,也要把音樂的美引進生活。
【責任編輯:吳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