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作的源頭活水是閱讀和實踐,閱讀使人積累和感悟,實踐使人閱歷而深思。到生活中去觀察、體驗、感受、思考,才會寫出富有真情實感、富有思想的文章。教師要為學生撐起習作的空間。
關鍵詞:觀察;體驗;發(fā)現(xiàn)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07)11-0029-02
大凡喜愛寫作,有過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人都明白,習作是不能閉門造車的,只靠想象去編造終會使才思枯竭。缺乏真實的體驗,習作就會失去真情和靈動。習作的源頭活水是閱讀和實踐,閱讀使人積累和感悟,實踐使人閱歷而深思。厚積而后薄發(fā),實踐而出真知。一個人不去勞動怎知生活的艱辛,不去付出又何知付出的幸福。不去看花開花落又怎知春的蓬勃,秋的蕭索。實踐使人真正認識生活,引人思考,所以我們應為孩子的習作提供廣闊的實踐時空,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我多次作文前將學生帶到生活中觀察、體驗,學生也一次次收獲了成功,寫出了一篇篇美文。
一、走進自然,眼看、耳聽、心感受
現(xiàn)在的孩子自小便穿行于鋼筋水泥之中,陌生了自然的氣息。盡管我們學校地處縣城的邊緣,學生們出門便可進入原野,但又有幾人真正去親近原野了呢?在我的調(diào)查中,周末或放學后去田野游玩的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學生沒有注意過春夏秋冬田野里生長了哪些植物。一墻之隔的兩個世界,我們只將學生圈養(yǎng)在這高墻大院的里面,卻忘記了外面的世界,那充滿好奇的孩子,也只能隔墻窺探了。
于是,開學初我便想讓孩子走入另一個世界。窗外已是秋天,我們剛學過冀教版第一單元教材的一組描寫自然的美文,在書中徜徉,進行了一次美的發(fā)現(xiàn),并記下了羅丹的名言:“美,生活中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庇谑俏覍⒆觽冋f,你們知道秋的氣息,秋的顏色嗎?我們今天到自然中去發(fā)現(xiàn)美,看誰最會發(fā)現(xiàn),并且要像聽下雪的聲音一樣,用心去感受。走入田野,學生們自由而放松,好奇而歡快,嘰嘰喳喳,問這問那,一會跑入玉米地嗅嗅,嚷到:“有甜味啊,很清香!”一會跳入草叢中,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采幾朵野花,挖幾棵奇特的野菜。一路上一片少見的高粱地,一畦青菜,一片棗林,都讓他們欣喜,回來后還興奮不已,談論著自己的收獲。我只說了一句話,把你發(fā)現(xiàn)的美寫出來吧。有的同學問老師可以寫詩嗎?這一發(fā)而不可收,不少同學寫出了優(yōu)美的小詩,美麗的語句更是層出不窮:“田野里玉米挺直了腰桿站在那兒,它們的孩子在一天天長大,那又黃又大的玉米再過些天就要收獲了,它們多自豪!” “我發(fā)現(xiàn)了一種草,從沒見過的,紫色的花穗,像動物的毛發(fā)一樣柔,放在皮膚上就像水一樣滑,大自然中到處都有美??!” “大自然的空氣真新鮮,帶著野花的香甜,泥土的清新,你看天長高了,又亮又藍像湖水?!?/p>
一次田野之旅,同學們嘗到了甜頭,不久我們再次踏上了田野之旅,不過此時已是深秋,葉黃凋零,田野空曠,麥苗卻碧綠,我本是讓學生看看自然不同的面目。未行,便有學生喊:“外面什么都沒有了”我順語而接:“真的嗎?我們不如自己去看看?!苯Y果可想而知。學生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收獲。你瞧:“誰說秋天是灰暗的,凋零的?那空曠的田野里嫩嫩的、綠綠的麥苗鋪滿大地,這不正是深秋蓬勃的生命嗎?”“你聽枝頭喜鵲叫喳喳,啄木鳥在林中時時飛,那片白楊林黃蝶飛舞,翩翩落地化作春肥,風沙沙吹過,仿佛唱著秋天的歌?!?/p>
從此,田野成了我們的親戚,時不時要去串串門。冬日賞雪,賞霧凇,春來看看花草。春還未來,但雪地之旅,雪中游戲,雪中頌詩我們已享受。觀霧凇,走進童話世界也已領略。你讀一讀吧:“棵棵銀樹傲然挺立,一座座玉宮平地而起,到處是耀目的光點,到處是刺眼的銀剪,人們似生活在瓊樓玉宇之中,七色盡逝,滿目皆白?!?“雪像天外飛來的公主,穿著潔白的舞裙,裊裊婷婷,翩翩起舞。他們是那么團結,和同伴手拉手,好像永不分開。哦,原來雪也有友情啊?!?“那落滿霧凇的樹枝,像窗子上凍結的冰花,像海底的珊瑚樹,那路邊的小草也成了怒放的白菊花。就像雕刻家精雕細刻過一般。這美麗的童話世界,大概是圣誕老人送來的禮物吧?!?/p>
我常常與學生共賞、共玩、共寫、共品,在師生共同的實踐中實踐著羅丹關于美的發(fā)現(xiàn)。
二、深入生活,手動、腦思、心發(fā)現(xiàn)
本學期有兩篇想象作文,其中一篇是關于環(huán)境的。想象不能是沒有事實的憑空編造,于是我提前一周布置同學們?nèi)ビ^察、去調(diào)查自己家周圍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或環(huán)境的變化,寫成日記。一周后,我又親自帶領學生出校門在校園周圍做了實地調(diào)查,既聞到了臭水溝的惡臭,也看到了附近田野飄揚的塑料白旗,還知道了那片細細的鉆天楊、矮矮的新栽的棗林引來了不少的喜鵲和啄木鳥。于是便誕生了《大樹的自白》、《動物的家園》、《救救人類》等很有思想的文章。
還有,一遇到寫事的文章,學生大凡千篇一律,毫無新意,要么是讀來的作文中的事,要么平鋪直敘一些零星的記得的往事,勉強擠出一點啟發(fā)。凡事要讓學生經(jīng)歷才會生出情感和思想。于是我便布置學生一周內(nèi)必做一件家務事,兩周為父母做一件事。做后要寫成日記或文章,不僅具體寫出做的經(jīng)過還要寫出做事時的真實感受。于是便有了《媽媽,您辛苦了》、《勞動是一種樂趣》、《孝,就是愛》等發(fā)自肺腑的心聲。
三、走入書海,口誦、腦記、手采擷
讀書積累才是語言、思想之源。本學期我們開展了大閱讀,學生讀的書多了,每次口語交際前我都讓學生去實踐、交際后寫成文章??谡Z交際“看書好,還是看電視好”時我想引發(fā)一場真正的爭論。于是提前一周我便留下作業(yè)要求:從你讀過的書,聽過的故事,看過的電視和向家長的請教中搜集你的觀點資料。必須有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自己和周圍人的真實的故事資料等。一周后進行的辯論賽異常激烈,正反雙方不分高低,因為他們通過口誦、腦記、手采擷掌握了充分的資料。辯后我讓同學們寫成了作文,展示自己的個人認識。
事實證明:實踐鍛煉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認識,更培養(yǎng)了他們觀察、感受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