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不能脫離作為其源頭活水的現實生活。然而,目前的小語教學卻存在著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jié)的誤區(qū),以致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漠視情感、理解片面、盲目艷羨等問題。為此,小語教師要設法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策略和技巧,準確理解和把握文本,敏銳感悟社會和人生,認真研究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認知特點,切實引導學生把課堂學習與現實生活對接起來。
關鍵詞:小語教學;現實生活;誤區(qū);教師;學生;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07)11-0025-02
“生活有多么寬廣,語文學習的領域就有多么寬廣?!边@句耐人尋味的名言,典型地反映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內涵。如今,人們正在漸次形成這樣一種共識:語文教學如果離開了作為其源頭活水的現實生活,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元氣盡失。然而,許多教師并未能將這一理念有機地貫穿于語文教學實踐之中。由于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嚴
重脫節(jié),“生活”不能成為語文學習的依托,而僅僅成了它的飾物,以致出現了某些誤區(qū)。
一、漠視情感
語文文本是創(chuàng)作者們基于表達生活體驗的沖動,經過潛心醞釀、縝密思考而創(chuàng)作的,因而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濃郁的情感。它要傳達給人們的不只是知識層面的“理”,而且還包括教化層面的“情”。作為文本解讀的點化者,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提示和引導,讓學生感悟現實人生,做到通“情”達“理”。然而,在很多情況下,教師的目光僅僅局限于文本表層,而對文本隱喻的情感因素熟視無睹。
筆者曾經觀摩過多名教師的《盲人摸象》教學,一些教師精心安排了學生扮演盲人摸象的課堂劇,可以說,表演者惟妙惟肖,觀看者樂此不疲,課堂氣氛十分熱烈。當教師問及盲人關于大象的描述是否正確時,學生都會予以否定性回答,并能如教師所愿地把導致盲人錯誤的原因歸之為:盲人只是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觸及它的全面。在教師的贊許聲中,表演者興高采烈地謝幕,觀看者意猶未盡地議論,課一般也都會在類似的喜劇氛圍中結束。
如此教學,的確有利于學生生動而直觀地了解文本所要傳遞的道理,然而,教學過程中所反映出的情感麻木是一個十分令人憂慮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盲人群體是一個需要社會同情和救助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先天缺陷不應成為人們的嘲諷素材。上述案例中,無論是“盲人”扮演者的興高采烈,還是課堂劇觀看者的評頭論足,抑或是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自我陶醉,都反映了知識與情感的分裂傾向。這樣的課堂只有“理”的明示,而缺乏“情”的共鳴??梢韵胂螅绻覀冊诂F實生活中遇到了同樣的情況,不是對盲人示以真誠同情并予以善意提醒,而是自以為是地宣講道理,甚或橫加指責,那將造成什么樣的尷尬局面。
所以,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把課堂學習與現實生活對接起來,學會同情和理解弱勢群體,既要學會求知,又要學會做人,由教室這一方凈土走向生活這一寬廣的天地。
二、理解片面
選入教材中的文章是由編者們精心挑選的,每篇文字都是作者們對其生活感悟的高度凝練,因而,作者的思想既在文本之中,也在文本之外。小學生涉世未深,很難讀出文本之外的深意,他們往往會片面理解主人公的生活狀態(tài)。因此,教師對主人公生活全貌的擴展和引申解釋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很多教師在這方面無所作為。
在學習《威尼斯的小艇》后半部分時,教師要求學生談談對威尼斯人生活的印象。這時,很多學生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集中在了威尼斯人生活的悠閑和愉悅上:賞景、郊游、看戲、高歌,多么愜意的生活!反觀自己,他們不禁感慨:“我們的生活怎么那么枯燥?”于是遺憾和無奈的情緒回蕩在課堂。此時,本應做出回應的教師卻避開學生的問題,顧左右而言它了。
事實上,我們的教師應該通過這篇課文讓學生懂得兩層道理:只有善于創(chuàng)造,才能充分享受;只有善于發(fā)現,才能充分感受。前者偏重客觀,強調享受基于勞動和創(chuàng)造;后者偏重主觀,強調生活之美需要用心去發(fā)現、去感受。細品課文可知,威尼斯人的生活中絕非只有輕松的享受,而無辛勤的勞作。他們白天的生活節(jié)奏是多么地快捷:船夫們看似雜耍般的劃船技巧中,飽含著多少勞作的艱辛!沿河談判生意的商人們,需要怎樣高度緊張地運用心智!白天的威尼斯人都在以飽滿的熱情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生活??墒堑搅艘雇?,威尼斯人要看戲、會友,他們要盡情地享受生活,要品嘗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幸福與愉悅。創(chuàng)造與享受、忙碌與休閑、緊張與輕松并存于威尼斯人的生活中,這是一種多么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學生之所以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威尼斯人豐富多彩、幸福快樂,首先是因為其關于幸福的理解,無論是在觀念層面上,還是在實踐層面上,都遠離了勞動和創(chuàng)造。無微不至的呵護,易被滿足的需求,使他們無法弄清創(chuàng)造和享受、忙碌與休閑等之間的辯證關系,以致其對既得幸福不知珍惜、麻木不仁。其次是因為家庭、社會和學校都未能對孩子進行行之有效的審美教育,以致后者患有“審美疲勞”癥,對環(huán)繞自身的生活之美熟視無睹,久而久之,感覺生活灰色單調、寡然無趣。我們應該讓孩子們知道,生活中陽光無處不在,樂趣處處皆有,關鍵在于你是否善于發(fā)現和欣賞。
就本課而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在課堂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引領學生變換角度去欣賞威尼斯人的生活態(tài)度。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幸福源于辛勤的勞作,學會珍視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咸百般體驗。其次,要結合語文學習,堅持不懈地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學會在挫折中磨礪意志、在枯燥中發(fā)現樂趣、在平淡中體驗美感,以一顆感恩的、樂觀的心去面對生活。
三、盲目艷羨
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語文本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個超越現實的外部世界,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體驗往往寄托著其對理想生活的無限向往。學生如果對文本進行直觀而簡單的理解,并把文本中的理想化生活模式庸俗化,就會否定自己的現實生活狀態(tài),產生盲目艷羨他人的心理,從而與文本編者和作者之原旨南轅北轍。
當教師要求學生談談閱讀《蘆葉船》的感受時,許多學生發(fā)表感言說:“我很羨慕江邊的孩子們,他們玩得多高興!”“江邊的孩子玩得多快樂呀,不像我們只能玩一些電子玩具。”當教學過程接近尾聲時,學生的這種認識進一步強化了:“我想,有一天也去江邊看看蘆葉船。”“我干脆就住在江邊,每天玩蘆葉船。”“我也要搬到長江邊去住?!薄钊诉z憾地是,有些老師竟然對此表示認同。
作者之意的確是在彰顯自己的童年快樂,那葉葉小船委實也承載了文中之“我”的諸多憧憬。然而,細細品味文本,我們不難發(fā)現,作者決不是要鼓動讀者去江邊定居,也決不是鼓動孩子們去折疊蘆葉船,他是要傳遞給我們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觀念,那就是——用一雙慧眼欣賞自己的生活,從自己現有的生活中去挖掘快樂與美好!其實,這篇課文所在的整個單元無不傳遞著這樣的信息。辛棄疾的《清平樂》呈現的是古代鄉(xiāng)間兒童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天窗》講述了鄉(xiāng)下的孩子透過一方小小的天窗,想象著、創(chuàng)造著窗外的世界;《快樂的足球賽》繪出了一群男孩放學后毫無規(guī)則地踢球玩耍的圖景;《女孩烏塔》寫出了“我”在結識了一個獨自游歷歐洲的外國孩子后的思考……我想,編者之真意應該是引領我們的孩子思考較深層面的人生哲理:昔日孩童可以從耕作中擷取樂趣,鄉(xiāng)下孩子可以在想象中豐富自己的世界,江邊的孩子可以開發(fā)出折疊蘆葉船的快樂,異國孩子可以在闖蕩中增長見識。那么,同齡的我們呢?我們在自己現有的生活中發(fā)現了什么?體驗了什么?創(chuàng)造了什么?編者、作者決非意欲引導我們的孩子摒棄自己的現有生活,無視身邊的幸福與快樂,滿懷羨慕甚至些許嫉妒的把目光投向遠方的他人生活。倘若如此,那將使孩子們純真善良的心靈蒙受塵垢,好高騖遠、無視當下,癡迷于遠離現實的夢想和期待,沉溺于虛無飄渺的虛幻世界?;诖?,教師要對整單元教學內容了然于胸并在教學前做出謀劃,將自己的感悟融匯于每課教學之中,使學生在無聲的浸潤中有所領悟。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種文學藝術,語文文本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為了對讀者形成強烈的沖擊和感染,作者必然要對藝術對象進行提煉、升華和理想化處理。因此,在語文教學貼近現實生活的實踐中,既要反對牽強附會,也要反對流于庸俗,尤其要反對把文本情境泛化為生活本身。楊再隋先生曾說過一個課例:一位執(zhí)教《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火燒邱少云情境的悲壯,便讓學生用火柴燒灼手臂以獲得類似的體驗。楊先生認為,“這是用渺小來比喻偉大,這是永遠無法來做對比的!”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而貫通生活與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為此,教師一是要對文本有著深入而準確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要對社會和人生有著敏銳而深邃的觀察和感悟;三是要對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認知特點有著客觀而充分的認識和研究;四是要在教學理念更新和教學策略技巧改進方面狠下功夫??傊?,貫通生活與教育這一目標的實現,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王開貴】